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说复习课中化学学科观念的渗透?鄢

2016-05-14吴丛铎

化学教与学 2016年5期
关键词:复习课教学反思初中化学

吴丛铎

摘要:以“酸碱中和反应”复习教学为例,简述如何通过提炼核心知识,激发学生的复习兴趣,渗透化学学科观念,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建构初中化学生态复习课堂。

关键词:酸碱中和反应;学科观念;教学反思;初中化学;复习课

文章编号:1008-0546(2015)12-0000-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5.12.023

中考复习课比新授课难上。因为初中化学知识不仅零散而且众多,复习时不仅要提炼核心知识,将已学的知识进行串联,还要培养学生的深层次思维能力、渗透学科观念,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促使学生从化学的视角认识事物,形成解决问题的观点和方法。笔者以“酸碱中和反应”复习教学为例,就如何提炼核心知识、渗透学科观念,作出自己的分析与思考。

一、核心知识的教学过程

化学学科观念不可能通过记忆化学知识自发形成,只有通过必要的实际情境、问题,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探究活动中,深刻理解和掌握有关的化学知识,在应用中不断概括、提炼而形成,在不断的思考和实践中逐步丰富、完善和发展。

1. 重识酸碱组成,渗透元素观

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的组成是固定的。

教学环节1

[师] 图1中相交部分代表酸和碱存在着共同组成元素,其表示的是哪一种元素? [生]思考并回答:氢元素。

设计意图:将酸和碱的组成元素用两圆相交的形式进行呈现,学生觉得新鲜,诱发了积极思维,巩固了对“元素组成物质”的认识。

2. 借助反应现象、pH变化及中和反应定义,渗透变化观

化学变化是化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初中化学将其定义为产生新物质的变化。是否发生化学变化可根据某些现象来判断。

教学环节2

[师]例1:下列物质间是否能反应,无法直接判定的是( )

A.氧化铜与稀硫酸

B.碳酸钙与稀盐酸

C.稀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

D.氢氧化铜与稀硫酸

[生]学生通过回忆酸和碱的化学性质,表述4个反应的现象,书写相关的化学方程式,得出结论。

[师]例2:生成盐和水的反应是否一定是中和反应?试举例说明。

[师]例3:图2是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pH变化曲线图,请回答:

①该反应是 滴入 中,

②A点和B点溶液中溶质各是什么?

设计意图:例1引导学生回顾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例2依据生成物来写反应物,思维层次加深,要求归纳出已学过的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依据概念判定是否为中和反应,避免复习概念时的平铺直叙。例3中(图2)表示中和反应过程中溶液pH的变化,学生需依据曲线的起点和变化趋势来判定。这里将变化观在特定情境进行了丰富和延伸,有效地突破了应试的束缚。

3. 借助微观反应实质,渗透微粒观

微粒观是化学基本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微观视角来认识物质是学生学习化学后应掌握的思维方法。

教学环节3

[师]图3是稀盐酸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恰好完全反应前后的微观粒子图,请说出真正参加反应的粒子是什么?

[师]追问1:请写出另一个符合此微观反应实质的化学方程式。

[师]追问2:是否所有的中和反应都可以用此微观反应实质来表示呢?

设计意图:学生已学过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的存在粒子形式是离子,在此渗透微粒观是知识情境和学情所决定的。由图示可以直观的看出,该反应中,H+与OH-反应生成了H2O,而Na+ 和 Cl-只是“旁观者”,并未参加化学反应。宏观上产生新物质的变化是化学变化,微观上产生新粒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这样学生的微粒观逐步形成,并明白了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初中阶段并不要求学生记住离子间的反应,但借助情境催生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归纳能力是值得研究和实践的。

4. 设计实验并实施,渗透实验观

化学离不开实验,化学实验是化学理论产生的基础。学生只有明确了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设计,亲手操作,全面观察,记录现象,科学分析,解释实验,才能建构实验观。

教学环节4

[师]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混合时,虽然无明显现象,但确实发生了中和反应,请同学们设计多种实验方案来证明。

[生1]可以在烧杯中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酚酞试液,然后向其中逐滴加入稀盐酸,边加边搅拌,直至红色消失。

[生2]先用pH试纸测定氢氧化钠溶液的pH,再滴加盐酸,并不断振荡溶液,同时测定混合溶液的pH,如果测得溶液的pH逐渐变小且小于7,则证明发生了化学反应。[生3]先用温度计测定烧杯中氢氧化钠溶液的温度,然后滴入稀盐酸,搅拌,并再用温度计测定搅拌后溶液的温度,若温度升高,则证明发生了反应。

[生4]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图4),借助U形管内液面的变化,来判断反应的发生。

……

通过生生互评,教师点评,小组成员挑选1-2个简洁、可行的实验进行实施。

设计意图:对于没有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如何设计实验来证明反应确实发生了呢?可借助反应物的消失带来现象的变化从而证明反应发生,生1、生2的实验设计体现了这样的思路;而生3、生4的设计是利用“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设计的方案,这是学生在复习中必须构建的实验方法网络。教师积极开发符合学情的学生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观。

5. 表达酸碱用途,渗透化学价值观

化学的价值追求是推动现代社会文明和科技进步的重要力量,对解决人类所面临的自然和社会问题起到关键作用,有助于自然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教学环节5

[师]请同学们观察屏幕中的各种图片,然后表达是哪种酸或碱所具有的什么用途?体现了怎样的性质?

[生]……

设计意图:教学时设计各种图片情景,从视觉角度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并将知识与真实的生活、生产情景关联,避免了对用途的死记硬背,激发了学生的复习兴趣,促使其关注化学与生活、生产、实验的联系。

二、教后思考

1. 核心知识是渗透化学观念的载体

初中化学知识总是以具体事实、概念和原理的形式呈现在课本中,并没有明确标明学科观。化学观念是具体化学知识在学生头脑中的提炼、升华和结晶。借用毕华林教授的一句话来说,化学学科观念不是以结论的形式呈现在课程内容中,而是蕴含于具体化学知识当中并借助于它们表达出来[1]。如“中和反应”的复习,教师应先梳理出本节课的核心知识,并提炼出相应隐含的化学观念,有预设地进行渗透,让核心知识成为化学观念的载体,让化学课堂成为师生的化学观点、思想、方法的互动平台。

2. 学生活动是渗透化学观念的路径

以学生为主体的化学课堂是当下的主流课堂,教学设计要突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教学时应积极开展多元化的学生活动,让学生参与思维、表达、书写、倾听、实验,使活动成为学生主动建构化学观念的路径[2]。化学观念的渗透不是依靠教师讲出来的,要通过有意义的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和经历中感悟得出。本课环节1的识图与表达,环节2中的判定、书写、举例、讨论、交流,环节4的实验设计、表达、交流、操作等都是为此而设计。观念建构的主体是学生,可见,围绕核心知识设计学生活动是观念建构的重要路径。

3. 情境创设是渗透化学观念的技巧

学生的学习与情境有着密切的关系。知识是情境性的,创设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复习兴趣,有利于学生主动构建和探究,体验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在利用已学的知识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达成观念的建构[3]。“环节1”和“环节3的例3”利用了图形展示法,巧妙地将复习的知识融入其中,引发了学生的深层次思维,调动了思维的积极性。 “环节4”让学生参与设计实验方案,培养了实验观。“环节3中的例2”利用了矛盾法,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学生在积极思维中解决了矛盾。“环节5”利用了生活、生产中的图片,引发了学生对酸、碱用途的回忆和梳理,使学生建构的知识真实、理解深刻、记忆久远。设计既考虑了适时性、针对性、有趣性、诱导性,又兼顾了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的情境,成为渗透化学观念的技巧。

渗透化学观念的复习课堂应注重学科核心知识的持久影响和迁移价值。在中考化学复习课中培养学生深层的思维,有助于学生主动建构学科观念,这样的课堂不再单纯是教师应试的教,也不是学生应试的学,而是充满“化学味”的生态复习课堂。

参考文献

[1] 毕华林,卢巍.化学基本观念的内涵及其教学价值[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1,(6):3-6.

[2] 何彩霞.以化学观念统领具体知识的教学[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2,(6):3-5.

[3] 吴良根.新课程理念下化学教学情境的创设及其策略[J].中学化学,2011,(1):1-3.

猜你喜欢

复习课教学反思初中化学
谈谈如何上好小学英语复习课
在趣味情境中构建知识体系
追求高效的数学复习课
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反思
绿色化学理念下的初中化学教学探究
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在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
初中化学方程式的记忆技巧
如何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
高等数学的教学反思
初中化学基础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