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培养学生反思意识的着眼点
2016-05-14夏忠
夏忠
反思,从字面的理解是反省、思考,即思考经历过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意识,是人的头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是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结合这两个概念的意思笔者把学生的反思意识理解为:学生对自己经历的学习过程的梳理、体验和感悟。2011年版课标在总目标中指出,要引导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作为一线教师如何践行课标理念,让学生反思意识的培养落地、开花、结果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研究与思考,提出了培养学生反思意识的有效着眼点,现结合相关的教学案例加以说明。
一、 在学生思维的错误处反思
案例:一匹长方形绸带,长5米,宽1.25米,用来制作底和高都是25厘米的直角三角形小彩旗,一共能做多少面?
师:这道题做错的同学不少,谁来说说你是怎么错的?经历了这些错误,有什么体会吗?
生1:我是单位没有换算,应在审题上下功夫,读清题目的条件和问题。
生2:我是三角形的面积直接算成底乘高,没有除以2,要加强对公式的理解和记忆。
生3:我是计算错了,要加强计算的练习。
师:这些同学对解题错误的反思,对你们有什么启发?
生4:审题时要认真对待。
生5:面积公式真的要记清,尤其是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别忘了除以2。
生6:计算要认真。
……
这是一次月考试卷的评讲课,教师选择一道学生错误较为典型的问题,设计了三个问题:谁来说说你是怎么错的?经历了这些错误,你有什么体会?这些同学对解题错误的反思,对你们有什么启发?通过对这三个问题的反思,学生对自己的解题错误有了一个反思的过程,又参与了其他同学对错误的反思过程,学生对错误的体会就会有印象,才有了吃一堑长一智的经验积累。错误是人生成长过程中避免不了的,它是一把双刃剑,适当引导,错误将是人们走向成功的基石。因此,对于小学生在学习中的错误要变废为宝。案例中的教师,深谙这一道理,把反思的着眼点放在引导学生对错误的体会上,让错误的价值得以彰显,有效利用了错误资源。
二、 在解题方法的优化处反思
案例:一匹长方形绸带,长5米,宽1.25米,用来制作底和高都是25厘米的直角三角形小彩旗,一共能做多少面?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解答的?
生1:我是根据长方形的面积除以三角形的面积解答的,过程如下:5米=500厘米 1.25米=125厘米 500×125=62500(平方厘米)25×25÷2=312.5(平方厘米)62500÷312.5=200(面)。
师:大多数同学都认同这种解答,还有不同的解法吗?
生2:我是根据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有几个25厘米来思考的,解答过程如下:500÷25=20 125÷25=5 20×5=100 100×2=200(面)。
师:这道题有两种不同的思路,解法一是根据大面积除以小面积;解法二是根据长与宽分别包含几个25厘米来思考,两种解法对比你比较倾向于哪一种解法呢?
生3:我比较倾向于解法一,大面积除以小面积,好理解,只是这道题的计算麻烦了些。
生4:我比较倾向于解法二,计算过程可以口算。
师: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到底哪一种解法更适用,让事实来说话。请同学们看这道题:一张长方形彩纸,长13分米,宽9分米,制作底和高都是4分米的直角三角形的小彩旗,一共能制作多少面?
师:请同学们用两种方法解答。
生5: 13×9=117(平方分米) 4×4÷2=8(平方分米)
117÷8=14.625≈14(面)。
生6: 13÷4=3……1 9÷4=2……1 3×2=6 6×2=12(面)。
师:比较两种解法的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生7:两种解法的结果不一样,肯定有一种解法是错的。
师:到底哪种解法是错的?你有什么方法验证?
生8:可以画图看看。
师:好的,大家就画图试试看。
生9:从图上我们数一数,只有12面,说明解法一是错的,因为剩余的部分彩纸不够做一面了。
师:事实胜于雄辩。那为什么上一题用两种解法都可以,而这一题只能用解法二呢?
……
在解题方法的优化处引导学生反思,有利于学生发现解法一的局限性,解法二的通用性,认可并接纳解法二。而要让学生接纳解法二,教师先通过两种解法的比较,又举一道类似的题,让学生用两种解法解答,并比较结果,再引导学生反思为什么上一题两种解法都可以,而这题只能用解法二,为什么呢?经过对这一过程的反思,学生发现了原来自己倾向的解法一是有局限性的,而解法二更显示出它的通用性。借助反思,实现了无痕教育。
三、 在数学思想的感悟处反思
案例: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
师:面对要学习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我们应怎么做?
生1:没有办法直接求,我们先考虑能不能把它转化成长方形。
生2:通过剪、平移进行转化。
生3:沿平行四边形的高剪开,再平移拼成了长方形。
师: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生4: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
师:为什么要转化呀?
生5:把新知识转化成旧知识,利用旧知识来学习新知识。
师: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想法非常重要,它就是转化思想。转化是一种数学思想,数学学习中,我们经常要用到它,把要研究的新知识转化成已学过的旧知识来学习。比如,在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时,我们就用了转化的思想,把两位数乘两位数转化成两位数乘一位数来学习;下一节课,我们要学习三角形的面积计算,你有什么想法吗?
……
数学思想隐含于知识的背后,是教学的灵魂。案例中,教师引导学生面对要学习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把蕴含在公式推导过程中非常重要的转化思想凸显出来,又通过回忆两位数乘两位数和要学习的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延伸,让学生进一步感悟转化思想在学习新知识中的作用。数学思想不是教会的,而是靠感悟,这种感悟只有建立在经历知识探究过程后的及时反思,才会刻骨铭心。因此,把反思点设在数学思想方法的感悟处,是明智之举,是有深度、有思想的教学。
四、 在解题策略的价值处反思
案例: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策略?
生1:我们学习了一一列举策略。
师:用一一列举策略解决的问题有什么特点?
生2:所得问题有多种可能的情况,要进行比较。
师:你能结合今天学的例题、练习题说说吗?
生3:比如例题,先要把周长是22米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一一列举出来,算出每个长方形的面积,再来选择面积最大的长方形。
师:用一一列举策略解决问题,应该怎样思考?举个例子说明。
生4:用一一列举策略解决问题时要做到有序思考。比如练习十七的第一题:( )×( )=36,要从1乘36想到36乘1,再从2乘18想到18乘2,……按这个顺序思考,就能避免重复、遗漏。
……
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的价值在于培养学生有序思考问题的能力。如何让学生积累有序思考问题的经验,反思是一条重要的渠道。案例中,教师把反思的着眼点放在策略价值的体验上,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问题有什么特点?你能举个例子说说吗?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问题应怎样思考?从练习中举个例子说明等问题,让学生把反思的着眼点聚焦在对列举策略价值的回顾与梳理上,价值得以凸显。
五、 在学习方法的梳理处反思
案例:乘法分配律。
师:我们来梳理一下乘法分配律的学习过程。刚才,我们是如何探究乘法分配律的?
生1:从比一比例题的(6+4)×24=6×24+4×24开始的。
生2:接着我们每人写了一个这样的等式,发现结果也相等。
师:这时,引发了我们什么猜想?
生3:是不是像这样的两个算式,它们的结果都相等呢?我们举例子进行验证,结果都相等。
生4:为什么结果相等呢?可以用乘法的意义加以解释,6×24+4×24表示6个24加上4个24,结果是(6+4)个24,即10个24,等号两边都表示10个24。
生5:经过解释我们明白了两个算式相等的道理,获得了乘法分配律。
……
师:也就是说,我们应用了发现问题、提出猜想、举例验证、获得结论、解释应用的方法习得了乘法分配律。这种学习方法,简称猜想验证的方法。
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是数学教学的目标。案例中,教师引导学生梳理获得乘法分配律的学习过程,把这一过程中运用的猜想验证的学习方法明晰化、条理化,在对猜想验证方法的反思体验中积累学法经验。教师深知,只有借助于这样的反思,零散的学习过程才有机会得以条理化,猜想验证的学习方法才能让学生得以体验,为下一次运用猜想验证探索新知积蓄正能量,助推学生养成运用猜想验证、学习的习惯。
反思无处不在。以上笔者从课堂教学中例举了培养学生反思意识的五个着眼点,当然还可以从其他角度进行,比如解题后的反思、单元学习后的反思、单元测试后的反思、写反思日记和周记等。反思意识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持之以恒、不断渐进、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随时捕捉反思点,把学生的每一次经历,经过体验、反思,内化为学生数学思维活动的一部分,日积月累,反思意识的培养终将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责任编辑:陈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