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西医治疗对冠心病患者血浆BNP水平变化的影响
2016-01-05刘哲
刘哲
【摘要】 目的 进一步探究院内常规西医治疗方法对冠心病患者血浆钠尿肽(BNP)水平变化的影响。方法 168例冠心病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每组84例。对照组采用中医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西医治疗方法。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血浆BNP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 对照组治疗前血浆BNP平均值为(1589.31±311.97)pg/ml, 治疗后为(1010.75± 212.15)pg/ml;治疗总有效率为84.52%。治疗组治疗前血浆BNP平均值为(1562.28±332.42)pg/ml, 治疗后为(989.52±190.27)pg/ml;治疗总有效率为94.05%。治疗组患者治疗效果及血浆BNP水平变化情况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医和西医对冠心病均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但西医治疗法起效更快、降压效果更明显、对患者血浆BNP水平的影响效果更显著。
【关键词】 西医治疗;中医治疗;血浆钠尿肽水平;治疗效果;冠心病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02.136
冠心病是一种临床常见病, 在我国属高发性疾病。冠心病主要是由于冠状血管粥样硬化或冠状动脉血管阻塞、狭窄所致,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 冠心病的发病率也逐年走高[1]。BNP是衡量患者心力衰竭的重要指标之一, 其对患者左右心室的功能性同样具有指示性。本文根据本院近年来所收治的冠心病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 分析中医治疗和西医治疗对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对血浆BNP水平影响情况, 着重说明西医治疗方法的优势。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均为本院2012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168例冠心病患者, 将全部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每组84例。其中男103例, 女65例;年龄48~76岁, 平均年龄(54.12±7.47)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治疗方法
1. 2. 1 对照组采用中医治疗方法, 即:甘草7 g、当归10 g、黄芪60 g、生地黄10 g、川芎14 g、红花5 g、丹参10 g、麦冬20 g、桃仁5 g、桔梗10 g、牛膝10 g、北五味13 g、红参12 g、枳壳10 g、赤芍10 g。文火煎熬, 1剂/d, 每7天为1个疗程。
1. 2. 2 治疗组采用西医治疗方法, 常用药物如:抗血栓类药物(如替罗非班、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硝酸酯类药物(如硝酸异山梨酯、硝酸甘油、5-单硝酸异山梨酯)、纤溶类药物(如尿激酶、纤溶酶原激活剂、链激酶)、β-阻滞剂、钙通道阻断剂等。具体药物搭配和用药计量根据患者实际病情而定。其中11例采用介入治疗法, 主要为行经皮穿刺治疗。
1. 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血浆BNP水平的变化情况。
1. 4 疗效评定标准[2] 治愈:治疗后患者相关临床症状完全消失, 血浆BNP水平恢复正常。有效:治疗后患者相关临床症状明显好转或有所好转, 血浆BNP水平有所降低, 但仍需持续治疗。无效:治疗前后患者相关病症无改善, 甚至恶化, 血浆BNP水平无改善, 甚至升高。总有效率=(治愈+有效)/总例数×100%。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浆BNP平均值均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浆BNP平均值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3 讨论
根据本次研究结果可知, 与中医治疗方法相比, 西医治疗方法对冠心病患者的病情治疗效果较好, 对患者血浆BNP水平的影响较显著。血浆BNP值是反应患者心力衰竭程度的重要指标, 并且能够显示患者左心室舒张、收缩功能、瓣膜功能以及右心室主要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是冠心病主要监测指标之一。当前在冠心病治疗方法之中, 中医与西医均具有较理想的治疗效果和临床实用效果, 但对于患者血浆BNP水平的控制效果西医要明显优于中医。冠心病患者血浆BNP水平会由于冠状动脉狭窄或受阻而产生影响, 其指标会显著提升。治疗过程中患者血浆BNP指数的变化情况是评价患者病情改善或发展的重要指标, 实现了对BNP指数的控制在一定程度上就实现了对冠心病的治疗和控制[3-5]。
从本次研究结果可以总结, 西医治疗冠心病起效速度快、BNP水平降低速度快、控制能力较强。但本次研究的最长数据采集时间为6个月, 虽然在本次研究中西医显示出较强的BNP控制能力, 但西医治疗仍然存在着较高的疾病复发率, 而中医在控制冠心病病情复发方面则具有更长远的影响。所以在临床治疗中要根据冠心病患者的实际情况确定中医和西医治疗的选择, 也可以采用中西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
总之, 中医和西医对冠心病均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但西医治疗法起效更快、降压效果更明显、对患者血浆BNP水平的影响效果更显著。
参考文献
[1] 王晓艳, 杨侃, 孙明.脑钠肽及和肽素水平与冠心病患者冠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中国全科医学, 2013, 13(2):145-147.
[2] 陈红燕, 彭绍蓉.中西医结合治疗对冠心病患者血浆BNP水平变化的影响.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3, 19(8):338-340.
[3] 李宝亮, 苏华, 马俊帅.冠心病患者血浆B型钠尿肽前体及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检测及意义.中国医药导报, 2015, 11(1): 83-85.
[4] 王鹤智, 周公哺, 单海燕.老年冠心病患者B型利钠肽水平的临床分析.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3, 5(5):481-484.
[5] 李彬, 何家富, 刘文卫.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血浆脑钠肽、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抑制物、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变化.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2013, 25(11):827-829.
[收稿日期:2015-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