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透过祥林嫂的悲剧命运看《祝福》的社会时代意义

2016-05-14路晓燕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6年5期
关键词:鲁四鲁镇封建礼教

路晓燕

祥林嫂是鲁迅在短篇小说《祝福》中成功塑造的一个悲剧性农村妇女的典型形象。她年轻丧夫,为了逃避被卖的命运,逃到鲁镇鲁四老爷家做工,工作繁重,工钱不多,她反而很“满足”。然而,婆婆还是打听到了她的地址,派人把她从鲁镇抢回家,转卖给山坳里的贺老六。第二个丈夫不幸死于伤寒,儿子又被狼吃掉。当她带着丧夫失子的悲痛再次到鲁家做工时,她在众人的眼里已经成为不洁之人,不仅在鲁四老爷眼里“败坏风俗”,而且在鲁镇普通民众中处处受歧视。祥林嫂背负着沉重的精神压力,恐惧无比。捐了赎罪的门槛后,才发现根本不能洗脱自己的“罪恶”,她的精神彻底崩溃,终至沦为乞丐,最后在人们年终的祝福声中凄惨的死去。

那么,鲁迅为什么要在自己的作品中塑造这样一个农村妇女的悲剧形象呢?这一形象的塑造在当时社会又有什么意义呢?

小说《祝福》创作于1924年2月,同年3月发表于《东方杂志》。众所周知,20世纪20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而阻碍新文化运动发展的则是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遗留下来的腐朽、愚昧的思想,妇女则是中国封建思想最大的受害者。鲁迅作为中国的革命民主主义的启蒙思想家,始终密切地关注着中国农民的命运,她此时选择了妇女题材,塑造了祥林嫂这一典型的悲剧人物形象,在当时的社会时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来说:

一是通过祥林嫂的悲剧命运,把批判的锋芒直接指向封建专制制度,这就在客观上有力地配合了党所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斗争。

1919年的“五四”运动,响亮地提出了“反对封建主义,打倒封建礼教”的口号。“五四”运动之后,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它所领导的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斗争蓬勃展开。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随着革命事业的逐渐发展,文学要为革命服务的目的也更为明确,既作为作家,同时又作为伟大的革命家的鲁迅,正是适应这种形式的需要,塑造了祥林嫂这位最终被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所吞噬的中国劳动妇女的悲剧形象。

祥林嫂的悲剧,首先是一个社会的悲剧,悲剧的根源就在于当时客观的社会环境: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统治遗留下来的腐朽、愚昧的思想,根深蒂固地统治着中国社会,严重摧残着中国劳动妇女的身心。封建礼教推崇的是“三从四德”。所谓“三从”,即妇女“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按照这种道德标尺,妇女根本就没有独立做人的资格,她们只能是男子的附庸。正因如此,婆婆依仗夫权,可以随意把儿媳绑走卖掉,堂伯也可以依仗族权的淫威,赶走祥林嫂,收走屋子。封建理学思想主张妇女要守节,所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在鲁四老爷这样坚决地理学拥护者看来,祥林嫂的再嫁,破坏了封建的夫权秩序,伤风败俗,何况祥林嫂再嫁后又尅死了第二个丈夫,更是不祥之物。再加上封建迷信思想又认为,死掉的一家人还会再见面的,祥林嫂因怕死后受锯刑,所以恐惧异常。她“怕暗夜、怕黑影”,最终在祝福之夜孤独地倒闭街头。

透过祥林嫂的悲惨遭遇,小说就将批判的矛头直指封建专制制度,向整个封建宗法制度提出了强烈的控诉,对封建礼教、封建制度进行了猛烈攻击,有力地配合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大众所进行的反帝反封建的斗争。

二是通过对祥林嫂及周围群众愚昧、落后、麻木而不觉悟的精神面貌的刻画,提出了关乎到民主革命成败的关键问题——启发农民觉悟的问题。

鲁迅当年弃医从文,就是要用文艺来医治国民精神的麻木,改造国民落后性。鲁迅以其长期以来深刻地观察,沉痛地感受到,由于封建统治阶级长期以来对人民的麻痹,使群众陷入到愚昧和无知。祥林嫂悲剧之所以产生,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她个人的愚昧、落后以及周围群众的冷漠、无情,甚至残忍。祥林嫂再到鲁镇时,由于失去了儿子阿毛,她反复向人讲述令人心碎的往事。对于阿毛的故事,人们开始有些同情,但很快就感到厌烦,并进而嘲弄她,她的悲哀经过人们的玩味咀嚼之后,“早已成为渣滓,只值得厌烦和唾弃。”当阿毛的故事对鲁镇的人来说已味同嚼蜡了,从柳妈处又传来新的故事。于是鲁镇的人们“发生了新趣味”,祥林嫂头上的疤痕又成了他们新的调剂品。对于和祥林嫂同在鲁家做工的柳妈,她对祥林嫂的再嫁也非常反对,她还一脸“诡秘”地讲阴司的故事给祥林嫂听,“你想,你将来到阴司去,那两个死鬼的男人还要争,你给了谁好呢?阎罗王只好把你锯开来,分给他们。”给祥林嫂造成难以支撑的精神重压,把祥林嫂推向更恐怖的深渊之中。

柳妈和鲁镇的民众,他们和祥林嫂同属贫苦、受压迫的劳动者,然而他们却用统治阶级的观念审视、折磨着祥林嫂,使祥林嫂处于孤立无援的地步。小说写出了“看客群”对祥林嫂的无情压力,也就揭示了封建思想观念对劳动人民的麻痹、毒害,造成了民众之间的隔膜。鲁迅通过艺术地描绘,写出了群众的落后面,正是要达到“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的目的(《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以提醒新民主主义革命者,不要忘记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如果革命不唤醒受封建愚昧思想长期毒害而未觉醒的民众的话,那么,也就像《药》里面所描述的那样,革命先驱者的鲜血只能做“人血馒头”的材料,从而指出,启发民众觉悟的问题,是关乎到民主革命能否成功的关键问题。

作者单位:甘肃正宁县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鲁四鲁镇封建礼教
论鲁迅小说中的鲁镇空间
《祝福》教学经验分享
重释鲁迅笔下“鲁镇”
《祝福》续写2
《家》中的两种文化冲突
论鲁迅小说中对“鲁镇”的民俗描写
《西厢记》和《牡丹亭》之爱情比较
谁是封建礼教的忠实信徒
祥林嫂形象之悲剧性探幽
悍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