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语境下汉服趣缘共同体的建构
2016-05-14刘佳静
刘佳静
【摘要】在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新媒体为汉服运动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汉服爱好者主要借由论坛、微信、微博等新媒体进行信息互换、共情交流、文化拓展和认同建构,从而形成以汉服和汉文化为核心的趣缘共同体。兴趣、审美、文化等元素成为汉服趣缘共同体的构成要素。这些要素连接共同体成员,使其之间进行互动。新媒体中的互动与现实生活中的互动相辅相成。这种互动共同推进公共精神的发展、增强共同记忆的认同、促进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关键词】新媒体;汉服;趣缘共同体
一、新媒体事件与汉服趣缘共同体
在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新媒体成为整合传媒体系乃至社会体系创新因素的重要平台,它也为汉服运动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目前,中国大陆媒体和一般公众容易理解并倾向于接受的‘汉服定义,是指它为华夏——汉族的传统服装或民族服装,具有独特的汉文化风格特点,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装或民族服装。就在2002—2004年间,唐装或曰‘新唐装的流行热潮方兴未艾之际,中国社会却以新兴的‘网络虚拟社区(网c站)为基本活动空间,以都市青年‘网友(早期称‘汉友,现在称‘同袍)为主体,兴起了又一轮与国民服饰生活有重大关系的新话题,亦即汉服和汉服运动。”[1]
“从技术层面上,‘新媒体事件的传播形态不再是卫星电视,而是新兴的网络媒体,包括互联网及手机网络。‘新媒体事件比传统媒体事件所涉及的传播主体在数量上更多,在种类上更杂。直接介入者包括使用新型网络媒体手段的草根民众、公民记者、商业机构、政府组织。”[2]汉服运动最早兴起于论坛、贴吧、网站,逐渐发展到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中去,传播主体包括都市青年“网友”、媒体记者、汉服商业机构、政府文化部门等。因此,从这个层面理解汉服运动属于新媒体事件的一种。
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发展到现代的信息社会,随着新媒体的诞生和不断发展,人类生活不再受到时空的限制,而是身处于更多元化的共同体之中。滕尼斯认为:“人的意志在很多方面都处于相互关系之中;任何这种关系都是一种相互的作用。通过这种积极的关系而形成族群,只要被理解为统一地对内和对外发挥作用的人或物,它就叫做是一种结合。关系本身即结合,或者被理解为现实的和有机的生命——这就是共同体的本质。”[3]人类从血缘共同体,分离为地缘共同体,进而发展成为业缘共同体,现在又向着更为多元化的共同体发展。
在新媒体语境下,“汉服趣缘共同体”就是多元化共同体的一种新兴形式。新媒体是一个平等自由的网络平台,“同袍”之间的沟通交流、接受或者发布信息不受身份、年龄、空间等的限制。“一群对某一特定的人、事或者物有持续过度兴趣爱好的人,主要借由网络进行信息交流、情感分享和身份认同而构建的‘趣缘共同体。”[4]由此看来,笔者将“汉服趣缘共同体”定义为:以汉服、汉文化为趣缘核心,借由新媒体进行信息互换、共情交流、文化拓展和认同建构,并且在现实生活中积极展开文化实践的群体。
二、汉服趣缘共同体的构成要素
(一)趣缘
兴趣是人生的领航方向,是不同人选择不同生活的关键因素。兴趣的形成可能来自社会文化的熏陶,也可能来自师长家人的引导,内心的情感动力激发兴趣的形成。有了兴趣的指引,使得不同身份、不同职业的人,以论坛、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应用为工具,以共同的兴趣爱好为枢纽,进行新媒体线上和现实生活中线下的互动,建构起多元文化聚合、多种方式传播的趣缘共同体。
相较于血缘、地缘、业缘这些传统的共同体而言,汉服趣缘共同体是较为新颖的共同体形式。最初的汉服趣缘共同体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只是自发组织而形成的社团。然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现实社会中零散而不起眼的汉服趣缘共同体开始在网络空间中蓬勃生长。“福建汉服天下”就是在汉服趣缘共同体中发展较快、较全面的一个。福建汉服天下创立于2005年,是由一群热爱汉服的年轻人组成的团体。
趣缘共同体必然是以一种兴趣爱好为核心。不同的志趣是不同人内心意识和情感选择的结果。伴随着全球化发展,人们接触到世界各地的信息和文化,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和精神文化逐渐形成。人们的志趣和喜好也因此得以扩展和延伸,这就为以趣缘为核心的文化的茁壮成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汉服”以其华美、优雅,让越来越多的人对它感兴趣。很多“同袍”开始接触汉服只是好奇,在逐渐的接触之中,对汉服的兴趣日益浓厚,开始爱上汉服的美,爱上汉服的文化。
(二)审美
日韩风格、欧美风格的服饰推动着时尚潮流,同时唐装、旗袍、中山装等遍布于商场与街头,也颇受人们的喜爱。这种现象无不展现出消费个体之审美自由。在全球化背景下,国际时装风向对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服装都会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影响。
汉服之美,首先在于华服之美。汉服的主要特色是交领、右衽、袖宽且长、以绳带系结取代扣子。汉服形制多样、衣裙飘逸、色彩艳丽。汉服之美,其次在于美人之美。身穿汉服凸显女士清新脱俗、含蓄内敛、娇柔温婉的品质;彰显男士文质彬彬、谦和有礼、端庄稳重的气度。汉服之美,还在于礼仪之美。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重视衣冠、重视服制。汉服运动在不断探索不同节日仪式场合穿着汉服的适当性。欣赏汉服之美,体验穿着汉服之美,感悟汉文化之美。可以说在这样一种审美活动中,共同体成员同在一起进行审美体验会有思维、情感的碰撞,但是“美”是具体可感的、是共通的,依附于汉服之美很容易在共同体成员之间产生共鸣。人们以不同的方式参与其中,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去体验审美带来的吸引力、去感知共同体带来的凝聚力。
(三)文化
汉服与礼乐文化、诗词鉴赏、书法绘画等方面都有密切联系。它所包含的厚重文化底蕴是汉服趣缘共同体的精神支柱。汉服趣缘共同体成员之间是以新媒体为媒介进行“身体不在场”的交流,通过相同的行为方式、话语模式来共享文化经验。“更为重要的是,共同的兴趣和文化偏好将不同个体的意见、思想、情感体验汇聚在一起,由此建构的趣缘群体既契合了个体的独特文化取向,也以共同体的力量弥补了个体的孤独。总而言之,网络虚拟社区中趣缘群体的兴起,是在社会分化的语境中出现的文化意义上的社会重聚,在本质上是新时代‘共同体的重建。”[5]
以“福建汉服天下”为代表的汉服趣缘群体就在努力建构这样一个“文化部落”,使汉服趣缘共同体不仅仅是一种普遍的社群聚合现象,其更深刻的意义在于通过以人的主体性为基础的趣缘关系,发展具有鲜活生机的趣缘文化。从中国传统文化全面复兴的发展脉络来看,汉服文化的复兴是与国学复兴、传统礼仪复兴等齐头并进的。从国际社会和全球化背景中去理解中国的复兴之路,汉服文化的复兴又具有民族意义,它力图建构并凸显中国文化符号,以强化符号认同,追寻并试图保持中国传统文化之纯粹性。汉服趣缘文化的传播将进一步拓展并改变人们的生活,发展成为新媒体时代的又一特色,对当下趣缘共同体的发展将产生深刻的影响。
三、汉服趣缘共同体的互动模式
(一)新媒体中的线上互动
1.论坛
“福建汉服天下”论坛的内容板块包括:论坛图片、最新帖子、最新回复、本周热门、交流区、活动区、传统文化交流区、事业区、休闲区、站务区。论坛图片、最新帖子、最新回复,显示论坛中的最新活动状态。“本周热门”板块显示浏览次数或者回复较多的帖子。在“交流区”,会员可以自由设置主题发起帖子,其他会员可以阅读、评论、相互交流。“活动区”主要为活动公告和活动记录,起到活动宣传与纪念的作用。“传统文化交流区”又分为:华夏思想、煮酒论史、宗教玄易、文学创作、余音绕梁、名胜古迹、国术杂谈、梨园乐府几个主题。“事业区”是为汉服及相关产品的创业者提供的平台。“休闲区”则以“灌水聊天,五花八门,相容并蓄,沟通感情”为主题,提供充分自由的沟通空间。
“福建汉服天下”论坛作为一个固定的网络空间,通过“发帖—回复”的互动模式形成和维持趣缘群体。论坛中不同的区域主题,为汉服趣缘共同体互动的不同需求提供了多种选择。这种互动更加自由、方便、快捷、深入,因此互动也更加频繁,共同体的紧密度也更高。
2.微信:群聊、朋友圈、公众号
在第三届福建汉服天下汉服文化节期间,“同袍”们自发组建微信群,群组织不断壮大,群里的互动模式也更加多元。成员以文字、图片、照片、视频的形式分享经验,交流情感,推广自己的汉服产品等。同时,参与到汉服文化节的同袍们,将自己拍摄的照片、视频分享到朋友圈。朋友圈成了现实社交在新媒体中的延伸,也是个人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同袍”们在“朋友圈”上晒晒自己在汉服文化节中的见闻,分享生活的感悟,传播汉服知识,推广汉服文化。
从社交关系的强弱来看,微信群、微信朋友圈的联系人更倾向于社交强关系。朋友、同学、亲人、同事出现在联系人名单中的比例都在70%以上。社交关系较强,彼此之间有现实感情维系,信任度高、影响深,然而美中不足的是传播范围小。
微信公众号则可以在传播范围方面有所扩大。公众号以一种新的方式为微信使用人群提供消息、传播知识和文化,创建与用户之间互动性、时效性更强的交流与分享模式,只要用户关注公众号,公众号可以将活动通知、活动情况等消息推送到用户的微信。在公众号中,点击“汉服天下”可以了解福建汉服天下的社团简介、社团联系方式,点击“活动欣赏”可以了解传统节日、“同袍”雅集等内容,点击“公告通知”可以了解汉服知识。
3.微博
“微博在中国的发展已有5年历史,微博已经成为人们的重要信息来源之一,同时也是社会重要的信息传播渠道,政府、企业、公众人物都使用微博来进行营销或舆论引导。随着其他社交应用的发展,微博成功将自己转型为社会化媒体,充分发挥自己的社交媒体优势。”[6]
“福建汉服天下”的微博内容包括,活动公告、活动的展示、回顾,汉服知识、汉服摄影的分享,汉服相关产业的推广与宣传等内容。微博用户可以发微博、文章、建立微话题吸引粉丝,粉丝可以以评论、点赞、转发等形式参与其中。微博之中的互动,相比微信群、朋友圈、公众号更具开放性,传播范围也更加广泛,更能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二)现实生活中的线下互动
1.文化活动
“任何组织之所以能够保持自身的内稳性,是由于它具有取得、使用、保持和传递信息的方法。”[7]汉服趣缘共同体之间的互动,不仅利用社交媒体进行线上互动,还在现实生活中有线下互动。以线上和线下的结合方式,取得、使用、保持和传递信息,以维持共同体的内稳性。线下的互动是以线上的互动为基础的,在论坛、微博、微信中发布活动公告、参与方式等,来自不同地方的“同袍”都可以参与其中。
“福建汉服天下”自成立以来,在每年的传统节日和传统节气,以福建省的历史文化古迹为依托,举办传统文化活动。旨在唤起社会对传统节日的重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和礼仪。
2.汉服文化节
2013年福建汉服天下举办第一届汉服文化节。2015年在前两届汉服文化节的基础上,于6月5日至6月7日在福州市三坊七巷南后街展览馆举办第三届海峡两岸汉服文化节。活动前期,福建汉服天下在论坛、贴吧、微信、微博中发布活动公告、书画作品征集通知、论坛论文征集通知。活动期间,多种社交媒体全程记录活动流程。活动结束,通过社交媒体进行回顾、总结、致谢。线上和线下的互动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辅相成、彼此承接并具有连贯性。
此次活动包括“翰墨衣冠”汉服书画展、汉服博览会,汉服与琉球传统服饰文化联合展示秀,T台服饰秀等活动。与以往不同的是,第三届汉服文化节,开设了“汉服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论坛。在汉服博览会上,多家汉服社团、汉服设计和制作机构展示了最新的成果和作品,展现了华夏衣冠之美。同时与汉服相关的传统技艺也在此得到了展示,传统油纸伞的制作,传统纺织技术,刺绣、皮具制造等受到了全国各地汉服爱好者的喜爱。
3.礼乐大会
礼乐大会是福建汉服天下举办的另一个全国性的汉服文化活动。2014年的礼乐大会在美丽的鹭岛厦门举行。来自全国各地上百家汉服社团和海外的数百名礼乐文化推广者参与大会。“同袍”们身着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汉服,在福建汉服天下社团的组织之下开展传统古典民族音乐、香道、茶道、插花表演以及弓箭射艺大赛等活动,丰富多彩地展现了华夏礼乐文化之美。该届礼乐大会的特色是结合当地文化举行“民族英雄郑成功祭祀典礼”。
四、汉服趣缘共同体的社会功能
(一)推进公共精神的发展
“我们这里所谓的‘公共精神,是指人们参与共同体行动的一种意愿,即除考虑自己的个人利益之外,能够更多地融入共同体和社会的愿望。”[8]人们出于个人的兴趣爱好,自由地加入到这些共同体之中。成员之间通过逐步的接触、沟通交流建立起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和谐关系。成员与共同体、社会之间形成一种情感、一种意识,这种情感和意识支配行为,使得成员全身心地投入到共同体和社会中去。
公共精神催生出人们对于共同体的情感,同时也激发出人们建设共同体的意识,而且对社会资本的建立和发展也大有益处。在共同体的活动之中,通过社交媒体以及现实生活中的互动关系,在共同体成员之间可以形成一定程度的信任、合作和友谊。将这种信任、合作和友谊,看作是一种社会资本,那这种资本就会突破原有共同体人际关系的局限从而涌向社会。汉服趣缘共同体的成员将自己的兴趣爱好,通过社交媒体分享给那些并不了解汉服的人,启发、引导他们对中国传统服饰、中国传统文化有所了解。
汉服趣缘共同体促进公共精神的发展,还表现在汉服以及汉服文化所倡导的理念可以作为个人行为的准则,起到一定的教育和教化功能。“在过去曾经塑造了人们的行为并为人们提供了普遍行为准则的许多制度和习俗,在后传统社会里业已受到严峻的挑战。”[9]那么,就需要汉服趣缘共同体在成员互动的模式基础上,带动全社会的互动,以公共精神抵御生活在这个个人主义时代的一些消极因素。可以在全球化背景下,突出民族特色;在个人主义时代,突出民族共同体、国家共同体团结的力量。
(二)增强文化记忆的认同
扬·阿斯曼提出了“文化记忆”这个概念,他在书中这样论述这一概念:“我们可以简单地用一个技术术语来解释这个概念的含义:在社会交往出现了过度膨胀的局面,随之要求产生这样一个外部范畴;它可以使需要被传达的、文化意义上的信息和资料转移到其中。伴随这个过程产生的还有转移(编码)、存储和重新调出(再次寻回)的一些形式。”[10]
以扬·阿斯曼的观点为理论基础,去理解汉服趣缘共同体。在社会交往的外部范畴,存在一个在新媒体中建构的汉服趣缘文化。它可以使需要被传达的、被记忆的信息和资料转移其中。汉服趣缘共同体的成员,在新媒体和现实空间中集聚在一起,自由发表对趣缘文化的见解,共同参与趣缘主题的活动,逐步形成对汉服趣缘主题的身份认同,对文化记忆的认同。
汉服爱好者之所以愿意加入汉服趣缘共同体,一方面是因为在这样一个文化氛围中可以获得诸多消息,增长见识;另一方面就是因为可以获得交流和认同,进而实现自我价值。通过线上和线下的频繁互动,使得性情相通、志同道合的人彼此联系,并从共同体中获得共鸣、归属,汉服趣缘共同体的关系亲密度得以提升,更加促进了文化记忆的认同。
(三)非物质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形成了一批富有厚重文化底蕴和人文内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汉服相关的汉舞、汉乐、纺织、刺绣等传统技艺承载着中华民族的血脉和思想精华。不仅汉民族的服饰、民乐、舞蹈经历过沧海桑田的历史演变,很多传统元素都跟随历朝历代的变化而变化。汉服趣缘群体复兴汉服之时,同样在展示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例如礼仪教义、琴棋书画、弓道骑射、品茶论道、汉乐汉舞等元素。
正是因为汉服趣缘共同体对汉服以及传统文化的关注,使得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身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与发展中。汉服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多地凝聚了我们民族的性格和特性,凝聚了我们的精神和情感。它不是陈旧幽暗的出土文物,不是玄妙高深的古籍典论,也不是藏之秘阁的古董文玩,它是生动的、活泼的文化载体。汉服趣缘共同体成员利用各类贴吧、网站、公共数据库等网络资源进行资料的收集和学习,并加以研究和探讨。他们把兴趣爱好付诸行动,身体力行成为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发扬者。汉服趣缘共同体在开展汉服活动中,有意识地引导和培养当代民众尤其是年青的一代,在宣扬传统文化、培养群体成员欣赏和热爱传统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体现了年青一代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也成为新型民族主义形式之一,值得人们继续关注和探讨。
(本文为郑州大学“新媒体公共传播”学科方向招标课题“新媒体公共传播与文化建构”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XMTGGCBJSZ03)
参考文献:
[1]周星.本质主义的汉服言说和建构主义的文化实践——汉服运动的诉求、收获及瓶颈[J].民俗研究,2014(3):130-131.
[2]邱林川,陈韬文.媒体事件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5-9.
[3]斐迪南·滕尼斯.公共体与社会[M].林荣远,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43.
[4]罗自文.新型网络部落的崛起:网络趣缘群体的跨学科研究[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4:8.
[5]蔡骐.网络虚拟社区中的趣缘文化传播[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4(9):11.
[6]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4年中国社交类应用用户行为研究报告[EB/OL].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201408/P020140822379356612744.pdf.
[7]诺伯特·维纳.控制论[M].郝季仁,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62:160.
[8]保罗·霍普.个人主义时代之共同体重建[M].沈毅,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81.
[9]保罗·霍普.个人主义时代之共同体重建[M].沈毅,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89.
[10]扬·阿斯曼.文化记忆[M].金寿福,黄晓晨,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