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背景下的新中国高校外语教育政策演进

2016-05-14刘冬燕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刘冬燕

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推进中国各项事业不断发展,高校外语教育政策也是在这个进程中发生了巨大转变。通过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外语教育政策的演进历程,进一步总结在这一历程中中国高校外语教育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呈现出的以国家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文化利益为中心的特点。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中国高校;外语教育政策

中图分类号:G40011.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6)04015403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背景下,中国高校外语教育政策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每一时期的转变无不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为依据,并在其进程中体现出一些特点。

一、高校外语教育政策的演进历程

1全面普及俄语教育(1949—1956年)

建国头七年,中国高校外语教育主要以学习俄语为主。1951年,中国教育部、中共中央宣传部联合召开第一次全国俄文教育工作会议,政务院于次年颁发了会议文件《关于全国俄文专科学校的决定》。1953年,教育部颁发《关于高等师范学校教育、英语、体育、政治等系科的调整设置的决定》,该决定要求削减大学的英语专业,增设俄语专业[1]。在此期间,全国先后设立了7所俄文专科学校,17所设立俄文系的综合性大学,19所设立俄文系的师范院校,并且在发展俄语教育的同时,对其他语种的专业设置进行了大幅度的缩减,英语被压缩为8个教学点,法语和俄语被压缩为3个教学点,东方语系全部集中到北京大学开设。

全面普及俄语教育是当时新中国外语教育发展的唯一选择。因为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处于百废待兴的状态。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在经济、外交、文化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地孤立、遏制和封锁。中国必须坚定地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发展各项事业,苏联作为当时的社会主义大国,愿意向中国提供援助发展社会主义事业。国家的政治、经济形势引领教育的发展,也必然会影响国家外语教育的发展趋势。这使得全面普及俄语教育成为当时中国的政治需求。因此,建国初的中国外语教育只能以俄语为主。然而,由于过度强调俄语的学习,而忽视其他语种的学习,导致俄语人才过度、其他语种人才严重缺失的结果。

2调整时期(1956—1966年)

通过全面学习俄语,中国高校外语教育逐渐出现了一些矛盾,因此对中国高校外语教育的调整势在必行。1957年《关于俄语、波语、捷语、东语各专业学生转学、转专业的具体办法》 指出过去几年高等学校俄语、波语、捷语、东语专业招生过多,已超出国家建设需要,为解决这些专业学生的出路问题,根据国务院指示,决定部分学生可以转学或转专业[2]。1964年10月,经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高等教育部与相关部门制定了《外语教育七年规划纲要》。《纲要》提出“1964—1970年开办69种外语,培养出55 000余名本科毕业生,平均每年招生11 000余人”[3]275。1965年高等学校开设46个语种专业,其中33个语种专业当年招生11 555人[3]276。当时高校开设语种情况参见表1。

在1949—1956年间,国家俄语教育的大力发展导致俄语人才超过了国家的实际需求。1956年之后,中苏关系逐渐恶化,甚至后来彻底破裂,苏联撤走了所有专家,终止了对中国的一切援助。因此,为适应国家的发展需要,将新中国先后建立的7所俄文专科学校进行了全面调整,采取了暂停招生俄语专业,改学制、动员俄语专业学生转学、转专业等措施。进入60年代,中国不断与世界其他国家进行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对外语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国家提出表11965年中国高校开设外语语种情况

语种英语俄语日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印尼语越南语泰语学校数目(所)74321310875433并执行了《外语教育七年规划纲要》,在《纲要》中其他外语尤其英语的重要性重新得到了重视和加强,并取得一定成绩,然而此《纲要》仅仅执行了两年,后来由于“文化大革命”被迫停止。

3荒废时期(1966—1978年)

1966—1976年中国进入“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由于极“左”思想兴起,在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进程中,严重脱离了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全国以“阶级斗争”为纲,各大外语院校的教学、有关外语的学习与交流活动受到了严重阻碍,因此国家在此期间也没有出台相关的外语教育政策。但是值得庆幸的是周恩来同志一直努力反对极“左”思想,并且对外语教育恢复和外语人才保护做出了巨大贡献。1970年11月,“文革”后期,周恩来同志与北京外国语学院、北京大学的师生代表就外语教育问题进行了谈话,强调了学习外语的重要性,学习外语要抓住政治思想、文化知识和语言本身三个基本功。之后,周恩来同志作了《关于外语教学的谈话》,从外语师资短训班的效果问题、外语教学基本功问题、外语教学造就什么样的人才问题对这次座谈会进行了总结。1971年一些外语院系陆续恢复招生,1972年恢复派送一批年轻人出国学习并从事相关的外语工作[4]。这次会议意义重大,使中国高校外语教育事业的发展发生了转折,看见了新的曙光。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国家开始拨乱反正,高校外语教育事业的发展逐渐步入正轨。

4新发展时期(1978—2000年)

1978年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高校外语教育尤其英语重新得到了高度重视和恢复。1978年8月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外语教育座谈会。会议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外语教育的经验教训,讨论了如何加强外语教育,提出了《加强外语教育的几点意见》。1979年4月,教育部下达了《外语学院英语专业四年制教学计划(试行草案)》《综合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四年制教学计划(试行草案)》《高等师范院校英语专业四年制教学计划(试行草案)》。其中规定了这三类院校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英语翻译、教师、语言文学研究人员以及其他英语工作者。1998年12月经教育部高教司审核批准的《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若干意见》提出了21世纪对外语专业的挑战和人才培养的规格以及外语专业本科教育存在的问题和改革的基本思路[5]。

改革开放使中国重新融入世界,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进行了重新确立,并把党的工作重点从以“阶级斗争”为纲领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因此,教育工作也要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高校外语教育事业步入了新的历史时期。以经济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为时代的主流,发展经济就必须融入世界,融入世界就必须对内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对外学习西方先进国家的管理经验和先进技术。然而,向西方国家学习,首先要学习西方国家的语言,英语便成为中国高校外语教育恢复和重视的语种。

5新改革时期(2000年至今)

21世纪是高校外语教育的新改革时期。高校大学英语教学从教学思想、教学模式到评价体系三大部分进行一系列改革。中国教育部在2003年进行了新一轮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制定了《大学英语教学基本要求》,对大学英语教学予以重新定位。2004年1月教育部出版发行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4年年底教育部制定了《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方案(试行)》提出加强对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的测试,逐步将考生范围限制在校内及进一步加强考务管理[6]。

21世纪是一个以美国为首的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样化、文化多元化的多极化世纪。中国的经济文化、科技水平取得了巨大成就,综合国力、国际地位显著提升。为了适应21世纪的发展,高校外语教育必然要有新的改革与发展。

二、高校外语教育政策演进的特点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得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道路。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道路上,中国的发展历经坎坷。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结合中国具体国情、具体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最终是一条正确的社会主义道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背景下,中国高校外语教育政策的演进过程中呈现出了一些特点。

1以国家政治利益为中心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时期,中国高校外语教育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呈现出以国家政治利益为中心的特点。为了维护和巩固新生政权,争取国内各民族的安定团结、扩大国际上的活动空间都是有关新中国政治利益迫在眉睫的大问题。建国初,整个国家处于百废待兴的状态,国际上又受西方国家全面地孤立、遏制和封锁。为了维护和巩固新生政权,中国只能选择和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站在一起。“苏联共产党就是我们最好的先生,我们必须向他们学习”“倒向社会主义一边”,这些成了当时的政治话语[7]。因此,在这种政治背景下,新中国初期的外语教育不得不进行全面调整,以扩大俄语教育、培养俄语人才为主,学习俄语成为当时的政治需求。

60年代初,中国与苏联逐渐产生分歧最终关系破裂,使中国陷入更加孤立无助的状态。为了国家的社会发展,中国逐步改善了与西方国家的关系,并与西方国家以及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建立了一些外交关系。与此同时,将新中国先后建立的7所全国的俄文专科学校进行了全面调整,采取了暂停招生俄语专业,改学制,动员俄语专业学生转学、转专业等措施。其他外语教育逐步恢复,英语的地位大力提高。但是,由于“文革”的到来,外语教育处于停滞状态。

从1949年到1978年间,中国外语教育政策都是以国家政治利益为导向。从“以俄语为主”到“调整发展”其他外语,再到“停止外语教育”。这一系列变化都是在国家政治利益的驱动下进行的。

2以国家经济利益为中心

改革开放时期,高校外语教育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呈现出以国家经济利益为中心的特点。“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经过两年拨乱反正,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国内、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1979年10月,邓小平提出: “经济工作是当前最大的政治,经济问题是压倒一切的政治问题。不只是当前,恐怕今后长期的工作重点都要放在经济。”[8]

中国在改革不断加深的同时,与世界各国的联系也逐步加强了。外语作为国与国之间交流的桥梁,其重要性更加凸显。高校设立了四、六级外语考试,增加了日语、法语、德语和西班牙语等语种的教育,还开设了经贸英语、金融英语等非常受欢迎的专业。这一时期高校外语教育政策的制定与实施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国家经济发展。

3以国家文化利益为中心

进入21世纪,高校外语教育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呈现出以文化利益为中心的特点。中国在新世纪初各项事业取得辉煌成就,国家经济实力、科技水平都已排在国际领先行列。21世纪的世界是一个经济全球化、科技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的多极化世界。中国在重视国家政治利益、经济利益的基础上,逐步加强对国家文化利益的重视。高校外语教育政策对教学、测试及大纲等方面也进行了改革,以期能够培养出适应新世纪文化发展需求的外语人才。

三、结语与展望

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高校外语教育政策的制定与实施都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背景下逐步变化与发展的,同时高校外语教育取得了一系列成绩。在不同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影响着高校外语教育政策的制定与实施。高校外语教育政策经历了全面普及俄语教育、调整时期、荒废时期、新发展时期和新改革时期五个阶段,并在其演进历程中呈现出了以国家政治利益为中心、经济利益为中心和文化利益为中心的特点。以史为鉴,未来中国高校外语教育事业的发展要坚定地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背景,不断提高对高校学生外语能力的培养,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砖添瓦。

参考文献:

[1]张治国.中美语言教育政策比较研究——以全球化时代为背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244.

[2]李传松.新中国外语教育史[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9:95.

[3]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275.

[4]张治国.中美语言教育政策比较研究——以全球化时代为背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245.

[5]戴炜栋.高校外语专业教育发展报告(1978—2008)[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62.

[6]中国教育年鉴(2005)[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235.

[7]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1 418.

[8]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94.

The Evolution of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olicy in the New Chinese Universit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Marxism in China

LIU Dongyan

(School of Marxism, Lanzhou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Lanzhou 730000, China)

Abstract:Since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the combination of Marxism basic principle and Chinas reality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various undertakings in China, and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olicy of new Chinese universities has also experienced a great change in this process. The paper sorts out the evolution of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olicies since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and summarizes that the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olicy are characterized by national political interests, economic interests and cultural interests in the evolution of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olicy.

Key words:Marxism in China; new Chinese universities;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olicy

(责任编辑:陈树)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探析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阈下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研究
马克思主义专业学生应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成果
浅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重要思想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现代化
传统文化的“两重性”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影响及对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
共产国际七大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
十八大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大众化研究综述
论《反对本本主义》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