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微课运用的小学数学教学变革

2016-05-14叶柱

小学教学研究 2016年5期
关键词:人教版自学交流

叶柱

在深化课程改革的过程中,“用技术改变教学”的呼声日益高涨。“微课”由此应运而生,并迅速引起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微课的核心是微视频,一般时间短、内容少,有着清晰而明确的问题指向与目标导引。它的出现,为小学数学的教学变革打开了新的视窗,提供了新的思路,创设了新的空间。然而,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微课运用过程中“盲目跟风”“草率照搬”的现象屡见不鲜。本文拟就当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使用微课谈些肤浅认识。

一、微课前置:让教学翻转

与微课同时进入大众视野的,还有另外一个热门词汇——“翻转课堂”。简言之,翻转课堂就是学生在课前依托微课先行展开自主学习,以此为基础,于课堂现场交流心得、释疑解惑,并在教师点拨下获得提升,从中实现传统课堂“教”与“学”的次序翻转,变“以教定学”为“先学后教”。

笔者认为,基于微课前置的教学翻转,其意义至少有三个方面。其一,凸显了学习主体。学生依托微课进行自学的过程中,可以根据个人需要进行视频的暂停播放、反复播放或跳跃播放,因而真正拥有了控制学习速度、反思学习效果、调整学习方式的自主权。其二,提升了教学效能。由于学生已有先行学习的经历,所以,课堂教学能够更直接、更充分、更深入地聚焦重难点展开,确保了数学本质的凸显。其三,贴近了现实常态。信息社会里,多数人面对新事物,都是先自由学习再运用交流。而立足微课的学习路径,无疑是现实常态的一个缩影。

那么,基于微课前置的教学翻转,该如何实施呢?下面,仅就三个核心环节作出阐述。

1.自学感知

教师制作一段涉及本课知识点的微视频,由学生课前自行在线观看,建立起关于知识意义的基本认识。例如,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认识三角形》一课的知识点多且碎。所以,微视频可以将“各部分名称”“定义”“记法”“底和高”等知识要点囊括其中、有序呈现,配以清晰的旁白介绍,帮助学生实现对课时内容的初步“触摸”(微视频画面截图如下所示)。需要注意的是,用于学习前置的微课,一般只涉及课时内容的基本知识点,对于类似“钝角三角形的高”这样需要丰富体验、变式探索的疑难知识点,可以不放入视频,留待课堂现场充分研究。如确需放入视频,也不宜草率带过,而应讲究呈现方式。

微视频的设计,要兼顾启发性、思考性与童趣性,切忌“一股脑儿地给出知识”,力求“巧妙地告诉”,使学习者在领会知识的同时,获得思维方式的启迪。例如,我区有位教师制作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64页《连等问题》的微课时,设计了“从简单问题想起”的思维路径,引领学生从“四个数的连等问题”入手,历经“六个数的连等问题”“八个数的连等问题”,最后解决“十个数的连等问题”。在“四个数的连等问题”中,还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引入了四种不同质量的小动物作为直观模型,丰富了资源,促进了理解。实践证明,这个微课取得了较好效果。

2.交流提炼

观看微课后,学生已初步感知了相关新知。开课时,就需要由学生交流收获、探讨疑惑,在此基础上,全班共同梳理事实、提炼要点。在这个过程中,必须警惕的是,不能仅让少数学生(尤其是优秀学生)来谈观看微课的学习体会,而让其他人沦为“旁听者”。当“少数人的收获”替代、掩盖了“所有人的收获”时,交流是失败的。笔者认为,既然观看微课是每个学习主体都需要经历的环节,那么,展露想法也理应成为所有人都拥有的权利、都应承担的义务。所以,教师组织“交流提炼”这一环节时,要始终注意四个问题。第一,全体参与了吗?必须以“人人都是实践者”为基本原则,来思考组织交流的方式。可以是先小组内交流,再班级里集体汇总;也可以呈现一组检测题,让每个学生都能客观展露自学所得。第二,明确评价了吗?对于自学有成效、交流表现好的同学,教师应予充分表扬,为今后开展自学与交流树立榜样。同时,对于自学低效、交流被动的学生也应提出建议。第三,达成共识了吗?对于新课内容的基本要点,教师应在学生充分汇报的基础上帮助梳理、引领提炼,使之系统化、序列化。第四,重视质疑了吗?面对学生提出的客观困惑,如果教师只是形式化敷衍,而没有给予针对性、智慧式的点拨,教学翻转便不可能有实效。

3.提升拓展

经过交流提炼,新课的一般知识内容学生大多已能理解。此时,“教”的重点便落在了“变式”与“内化”上,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扎实地获得数学化提升。在这里,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现场质疑,即时设计,巧妙跟进,在释疑解惑中夯实认知;可以聚焦课时重点,组织再次探究,丰富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也可以直面学习难点,展开专项活动,破解学生的思维瓶颈。例如,有位教师执教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时,在“提升拓展”环节中,没有安排繁复训练,而是花力气解决了两个问题:“底×邻边”为何不能算出面积?底和高为什么要对应?这样,既与前半段教学一脉相承、紧密衔接,又适时补白、有力深化,推进了学生对面积计算公式的意义建构。

二、微课中置:促目标达成

微课,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媒介,其作用远远不止于辅助课前自学。短小精当的微视频,还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随时穿插于课堂环节中,成为强调重点、突破难点的重要“利器”。当然,课中穿插的微课比课前自学的微课应更简短,重在聚焦一个问题,来展现其他教学手段较难体现的动态思路,并根据现场互动的客观需要随机播放、反复播放,实施有效的学习刺激,达成预期的学习目标。具体地说,至少有以下三个维度,适合于运用微课改进教学。

1.展细节,明规范

教学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克与千克》时,有个环节是“用天平称出1克”。很多老师会在课堂现场亲自演示给学生看,但效果并不理想。原因有二:一是天平太小,教师在讲台边的演示很多学生根本无法看清;二是数学老师大多不擅长操作天平,顾着演示,忘了解说,动作与语言脱节的现象比较普遍,有的甚至手忙脚乱……针对这种情况,有位老师在这个环节插入了一个微视频。微视频是事先在实验室里录制的“用天平称出1克”的过程,配上了清晰而得当的旁白。现场播放时,学生观看得非常投入,效果很好。还有一位老师执教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毫米的认识》时,对于“怎样用尺子测出二分硬币的厚度是1毫米”这个知识点,也运用了微课(视频截图如上),既让学生确信了“二分硬币的厚度是1毫米”,又帮学生巩固了“用尺子测量”的操作要领。合理运用微课,能弥补传统手段的客观不足,让教学细节充分放大,使每个学生都能从中清晰地领会规范。

2.展过程,明策略

对于程序性较强的学习任务,运用微课能清晰展示行动流程,并可通过视频回放、快进等方式,有的放矢地加以强化。如《认识三角形》一课中,讲完“三角形的高”的基本含义后,对于“如何理解及绘制钝角三角形的三条高”,有位老师插入了一个微视频(视频截图如下)。视频中,对于画在钝角三角形“体外”的两条高,教师先故意装傻“不知该怎么摆放尺子”,然后在“反复尝试”加上“自言自语”中,引出了“在对边延长线上作垂线”的正解。这样的演示过程,对接了学生的真实困惑,顺应了学生的年龄特征,有利于促进学生理解。

3.展思路,明原理

对于一些难度较高的习题,教师可在课前录制好“解题指导微课”。当学生在课堂现场自主完成问题解答,并充分进行交流分享后,教师便可播放微课进行策略引领,为全体学生完整展现解题思路、精要剖析步骤原理,达到反馈、纠错、提炼、强化的教学目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能从讲解、示范中“超脱”出来,集中精力观察学生的反应,并适时穿插追问、导拨,施以“点睛”之教。如图,这是一位教师围绕浙江省教研室编《作业本》六年级上册第13页的一道星号题采用“手机摄像”录制的微课截图,演示与旁白同步,方法与原理并进,清晰诠释了整道题的思维图景。当然,须谨记的是,微课不能替代学生自主的数学思考,而重在给予数学思考之后的补充、完善与归纳。

三、微课后置:助视野扩展

把微课放在课尾,旨在课时知识的延伸、学科体系的扩张、数学文化的熏染、探究兴趣的延续……在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的教学尾声,有位教师播放了微课《有趣的直角画法》,让学生了解到,除了课本所述的方法,还有很多策略可以帮助自己画直角,如利用已知横竖线、利用折纸、利用破损的三角尺等,丰富了每个学生的活动经验。又如,教学完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总复习》后,有位教师播放了微课《感知勾股定理》,使学生明白“以直角三角形的三条边为边长的三个正方形的面积存在密切关系”,既巩固了面积计算策略,又孕伏了初中的相关知识。

最后,笔者想强调,要使微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一个至关重要的前提是:教师要立足思想方法的熏陶、活动经验的养成,根据内容特点,紧贴学生心理,来进行微课的设计及开发。同时,还须关注微课与传统教学手段的优势互补,在有机整合中凸显教学方式的丰富性。

猜你喜欢

人教版自学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人教版11.1功-教学设计
交流平台
交流平台
人教版必修四核心词汇闯关
人教版选修七核心词汇闯关
人教版选修八核心词汇闯关
“交流”等5幅
告读者
怎样培养自学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