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市场化的经济法建设与区域城市圈建设互动机制研究

2016-05-14高静

法制与社会 2016年5期
关键词:互动机制

摘 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步伐的加速,我国正努力朝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国梦的目标前进。从经济法律建设思路、设计方案到具体规划上来建设社会和谐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同时经济法制建设的步伐也应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并且城市的建设与经济法制建设相辅相成,二者是紧密相关的。本文从经济法的平衡协调理念的角度与城市发展建设的构建,以及对今后城市建设的展望,力图探索出城市健康发展与经济法之间的联系,为建设适合区域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的发展性城市探索出道路,实现城市建设与法律建设特别是经济法建设互动机制研究。

关键词 经济法制建设 城市发展建设 互动机制

作者简介:高静,驻马店职业技术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法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D92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6)02-085-02

一、经济法建设理论与实践

经济法所调整的公共团体全局利益是个体权益整体权益和社会大众权益都与之相关的整体利益,是三者之间为全局和全部的社会利益总和,这种基于社会整体利益考虑具有以下几个特殊的意义,如全局性经济性,均衡性,包含性和可持续性协调性。经济法从各个利益平衡体的利益整体出发,协作和调整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的参与者之间的权利和利益平衡体之间的协调和权衡,而实现中国梦,构建平等公平和谐正义的社会主义社会,就是协调各种社会参与者与主体之间的利益诉求之间的关系,以求得全局利益参与者在共同促进市场和谐社会形成。作为调整整个社会参与者之间的经济关系的法律,经济法着眼于整个经济全局,决定了它必须以公众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

经济法作为一种宏观把握经济形势走向的法律对经济的整体格局运行与机制进行调整和控制并对整个经济形势进行监管和规制以促使经济良性发展,它追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兼顾与平衡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注重社会的整体利益,关注社会整体利益最大化的可持续实现。因此,加强经济立法,建立维护社会整体利益群体的经济运行和保障制度,不仅是实现中国梦的,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和谐社会本身的要求,同时,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国崛起,经济顺利转型,健康发展的重大保证。

二、城市建设发展实践

城市规划、建设与发展半酣,城市总体规划的各个方面,主要包含公共生活环境,经济发展环境社会事业发展环境,其中,公共生活环境包含生活空间的规划与建设,与之配套的公共商品的提供生活配套设施的建设以及区域合理布局及功能区域规划的设施等。同时提供良好的可持续的城市生活环境。经济发展环境的建设包含,软环境和硬件环境,软环境包括完全市场化的经济制度,健全的法制体系、廉洁高效的政府公共服务;硬件环境包括城市经济开发区的规划和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产业的合理的布局规划,良好的经济区域建设能够有效的促进城镇化的进行,合理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社会公用事业规划包括:社会必要的公共服务和设施,必要的文化服务设施,优质的教育服务,先进的卫生医疗服务设施规划建设形成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规划,建设有机促进其的合理规划和建设,努力实现城市建设的平衡、合理与发展。

经济立法应针对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市场失灵现象,以及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制度设计,并规范政府经济行为。这就要把政府行为与市场机制结合起来,使之产生巨大的开发效应。而在平衡协调理念下,经济法调整社会整体与局部,团体与个人之间的利益,在保持整个社会范围的经济秩序下,实现最优化和显化,以及国家对经济关系协调,调整的平衡必要性,以促进城市建设的发展以带动社会整体进步与发展。

三、经济法建设与城市建设互动机制构建

总结回顾过去的经济社会发展中仍存在不少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生产力水平不适应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作用。对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依然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相当长的时间的经济发展模式和基于环境污染和高资源投入的经济发展,还没有得到有效改善。全面制约,承接产业转移的力度仍然不够。农业作为第一产业和关键产业的基础仍然没有得到有效改善,对环境破坏程度较大,资源的浪费严重,与此同时循环经济的体制机制没有建立起来。

在新时期经济改革和法制建设的背景下,立法特别是加强经济立法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利益博弈有助于推动经济立法实现利益平衡。在中国的制度变迁和经济立法过程中,国家和政府发挥了主导作用,从而能够在立法过程中对各种利益进行平衡。而经济立法本身就是一个利益选择、协调与平衡的过程。立法的任务是要用法律手段来维护和促进人民的利益。社会主义立法的目的旨在公平合理地分配与调节国家利益、社会利益与社会不同群体和个人利益,以协调社会正常秩序,促使各种利益各得其所,各安其位,避免冲突,做到相互协调,从而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今后工作的重点应放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加快推进经济发展及构调整和方式转变速度

始终把经济结构作为整个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以形成现代农业为重点,深入推进经济结构的调整速度。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农业增效增收。

推进工业4.0发展及先进制造业升级转型,努力培育掌握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程,营造全民创业创新的大环境,培育壮大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提升高技术企业在整个产业中的比重,推进科研成果的转化,特别是具备能耗低贡献大的企业,提升和改造新技术和淘汰落后产能和企业,继续抓好一批重点生态工程建设。

(二)坚定不移地实施开放先导战略

一个城市投资环境中最重要的就是法制环境。尽快建立起与国家法律体系相配套、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国际惯例相衔接的地方性法规框架,为外商投资营造一个良好的地方环境。坚持以招商引资为重点,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加快推进改革开放力度。建设,以优良的环境、优质的服务,增强对内资外资的吸引力。加快城市自贸区建设。坚持引进外资与激发内资共同推进,更加积极主动地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着力推进城市,卫星城市的发展,大招商引资。

(三)继续深化改革和加大创新力度投入

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激发国有经济的动力,提高国有经济企业的竞争力,通过整合国有资本及资产,使用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使全民都享有改革发展的红利,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到重大基础设施投资和国有垄断行业的发展上,始终坚持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国有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

(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良性互动

完善城市功能布局与区域定位,利用城市区域优势,和国家发展战略,特别是“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规划,挖掘城市发展潜力,利用城市资源的天然禀赋发展各区域内的经济,使尽快建设成为具有较强辐射带动力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促进本区域内各卫星区域的发展。中原经济区建设,“一带一路”建设,中心城市发展和进步,坚持“绿色发展,生态发展”方针,进一步完善扶持城镇及中小城市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支持县市发展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培育产业集群,办好开发区和产业集聚区建设。

(五)调整产业结构,推进绿色发展

把提高企业效率,降低能耗,提高效率,转变经济结构作为经济发展的突破口,保证土地红线的实施,保证耕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压缩资源需求型企业,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发展集中地利用制度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以产业转移、升级,带动就业。加快绿色发展,促进城市生态建设,推动企业转型升级改造。努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制订出台一系列环保政策,严格实行绿色发展管理制度。

四、总结

总之,要健全政策法规,综合运用财税、投资、信贷、价格等政策手段,调节和规制市场主体的行为以及市场参与者的行为,以经济法为制度保证,加强城市建设。努力推进城市向生态、绿色,循环城市发展。建立自觉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机制,从而有利于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史际春、邓峰.经济法总论.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2]程宝山.经济法基本理论研究.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3.

[3]郭道晖.当代中国立法.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8.

[4]顾功耘.和谐社会的构建与中国经济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5]孙同鹏.经济立法问题研究——制度变迁与公共选择的视角.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6]蒋悟真.经济法的理论转型与制度创新.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互动机制
社区发展与成人教育互动机制的实现研究
空间经济学视角下京津冀协同发展互动机制的构建
小学语文课堂教师与学生互动机制探究
土地财政与城镇化互动机制理论与实证研究
沪港通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互动机制研究
湖南省生产性服务业的互动性发展:机制、问题及策略
新形势下高职校企合作学生培养模式互动机制的构建
舆情事件中微博、微信的议题共生与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