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衔接与贯通研究
2016-05-14张静欧何生黄丹媚
张静 欧何生 黄丹媚
摘要:总结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现状,并为实现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衔接与贯通提供建议和对策,尝试构建一套符合学生心理发展规律,使小学、中学、大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相衔接的教育模式。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衔接;贯通
中图分类号:G400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6)04008102
在当前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在我国基础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的大前提下,建立统一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发展的必然选择[1]。本文意在研究两个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开展模式的现状,并为实现从小学到大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衔接与贯通提供建议和对策。从理论上构建一套符合大中小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紧跟世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潮流的能使小学、中学、大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相衔接和贯通的教育模式的方案,这对衔接小学、中学直至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具有较大意义。
一、中小学层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施行情况
中小学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学生基本心理健康维护,包括学习心理指导、情感教育、人际关系指导、自我心理修养指导、健全人格的培养、智能训练。二是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矫正,包括对学习适应、常见行为、情绪、身心疾病等问题的矫正[2]。三是学生潜力和创造力开发。具体包括:
1心理教育活动课。包括心理健康教育课、班会课、专题训练课等,这些课程均列入教学计划和课程表,一般每个班级在每学期课时量为8—10节。心理教育活动课的内容主要为基本的心理素质教育。
2团体辅导课。从学生出现的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实际情况出发,开设具有较强针对性的专题团体辅导课。
3个别辅导。对属于心理健康问题范畴的学生进行发展性的个别辅导,并不是指补救性质的心理咨询[3]。
4学科教学渗透。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适时适当地渗透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做到润物细无声,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心理健康教育。这一点对学科教师的要求较高。
5选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16PF)等科学严谨的心理测量问卷,对学生进行入学心理普查,建立正规的心理档案。
6专题讲座。根据学生出现的、较有普遍性的心理问题,如考前心理压力疏导、青春期叛逆心理等,进行针对性较强的专题辅导讲座[4]。
二、大学层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施行情况
(一)心理教育活动课
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为基础课,各学期均开设,主要内容包括新生适应、自我认识、宿舍人际关系、爱情教育、情绪调节、应对挫折、就业心理等[5]。针对女生开设“女大学生心理健康”,为陷入情感困惑的学生开设“爱情和性心理学”和“婚姻心理学”等课程。
(二)提供寓教于乐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站
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囊括大量实用性强、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知识,给学生提供交流心理烦恼、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的平台[6]。网站内容包括大学生普遍性的心理困惑,为大学生提供符合实际需要的心理教育服务。具体内容如下:
1视频资源。提供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讲座视频、心理访谈等优秀的心理电视节目,启发性强的心理电影电视资源。帮助大学生在自我认知、 人际交往、情绪管理、应对压力、就业心理等方面掌握更多的实用性技巧,学会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解决问题[7]。
2学习资料。提供正规、权威的心理学网站和链接资源,让大学生了解常见心理的理论常识、心理问题的个案分析、心理学主题论文、书籍和科普专题课件等。
3网上咨询。大学生非常重视隐私的保密性,因此相对于现实环境的心理咨询来说,他们更容易接受互联网心理咨询。在BBS心理讨论区、QQ聊天室、邮箱、微博微信等网络咨询区,大学生可以设置一个虚拟的名字,不必担心泄露隐私,于是就能够更加轻松地互相讨论和交流,畅所欲言。心理老师注册一个用户名或设置一个邮箱,通过网络沟通的形式为需要帮助的学生提供及时、积极的心理辅导[8]。
三、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衔接与贯通目前,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分学段进行,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阶段性而忽视连续性,注重层次性而较少研究其整体性、动态性。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初中升入高中,高中升入大学,每个过程都是人生道路上的一次重要转折。他们必须在心理上尽快适应这种外界环境和自身角色的变化,而每个学段之间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互不衔接,使得很多学生进入新的学段后在学习方法、生活状态、人际交往等方面出现了很多不适应,产生焦虑、抑郁等情绪并影响学习成绩[9]。针对这些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我国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衔接:
(一)开展入学前心理健康教育
在新的学段开始之前,开展专门的入学前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要帮助学生形成初中“不同于”小学、高中“不同于”初中,大学“不同于”高中的清晰概念,使之在心理上做好相应的准备。
2对两个学段学习方法、生活状态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应结合相应的课程适当给以提示。如在教学上进行某些课程的适度延伸,使其触及高一级学段的相应课程。
3举办“如何进行初中/高中/大学准备”等主题讲座或报告。聘请高一级学段教师为学生授课、讲座,请高一级学段学生通过书信、电子邮件等方式与学生联系,介绍他们的生活、学习情况等[10]。
4进行人际关系方面的辅导训练,培养学生善于欣赏他人、关心同学、与不同的性格的同学融洽相处的能力。
(二)建立详细、完善的心理档案追踪制度
中小学期间的SCL,16PF等心理测量结果应放进学生档案袋,与其他资料一同跟随学生档案储存,这些资料应严格保密。升入大学后,应该对新生进行再一次的心理普查,并与中小学期间的心理测量结果进行对比,建立心理档案并做好心理健康情况的跟踪工作。
(三)针对不同学段,制定明确、具体的衔接目标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有很大差异,所以需要根据具体学段制定出明确、具体的衔接目标。
1小学期间,应该侧重于从家庭向学校生活的转变、学习兴趣的培养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等内容。
2初中期间,应该侧重于青春期叛逆心理、情绪调节、学习方法和人际交往等内容。另外,初一应该着重注意学生发展良好的家庭关系、掌握恰当的应试方法和建立融洽的伙伴关系,初二鼓励发展独立性,初三则重点培养学习热情。
3高中期间,应该侧重于学习方法、升学压力、考试焦虑、人格培养等内容。具体来说,高一要格外重视转变学习策略和方法,制定科学的学习时间安排。高二重点培养坚强的意志力。高三形成良好的应对焦虑、克服压力的心理耐挫能力。
4大学期间,学生不仅学习知识,更要掌握各种技能,为走向社会打好基础。不同年级的心理健康教育侧重点也不尽相同。大一期间,应该侧重于新生适应、树立新目标、认识自我等内容;大二期间,应该侧重于宿舍人际关系、情绪调节等内容;大三期间,应该侧重于树立正确的爱情和婚姻观、培养能力等内容;而大四期间,应该侧重于应对挫折、职业规划等内容[11]。
小学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尽量简单易懂、活泼有趣,重在积极的行为习惯的形成;初中阶段尽量灵活多样,重在处理好青春期逆反心理;高中阶段尽量兼具实际和趣味性,重在摆正心态,应对挑战。大学生阶段重在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与完善自我,情绪调控、挫折压力的面对,个性优化与合格人才培养,人际交往、恋爱心理,学习与网络心理的调适,择业与职业生涯规划、常见心理健康障碍及防治与调适等。
当然,每个因素发展的关键期并不是完全固定的,每个阶段的培养内容也不是完全不变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应该体现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由现象到本质的原则,格外重视每个阶段教育内容之间的衔接性和贯通性,以期形成一个循序渐进、实用性强的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体系。
参考文献:
[1]林崇德.积极而科学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
[2]张冲,孟万金.国内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述评[J].中国特殊教育,2006,(36):3.
[3]叶存春,李顺龙,梁尔.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初探[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3):6.
[4]何树德.基于“互动论”体系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J].教学与管理,2006,(1).
[5]沈克祥.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多元立体模式的构建[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85).
[6]张永强.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思考[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30):2.
[7]詹文理,曾庆.大学生心理健康“三二一”教育模式探讨[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8]姜小军.基于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大学生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2,(18):5.
[9]刘建中,徐太水,等.论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的街接[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6).
[10]蒋雪岩.教育的链条不可割裂——对大学与中学人才培养街接的思考[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
[11]孙秀影,魏成.高校新生入学适应的小组工作接入模式[J].社会工作,2010,(10):26—29.(责任编辑:侯秀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