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札记在小学语文学习中的作用
2016-05-14吴宏燕
吴宏燕
摘要:语文的“语”字拆开即为“言吾”,也就是表达自己内心想法的意思。小学语文教学是用言语表达自己想法的萌芽阶段,适量的阅读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更宽广的知识储备,读书札记又能将这种知识储备串联成语言文字系统,再经由社会生活实践将这些知识转换成为汉语言文化内涵,这就是语文教学的终极追求。读书札记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文字信息攫取、文章系统整合、文意内化吸收这三个方面,对小学生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增强自我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读书札记;小学语文;方法;意义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6)04006702
造字学上有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矮”和“射”的拆解意思为“矢脱离弓”和“寸长身躯”,也就是说这两个汉字在造字的时候被人标注错了意思,成了两个拆字释义误用的典型案例。从这两个字可以窥见汉语语言文字在发展过程的历史性和趣味性。又如2015年10月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的某位辅导员火了,其原因是惩罚迟到学生抄写中国笔画最多的汉字“biang”1 000个,这个字并没有收录进《汉语大字典》,属于民间自造的汉字。这两个故事都和汉字有关。汉字是汉语文字的基础表达单位,小学学生学习语文的入门就是从汉字学习开始的。而读书札记则贯穿于汉语学习的全部过程,对学生语言素养的形成产生终生影响。
一、读书札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读书札记从认字开始。小学语文学习伊始,每篇课文的后面都会罗列出这篇课文里出现的新词,课后作业的内容也通常是从抄写这些生词开始的。这个时候的札记,是从认识新的字词开始的。
建构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递给学生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借助外界力量的帮助,通过意义构建的方式获得的。皮亚杰认为,个体认知社会是通过“同化”和“顺应”进行的,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中得到丰富和发展。学生建构系统当中的“图式”是需要填充和更新的,而新词汇的学习就是一种很好的补充。人教版小学六年级的语文下册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课后生字“乖、裙、兜、币、哎、橱”都是学生以往的语文库存里没有出现过的知识,搁置到教材课后显著的位置,其目的就是为了让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背诵记忆。札记应用中的抄写部分,则是有效掌握新词汇的一种方法。
读书札记从断句开始。小学课文中古诗词类课文占据一定篇幅,对词句的理解离不开对文言词句的拆分解读。如苏轼《浣溪沙》“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教材在诗句下面提供了重要词汇的文言翻译,“唱黄鸡”意为“感概时光的流逝”。意思是“一路向东的流水也可以向西回流,我又何必为年华逝去而感慨神伤呢”。将古文诗词翻译成现代汉语,离不开对诗句下面重要词汇的记录和应用[1]。
读书札记从感悟开始。朱自清先生的《匆匆》中“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有学生札记这样解读:孔子感慨“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曹操饮酒笑道“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古往今来,感怀时光流逝的人何其之多,又怎能少朱先生一席座次。但朱先生一再强调要珍惜当下,珍惜眼前的现实生活,哪怕未来让人看不到希望,也要过好当下的美好时光。学生对所阅读文字的感悟,通过随手札记的形式记录下来,时常翻阅查看,每一个年龄阶段,又都会有不一样的情感体验。
二、读书札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札记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是文字阅读最真切的感受者。传统语文课堂通常都是采用“填鸭、示范、题海”三维一体的教学模式,教材是教师的中心,教师是课堂的中心,教室是教学开展的中心,考试是学生成绩检测的中心,这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无形中消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疲倦厌学的情绪。心理学上的强化是指给予被强化者喜好刺激,以增加期望行为发生的频率;惩罚是指给予被惩罚者厌恶刺激,以降低不期望行为的发生频率;负强化是指撤销被强化者的厌恶刺激,以增加期望行为发生的频率。由此可见,在学生学习生活过程进行“札记”行为养成,对正处于自我意识形成阶段的五六年级学生,采用正强化的方式,效果会非常显著。即:不分场合、不分时间、不分地点地对所教授的学生进行认同鼓励,鼓励的具体内容是“札记”优秀。
札记行为是师生互动的产物,老师是学生札记的忠实观众。对小学学生札记习惯的培养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来开展。札记应用初期很多学生可能并不习惯,他们会在思想层面把这种极为有益的读书行为当做是作业任务来完成,在心理上存在抵触和排斥情绪。这个时候教师需要站出来,挑选好的读书札记进行公开表扬,并将札记在学生之间传阅。既表达了教师对学生读书成果的尊重,也体现了教师对学生札记心得的关注和引导。经常性的札记展示互动,能够提高学生做读书札记的积极性,也能够提高学生札记行为的参与度。在札记记录和札记评阅中产生师生之间良性的教学互动,从而实现教学相长的目标[2]。
札记是学生语言素养成长的见证,是语文修养的一种沉淀方式。很多著名作家在读书的时候都会习惯性地做读书笔记,俗语云“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也是教学课堂上老师要求学生记笔记时经常说到的话语。
三、读书札记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影响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小学语文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习习惯的培养在课堂上靠师生教学互动,那么离开课堂就需要充分借助读书札记的功能。语文学习是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文学素养的养成全建立在良好学习习惯的基础之上。“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这是一个古诗词形式的谜语,学生将它摘抄在读书札记上,并评注谜底《画》。以后在练习写作美术作品鉴赏的时候,就会不自觉地想到这首诗。《孟子·梁惠王上》中记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学生在读书札记中这样写道:尊老爱幼的含义就是你小时候被人爱护过,老了以后也会被人尊敬,但年轻的时候就要去爱护和尊敬处在另一个人生阶段的你。老师看到如此札记,感动之情溢于言表。
为学生提供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上课做笔记是方便学生去理解性地记忆老师所讲述的知识要点,读书做笔记则是另一种新思维方式的体验。纵观语文教学方式不胜枚举,示范演练、填鸭灌输、体验拓展、探究互动、小组讨论、个人冥想,不论哪种方式,对于语文教学而言,都是要因人、因时、因地而产生效果的。读书札记在各种教学方式的应用中都能表现得游刃有余,是因为札记给学生提供了一种不一样的思维方式,尤其是随手小札记,如看到妈妈在给奶奶梳头,学生心中一股暖流涌过,随即回到房间,写下了“妈妈爱她的妈妈,而我爱两个妈妈”。学生的思想空间里铺满一张白纸,怎么去勾勒描绘,全在于学生自身的感悟和体验,这种体验可以表现在口头语言的表达上,也可以通过札记的形式记录下来,这就是学生探究外部世界和内心世界的一种文字化的表达方法。
古人说读书必须要保证“四到”,即眼到、心到、口到和手到,其中所讲到的“手到”就是做读书札记的意思。正常的读书札记分为几种类型:提纲式,即简单记录阅读文章的主要内容;摘抄式,即抄写下认为对自己有启发或感触较深的句子;仿写式,即仿照所阅读文章的句式含义写一段文字;评论式,即写下个人对阅读文章的鉴赏品评;心得式,即写下读完文章的心得体会;存疑式,即在阅读过程中有不甚了解的内容批注出来,方便后续询问旁人进行解答;缩写式,为了记录便捷,将长篇幅的文章缩写成小短文,方便记忆。这些类型其实是整个语文阅读教学中需要逐步训练学生去掌握的能力,在学生进行读书札记的时候都会潜移默化地应用并得到完善,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了主观性的支持元素[3]。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学生的想法千奇百怪,五花八门,教师教学引导得法,学生学习兴趣被激起,学习习惯被建立,学习能力就能在教学协助下步步高升。安徒生为了表达对穷苦民众的同情和关注,创造性地让“卖火柴的小女孩”临走之前见到了好吃的食物、穿到了漂亮的衣服、感受到了奶奶的温暖,这是一个作家对社会现实的童话解读。学生札记记录:相比卖火柴的小女孩,我们不愁吃穿,有人陪伴,坐在教室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小女孩去往的天堂有什么两样。珍惜眼前所拥有的,比失去后再在理想王国里憧憬期盼,更有意义。
好的文章给学生传递好的思想,酸甜苦辣的社会生活给学生提供了创作的土壤,札记在这当中扮演的角色,是孩子想象的翅膀,也是孩子心灵停靠的海港。“学海无涯苦作舟”,有札记陪伴的日子,对热衷于感触生活的学生而言,一点也不苦。札记是他们内心声音的传话筒,是他们认知世界的百科全书,也是他们自我成长过程美好回忆的影像。读书札记融入到小学语文教学中去,对学生产生的效益,将是持久且终身的。
参考文献:
[1]赵财经.推进小学语文教学整体改革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0,(4).
[2]庞光辉,秦锡纯.识读结合识写一体——新编小学语文第一册《影子》教学述评[J].黑龙江教育,2000,(9).
[3]杜洁琼.小学语文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基础教育研究,2000,(3).
(责任编辑:侯秀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