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引导原则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2016-05-14胡静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观念转变思想政治教育

胡静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是针对人的精神世界的活动,应该符合人的心理发展和心理活动的规律,将心理引导原则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中,使教育对象发生观念转变,是符合教育需求和教育要求的,同时,对教育者的教育效果和教育对象的观念倾向皆能产生很大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心理引导;思想政治教育;观念转变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6)04007803

在我国,素质教育工作一向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国建立了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相对应的教育制度,也形成了相应的教育观——素质教育观。素质教育中的“素质”指的是人的全面素质。素质教育观认为,教育活动应当指向人的整体的、全面的素质发展,使得人的整体品质、全面素质得到提升。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其中,思想政治教育是最重要的素质教育之一。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最重要的工作是培育教育对象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教育对象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到他们自身思想观念的形成和发展,这就为心理引导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融入提供了契合点。思想政治教育成功的关键是了解学生的实际问题并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从心理方面来了解学生的实际需要是最准确的,这也从另一个方面体现出了心理引导的重要性。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引导的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就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1]2

心理引导是“主体为完成某项任务、实现某个目标,对客体的心理施加影响,使其心甘情愿地服从与接受的过程”[1]110。总的来说,心理引导和思想政治教育有着相同的目的,都是为了培育教育对象的健全的人格,使其形成积极健康、符合社会要求的人格特征。而心理引导有明确的目标,往往针对教育对象的某些心理状态和问题行为,采取积极疏导的方法,以使教育对象接受引导,改变行为,实现教育者的引导目标。

心理引导更加注重个体的内心世界,观念的改变会对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从个体内部的心理引导到个体外部的思想政治教育,由内到外相互协调,可以使教育对象从根本上转变观念,从而完善其人格,有效地融入社会,为社会创造更多财富。

二、心理引导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的必要性

1心理引导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

思想是一个有机整体,属于意识层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告诉我们,意识是物质普遍具有的反映特性长期演化的结果,在物质决定意识的前提下,意识对物质有巨大的反作用。人的意识活动是在实践基础上并且是为了实践的需要而发生的,因此,人类不像动物那样停留于消极被动的直观对象。人的意识对象主要是依据人自己实践的需要自觉选择的,并通过主动作用于对象的观察、实践而自觉地反映对象[2]。心理引导作为一种心理学范围的教育手段,将它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对教育对象的身心健康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的思想、行为等方面都发生着变化。如今,青少年在学习上、工作中、生活中都会遇到各种压力,比如学业压力、就业压力、情感压力等,如果不及时地进行心理引导,使青少年用积极的心态面对这些压力,久而久之就会使其形成消极的情绪,甚至将这种内在的消极情绪外化为一种极端的行为,最后导致伤害他人或者伤害自己。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可以运用心理引导的方法,引导青少年对待压力的态度,产生积极健康的心态,正确地看待别人的成功,正确地对待压力,并通过健康的方式将压力宣泄出去,从而避免悲剧,形成健康的心理。

2心理引导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团结教育广大群众,使其在思想上理解并接受党的基本路线和中心任务”[1]112。在心理活动中,这一任务的体现就是通过影响教育对象的观念倾向,从而使其符合特定阶段的社会要求。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一般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来教育学生的,而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学生也具有不同的个体性,虽然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具有很大的普适性,但拥有普适性的同时,它也缺乏一定的针对性,也就是说,如果只是单纯地运用马克思的理论来教育教育对象,就会产生教育效果不理想的现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过运用心理引导的方式,深入教育对象的内心世界,来把握教育对象的内心需求,针对教育对象个体的精神世界的活动,就会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更加显著,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3心理引导有助于使受教育者的人格更加完善

思想政治教育的另一个主要任务是使受教育者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培养他们的健康人格。“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引导,强调内容的先进性、健康性和积极性,坚持正面驾驭为主,输入正能量。”传统的贯穿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只是把一些理论知识一股脑地传授给学生,将学生当作一个接受知识的工具,不管学生的接受能力和个体差异,时间长了就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逆反心理,还有可能产生相反的效果。而心理引导更加倾向于学生的心理活动,侧重于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内心需要的掌握。思想的基础是心理活动,而心理活动的有效延伸便是思想,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入了解受教育者,从受教育者的思想入手,包括兴趣、爱好和个人需要的方面,认真分析受教育者的性格特点,然后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引导工作,将受教育者的思想引入到正道上。

三、心理引导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过程

思想政治教育是外部社会环境和个人内心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它首先要解决的是人的思想观念、态度立场和行为准则的问题。立场也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它是由认知因素、情感因素、意志因素等构成的。因此,需发挥心理引导原则对受教育者的影响,促使其形成正确的态度立场和政治观念。

1引导注意

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各种各样的信息都会对不同的个体产生不一样的刺激。个体对这些刺激会产生一种选择性注意。也就是说,不同的个体会产生不同的注意。那么,怎样才能引起个体的注意最大化,这是思想政治工作者所面临的一个重要的问题。

首先,新奇的刺激能够引起人们的注意,这一点不容置疑。例如在身着学生服的校园里,突然出现一个身穿旗袍的学生,那么这个穿旗袍的同学就会引起大家的注意。又比如一个普通的苹果,在平安夜的时候给它包上精美的礼盒,也会引起顾客的注意。同样,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教育对象也应有一种社会刺激因素。众所周知,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式较为古板,理论性太强以至于脱离现实,在这个信息充斥的复杂的现代社会中不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甚至会引起受教育者的反感。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对象的变化而变化,运用新奇的手段来刺激教育对象的注意力,这样才能产生吸引力。

其次,重复的刺激也能够强化人们的注意。这一点也是司空见惯的。引起注意只是一瞬间的事情,但思想政治教育想要达到的目的并不是如空中烟火,一闪而过,而是要达到持久的效果,若想要产生持久的效果,就应该使社会刺激反复出现,重复是最好的老师,在反复中强化人的注意力。这种方法在商业活动中随处可见,例如在大商场中,经常能听到或者看见某商品广告一遍接着一遍地播放宣传,等到有一天,消费者需要该商品时,大脑所储存的商业信息自然会影响人们的购买意向。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工作者可以将教育信息贯穿到社会各个方面,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使人们在良好的教育氛围中修正其身,净化心灵,从而转变观念,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再次,给予教育对象的刺激应该与教育对象的人生经验对位。也就是说,这个教育信息应该和教育对象的人生经验相一致,在一致中使教育对象产生心理共鸣,在共鸣中引起注意并强化注意,进而接受信息。比如在找工作面试的时候,你对面试官说了一件亲身经历的事,而这件事面试官也恰好经历过,你在介绍的时候他也会置身其中,这样你很有可能就会求职成功。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工作者也应该努力寻求这种共鸣点,使教育对象产生心理共鸣,进而打开教育对象的心扉。

最后,个体的认知冲突也会使教育对象产生注意力。冲突则意味着矛盾,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作家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发展的实在过程是:在各种外部条件的影响下,事物内部矛盾着的双方既互相依赖又互相排斥,既同一又斗争,使双方力量处在此消彼长的不断变化中,一旦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便引起双方地位的相互转化,于是新矛盾取代旧矛盾,新事物取代旧事物。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当教育信息与个体原有的认知体系出现不一致时,就会产生不协调的状态,引起个体的反应,当这种不协调使得受教育者感到矛盾、压力的时候,他们就会想方设法改变不协调状况,使认知系统重新协调,这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利用矛盾引起的注意,使受教育者受到心理上的强烈震撼,从而改变原有观念,使认知系统重新平衡。

2引导了解

注意是树根,了解是枝干。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在引导注意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理解。“理解就是指教育对象对社会刺激因素的内容和价值进行认真思考、分析、鉴别,并根据自身需要进行比较和取舍的过程。”[1]113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信息应具有真实性。对事物的认识应从两个方面来进行:一是认知性认识,即事物的真假。这是认识事物的前提。二是评价性认识,即事物的有用性、价值性。被注意到的信息不一定真正正确,有时候有的信息就缺乏真实性,而恰恰有的错误的信息对人的吸引力比较大。错误的信息很可能影响教育对象的价值选择和评定标准,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对教育对象进行心理引导,让教育对象避免错误信息的干扰,把握真实的信息。

其次,在了解真实性的基础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引导教育对象的内心价值需求。事实是一元的,要求真;评价是多元的,要求值。价值评价的多元性使人们对事物产生这样或那样的看法,采取这样或那样的态度。这种现象的产生主要是因为某一事物对不同人具有不同的价值,所以内心需要就常常支配人们去理解某种信息。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教育对象的心理需求,符合教育对象的价值需求,这样的教育内容才能引起教育对象的注意和理解。

3引导接受

在注意和理解的基础上,接受刺激信息,并根据教育对象自身的理解和需求,形成自己的观念活动。在形成自己观念活动的过程中,个体具有很大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引导受教育者接受信息。

首先,教育工作者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不应该强制灌输,规定接受的内容,而应该抓住受教育者的心理需求,让受教育者自由地进行选择。在选择之前,个体主体已经对信息有了一定的了解,他们有了一定的辨别真假是非的能力,也可以说达到了对事物理性的认识了。这时,只要教育信息遵循真实性和价值性,受教育者在真实性的认知前提下,就会在思考和分析中接受这些信息,改变原来的观念。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应该发挥清除干扰的职能,帮助受教育者排除错误信息,克服认知偏差,从而选择、接收正确信息。

四、心理引导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方法

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想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应该遵循两点要求:首先是要按照受教育者的心理规律,采取科学的步骤和方法来传授教育信息;其次是对应不同的主体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尊重个体的差异性,因材施教。

1说服引导

“ 说服引导是运用说服的机制和手段,通过信息符号去影响他人或群体,使之改变原有态度的过程。”[3]也就是说,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说真话、道真情的方法来达到教育目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想使受教育者改变原有的态度,首先要确保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可信性,其次教育者作为传播信息的主体,也应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在说服引导的过程中,教育内容的真实性和教育主体的权威性同时具备,可以更快速、更高效地达到教育效果。

2激励引导

激励引导的目的是唤起教育对象原有的需求,改变其旧观念、旧态度。激励引导在商业活动中也经常地运用,比如目标激励法、年终奖励等。但目标激励法也要注意两点:首先,要注意目标激励的适宜度,也就是说要适可而止。不能过度激励也不能激励不足。这两者都会影响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同时,在激励的过程中要注意公平原则,参考人们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心理状态,要防止等量多的付出得到了不等量多的回报和不等量多的付出得到了等量多的回报的现象。其次,要注意激励引导的方法的使用,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方法使用不当也会影响教育效果。

3疏泄引导

疏泄引导主要是通过教育对象自身的努力来实现的,指的是教育对象通过运用宣泄的手段,排除不良情绪,减轻心理压力。例如某公司开设了一个减压室,将公司各部门领导人的形象做成广告牌放在减压室内,公司职员可以在繁重的工作压力下来到减压室通过对广告牌施行暴力来发泄他们在领导面前敢怒不敢言的压抑情绪。这个方法同样可以用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中。在面对学业和就业的压力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借鉴类似于这样的排泄方法,使教育对象将自己的不良情绪宣泄出来;同时,教育者要给予教育对象正确的心理指导,使教育对象能够自我教育,转变观念,从而形成良好的、健全的人格。

4实践引导

置身其中的体验往往令人印象深刻。斯金纳说过,所有的理论都不如实践对自己的心理冲击能力强。运用行为手段,使教育对象参与社会实践,完成观念转变。要注意的是,实践引导的方法必须使教育对象身临其境,亲身体验。马克思主义理论表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运用实践引导的方法,通过实践来印证教育信息的正确性,校正错误信息,完成教育对象价值理念的转变,这种方法往往比被动接受教育转变观念来得更有效。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心理引导的原则,对人的思想观念进行心理引导,主动把握受教育者的心理特征,从而达到对号入座式的教育,符合人的思想认识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有利于教育对象完成思想转变,培育其健康人格。

参考文献:

[1]杨芷英.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2—113.

[2]肖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23.

[3]李莉,黄铁军,夏新彬.说服引导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J].学术评论,2008,(10).

(责任编辑:侯秀梅)

猜你喜欢

观念转变思想政治教育
提高中学英语教学效率的研究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分层教学实践之效果评价
浅谈新课改条件下中专语文教学观念的转变
论高校学生管理观念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