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文本的读中悟写

2016-05-14张文扬

小学教学研究 2016年5期
关键词:柳树自然段文本

张文扬

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是小学语文新课标的核心,“读中悟写,课堂练笔”则成了言语实践的有效形式之一。读中悟写,核心在于“悟”,即在阅读理解中不仅感悟文本蕴含的丰富内涵,更要感悟文本的写法之妙,并逐步内化为自己的积累。课堂练笔,强调的则是模仿与运用。正如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言:“语文教学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写作技巧。”

《青海高原一株柳》是苏教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描写了青海高原上一株神奇的柳树,经过高原风雪与雷轰电击,却顽强地存活了下来,成就了高原上一个壮观而独立的风景,赞扬了柳树伟大的生命力。全文层次清晰,语言优美流畅,情景交融,由物及人,托物抒情。如能巧妙引导学生读中悟写,课堂练笔,不仅能丰富学生的语言积淀和情感体验,更能有效地提升语用能力。

一、读中感悟文本的语言精妙

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语言形式,在咬文嚼字中体会语言表达的特点,是读中悟写的首要方法。

请看课文1、2自然段:

这是一株柳,一株在平原在水边极其平常的柳树。

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寥寥数句,看似轻描淡写,却用“极其平常”与“神奇、望而生畏、伫立”三个关键词形成强烈对比,一下子抓住了读者的心,激发读者强烈的好奇感。随即3、4自然段用较大篇幅描写青海高原的广袤无垠、青石嶙峋、寸草不生,看似没有具体介绍这株柳,其实却从侧面暗示这株柳的生长不易。

无独有偶,作者在6、7自然段用大胆的猜测与想象直抒胸臆,丰富了柳树的品格,这也是文本的一大语言特色。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乘上作者想象的翅膀,感悟的同时进行如下语言训练:

倘若这株柳树会说话,当它经历无数次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被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它会说:“

!”

倘若这株柳树会说话,当它经历无数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枝干又重新抽出了新芽,它会说:“ !”

倘若这株柳树会说话,当青海高原给予它一次又一次摧残,却一次又一次起死回生,它会说:“

!”

倘若这株柳树会说话,当 ,它会说:“ !”

四个句式由浅入深,在思维和语言的碰撞过程中,学生的语用能力也得到了强化。

二、读中感悟文本的布局谋篇

1.感悟总分总的写法

课文第5自然段具体描写了这株柳的与众不同,可以概括写法启发学生:作者像一位高明的摄影师,先整体描写这株柳外形的特点,再用特写镜头具体描写枝叶的特点,最后发出感叹,他用这样的写法,把这株神奇之柳展现在我们眼前。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读中感悟并课堂练笔:选择感受最深的一处写下来共同分享。学生能紧扣“百十余平方米”“生铁铁锭的色泽”“粗实而坚硬”“独特锻铸”“巍巍然撑立”等词组,畅所欲言,在体会写法的同时,加深了对这株柳树“神奇、令人望而生畏”的感悟。

2.感悟反衬的写法

文章要赞颂的是青海高原一株柳,却在第8自然段用了许多笔墨写到家乡的灞河柳,“极易生长、婀娜多姿、风情万种”与“难以想象、艰苦卓绝”等词语对比鲜明,读来震撼心灵。作者别具匠心的“反衬”写法,又一次将这株柳的生命力之顽强表露无遗,值得引领学生品读感悟,将这种写法运用到习作之中。

3.感悟首尾呼应的写法

课文开篇直接点明高原之柳的神奇、望而生畏,结尾则直抒胸臆,由衷赞美这株柳的“不抱怨,不畏怯,聚合全身身心之力,顽强抗争”的品格。这种首尾呼应的写法,情感表达自然深入,较易模仿运用。教学中加上关联词:“这是一株柳,一株在平原在水边极其平常的柳树。可是,这又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因为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虽然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但是,它却在一线之中成就了一片绿荫。”通过师生配合朗读,进一步体会语言表达的准确,感受作者情感的变化,学习文章结构的完整。

三、读中感悟文本的情感表达

《青海高原一株柳》不仅在遣词造句、语言表达、布局谋篇上颇具特色,还浓缩了作者丰富的情感,字里行间无时无刻不流露出对高原之柳的敬畏之情,把自己前后不同的感受,用“初见、细看、想象、联想、感叹”的顺序巧妙贯穿全文。

请看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青海高原一株柳一直深深触动着作者的情思,他不但用“反衬”的写法来突出柳树顽强的生命力,还把自己前后不同的感受巧妙地贯穿全文(屏显,配乐):

师:初见青海高原一株柳,“我”不由得——

生1:“哦”了一声。

师:细看青海高原一株柳,“我”感到——

生2:高寒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召。

师:想象青海高原一株柳,“我”知道——

生3:这株柳树造就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因为它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残,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

师:联想家乡灞河柳,“我”感叹——

生4:青海高原上的这一株柳树,为保存生命却要付出怎样难以想象的艰苦卓绝的努力?同是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相差何远?(学生起立读)

师:然而——

生:(屏显第9自然段)齐读。

师:所以作者说——

生:(齐读)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师: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会说——

生:(齐读)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们每一个人都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反复地读,就能有所悟。从读中,学生必然会经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认识与体察过程。以“青海高原一株柳,深深触动着‘我的情思”再次统领,引领学生在朗读中达到情感上一步一步的提升,从读中感悟作者情感表达的不露痕迹,巧妙自然。

四、基于文本的悟写练笔

学文至此,教师不但指导学生阅读理解了文本,还潜移默化地引领学生读中感悟了文本语言的精妙、布局谋篇的巧妙、情感表达的自然。此时让学生将自己的情感诉诸笔端,自然是水到渠成。

生1:面对青海高原一株柳,我思绪纷飞:你用顽强的生命力,伫立在青海高原上。面对九十九条死亡之路,你都坚强地挺了过来。你就是一株神奇的柳树!我要高声赞美你!

生2:面对青海高原一株柳,我思绪纷飞:“宇宙之王”霍金虽然全身瘫痪了,但他靠着自己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孜孜不倦的精神完成了《时间简史》。虽然他也遇到过许多困难,但他始终不断求索,这种勇敢顽强的伟大人格难道不令我们感动吗?

生3:面对青海高原一株柳,我思绪纷飞:在生活中,我们遇到困难时,也要像这株柳树一样,不退缩,不放弃,勇敢面对,相信自己,一定可以战胜困难。因为“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

学生的课堂练笔,从不同角度表达了读中感悟:有对这株柳的由衷赞美和敬畏,有的想到了和柳树一样富有顽强品质的人,也有表达这株柳对自己的启发。

小语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教师应该做一个有心之人,研读文本、基于文本、活用文本、精心设计,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在练习中模仿和创造性运用,从而使语言运用练习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猜你喜欢

柳树自然段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秋天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柳树
会治病的柳树
美丽的秋天
柳树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