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健脾法治疗痞满临床与实验分析

2016-05-14谭威

养生保健指南 2016年5期
关键词:西医治疗痞满

谭威

【摘要】目的:研究对痞满的患者使用中医健脾法治疗并进行临床与实验分析。方法:将我院收治的66例痞满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3人。观察组使用中医健脾法进行治疗,对照组使用西医药物进行治疗,治疗总时间为1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6.6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00%,两组数据相比差异较大,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对痞满患者使用中医健脾法治疗的临床效果优于西医治疗,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痞满;中医健脾法治疗;西医治疗

所谓的痞满是由外邪内陷,饮食不化,情志失调,脾胃虚弱所引起的中焦气机不利或虚气留滞,升降失常而引起的胸腹间痞闷、满胀不舒的一种病症[1]。本文主要的研究目的是对中医健脾法治疗痞满的临床与实验的结果分析,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选取的研究对象为2014年6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66例痞满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痞满的临床诊断标准。对66例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3人。观察组中女性16人,男性17人,年龄在31~72岁,平均年龄为44.36±1.72岁,病程为1~5年,平均病程为2.36±0.12年。对照组中女性15人,男性18人,年龄在22~72岁,平均年龄为43.86±1.68岁,病程为1~5年,平均病程为2.41±0.13年。两组患者在以上一般资料上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使用中医健脾法进行治疗,使用调胃健脾汤加减:白术12g,人参12g,半夏6g,茯苓12g,枳实8g,陈皮10g,柴胡8g,厚朴8g,炙甘草6g。有热胜者加大黄8g,黄连5g,栀子10g;有血瘀者,加丹参8g,生蒲黄10g[2];有积食的患者者,可加入山楂10g,神曲12g。对照组使用吗丁啉进行治疗,剂量为每次15mg,每日2次,阿米替林每次20mg,每日3次。两组患者使用的治疗时间均为1个月,1个月后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

1.3 疗效评估

显效:患者在接受治疗后,主要症状胃脘痞满、烧心、胃脘疼痛等明显改善。有效:患者在接受治疗后,胃脘痞满、烧心、胃脘疼痛等主要症状改善不明显。无效:患者在接受治疗后,症状未见改善。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对上述两组患者各项记录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对比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由统计数据可以看出,观察组在显效、无效和总有效率上与对照组相比,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详情请见表1。

3 结果

按照《张氏医通》中所记载的对本病的治疗,应充分考虑患者的体制:“肥人心下痞闷,内有湿痰也”;“瘦人心下痞闷,乃郁热在中焦[3]”;“老人、虚人则多为脾胃虚弱,转运不及”等。痞满是胃肠道疾病中一种比较成见的症状,所谓的痞满就是常人所说的消化不良,本症状可见于食管胃十二指肠反流、胃轻瘫及胃下垂的患者、长时间的功能性消化不良等。本病的主要症状为心下可感觉到胃脘痞满不畅,触诊胃部无僵硬之感,但却摸不到胃的正常形态,对其进行按压患者感觉不到疼痛,视诊胃的形态正常无胀大的现象,但患有痞满的患者常伴随有有胸腹发闷,进食后感觉腹部胀满,叹气后胀满感可有所环节。本病的主要发病位置位于脾胃,脾胃的转化功能不佳靠肝脏来进行舒筋调理,故痞满的发生与肝脏也有些许关系。亦即《内经》中所言:“浊气在上则生瞋胀”之意。病类可分为实痞,虚痞两类。病性有虚实寒热之分,常为虚实夹杂之侯。有痞满的患者一般病程较长,具有轻重相间,反复发作的特点。痞满的发病机制主要为身体内的气机调理失偿,脾胃的升降功能不调。痞满有有虚实之分,实就是身体内的邪气阻塞气道,包括外面的邪气进入体内,食物的积累不消化,痰液和气体在身体内的长时间积聚,最近七情六欲上的调理不畅;虚就是中虚的转运不佳,脾胃的升降功能失调[4]。

辨证治疗,对于邪热内陷患者可表现为胃脘痞满,灼热急躁,按之痛甚,心中烦热,使用的方剂为大黄黄连泻心汤;对于有饮食停滞患者可出现痞塞不舒,恶心呕吐的现象,此时患者使用保和丸的效果较佳;对于肝郁气滞的患者可表现为心烦气躁,痞塞满闷,此时患者宜使用越鞠丸治疗。本文只要针对的为痰湿内阻患者,使用的调胃健脾汤加减,据《医学启源》中所记载[5]:“白术具有温和补气,除湿散热,强健脾胃的功能,降低胃内的湿热,可促进食物的消化,同时还具有安胎的作用”。半夏、人参作为一种滋补药,有健脾胃、利尿祛湿的作用,此外还可补足元气、镇静、安神的作用。茯苓、枳实的作用为治疗痞满的胀痛,食物的积聚,里急后重,排泄物的排泄不畅。陈皮、厚朴的主要作用为治疗患者的便秘、食物的不消化等。炙甘草具有通阳复脉、益气滋阴之效果。本文数据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6.6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00%,两组数据相比差异较大,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由此可见,对痞满患者使用中医健脾法治疗的临床效果较好。

综上所述,对痞满患者使用中医健脾法治疗的临床效果优于西医治疗,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刘佳.基于肠道味觉受体探讨“脾在味为甘”理论内涵的临床及实验研究[J].广州中医药大学,2014,01(26):215-216.

[2]苏晓兰.温肾健脾法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大鼠疗效及其作用机制初探[J].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24(07):193-194.

[3]王昌儒.温肾健脾化痰法对代谢综合征大鼠的作用机制研究[J].湖北中医药大学,2014,01(06):155-156.

[4]王唐恩.扶阳健脾法减轻结肠癌化疗毒副反应的临床研究[J].广州中医药大学,2013,05(27):78-80.

[5]李慧.基于益气健脾法治疗2型糖尿病胃轻瘫的系统评价与机制探讨[J].山东中医药大学,2014,23(34):156-157.

猜你喜欢

西医治疗痞满
基于数据挖掘的《普济方》治疗痞满用药规律分析
温针灸治疗痞满的临床观察
温补法治疗痞满临床经验
砂仁异功散加减治疗痞满的临床疗效观察
弱视的中西医治疗概况
变应性鼻炎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中西医治疗肿瘤相关性贫血的研究进展
中医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疗效观察
研究西医治疗对冠心病患者血浆BNP水平变化的影响
苏玉伦主任治疗痞满的临床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