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生“先学”后的课堂上,教师该做些什么

2016-05-14费岭峰

小学教学研究 2016年5期
关键词:小数点先学交流

费岭峰 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教育研究培训中心科研信息处主任,浙江省优秀教师、浙江省教科研先进个人、嘉兴市新世纪专业技术带头人培养人选。课堂教学曾获全国小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录像课评比一等奖、浙江省“教改之星”金奖。在《课程教材教法》《人民教育》《小学教学研究》等杂志发表论文或案例200多篇。至今主持过省级课题2项,市级课题8项,参与省级课题5项,研究成果和论文曾获市级一等奖以上奖项40余次。在市级及以上作公开展示交流100余次。经过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与探索,形成了以“活动”为主线、“活而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特色。

教学理念:

儿童是成长中的个体,都有发展的可能,而教学就是帮助其更主动、更生动地发展。

当前课堂改革背景下,“先学后教”作为一种打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改革实验方式,颇被一线教师所推崇。这种模式自小学中高年级起到初中阶段,实践面越来越广。应该说,这种教学实践方式,在许多的课堂中已然改变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学习状态,确实起到了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能力的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一线教师对“先学后教”的理念与策略要点把握不当,致使在处理学生“课前先学”与“课中导学”之间的关系上有失偏颇,实践中存在着一些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的现象。

现象一:“先学”等同于“没学”

这种现象在“先学后教”实践的开始阶段较为普遍。有些教师虽然在课前已经设计了让学生“先学”的内容与要求,可是到了课堂上,却担心学生的“先学”质量不高,不敢放手让学生交流互动完成学习任务,而是沿袭“情境创设—新知教学—巩固练习—课堂总结”等这样如同没有组织过“先学”的教学模式。稍好一些的则是将学生“先学”的一些成果穿插在过程中做部分运用。此种情况下,因为学生的“先学”在课中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造成课堂学习内容重复较多,课中新的“生长点”不足,课后练习也没减少,从而造成学生课后又要完成“先学”任务,又要巩固新学内容,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学业负担。

现象二:“先学”等同于“学会”

这种现象自倡导“先学后教”模式始至今仍然存在。此现象一般发生在那些将“先学”理解得过于理想化的教师身上。这些教师在设计“先学”任务时,要求比较高,意欲通过“先学”将新知教学放到课前,由学生自主完成。于是,在他们组织的“后教”活动中,以练习为主,放弃了“互动交流”“思辨理解”等深入探讨的学习方式,从而造成两极分化更为突出,后进生基本掌握不了相关知识内容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有专家指出:有了“先学”后的课堂,一不能以学生“学”完全替换整个教学,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有学生的“学”而无教师的“教”;二不能将学生的“先学”只当作一种形式,无视学生“先学”的成果,而仍然按自己的思路组织教学。“先学后教”主要强调教学的程序,即“学生学了以后再教,在学生学的基础上教,学生会的不教,不会的才教”。正因为如此,有了“先学”的课堂教学应突出学生作为学习主体,主动学习、学为中心的角色,但教师的作用仍然很重要。笔者认为,基于“课前先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仍然需要承担以下三个方面的职能。

首先,教师应成为课堂交流互动的组织者

从基于“先学”的课堂组织来看,引导学生将“先学”后对新知的认识、理解展现出来,展示“先学”成果,是“后教”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师顺学而导的关键。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间的互动交流成为一种重要的“活动”,因此组织好学生交流便成为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当然,在基于“先学”的课堂上,教师一般可以将学生的交流组织为两个层次:一是组内交流,二是组间交流。组内交流时,通过相应的规划,促使学生人人发言,展示原有的思考过程;组间交流时,则通过导语激起学生的观点碰撞,或者要点补充。唯有落实好两个层次的交流互动,课堂讨论才有可能是丰富的、有价值的。

其次,教师应成为学生思维活动的推进者

有了课前“先学”的课堂,学生必定在课前对所学新知有了一定程度的感知与理解,有的甚至基本掌握。于是,到了课堂上就需要教师通过“抛问题,追思路,究想法,设障碍”等手段,再次激活学生的思维,推进学生的思考活动,从而促使学生的思维水平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最后,教师应成为学习质量的保障者

从某种角度而言,“先学后教”的课堂,因为很多时候是将“先学”安排在课堂教学之前,从学习时间的分配上来说,学生已经在课前花了一部分时间进行数学学科知识的学习,所以,有了“先学”后的课堂上,必定需要留出一部分时间让学生进行相应的练习,从而减少课后再花时间进行巩固训练。而这个问题的解决,需要教师对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有更为全面的统筹与安排,其中包括对新知内容的巩固与能力水平的提升。于是,课内及时组织好练习,帮助学生完成对知识的巩固,同样成了教师必须做好的工作。

以上三个层面职能的实现需要有相应的策略作保证。以下笔者结合自身的课堂教学实践谈三条操作策略。

一、由“散”到“聚”,让有价值的“先学”成果真正成为全体学生进一步学习的重要课程资源

这里的“散”指的是学生基于“先学”基础的个体的学习成果,即分散着的学习资源;而“聚”指的是教师通过交流互动后整体展现在课堂上作为“焦点”讨论的过程。显然,这是学生有了课前“先学”后的课堂上,教师首先要做好的工作。

比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一课时,在了解学生的“先学”成果时,反馈了三种计算想法。

第一种: 第二种:

第三种:做法与第二组相同,只是想法不同,即把11.5看成115来算,算好后又在商中点上小数点。

显然,这三种思路,都是学生“先学”之后的自我理解,如果不展示,只是学生个体的认识。现在通过教师的组织引导,让其展示出来,作为共同讨论的材料,其意义就不同了。学生可以通过比较,从表达方式的不同中充分体会算理在算法中的具体体现,感受思考过程的同一性,从而更深刻地把握重点,突破难点。这正是教师在学生有了“先学”之后所采取的由“散”到“聚”的教学引导策略的典型体现。

二、变“教”为“导”,让教学从“个体间的对话”转向“群体交流”,真正依靠群体的力量探讨有深度的数学问题

所谓“教”,更多的是指传授,即已知者告诉未知者;而“导”则是引导,启发诱导,即避免直接告诉,而是通过设问、质疑等方式激起学生思考的兴趣,引导学生自我发现、自我感悟的方式。事实上,一个人思维的激活需要教师更多的启发诱导。当然,正因有了“先学”,所以一些基础知识,或者相对比较浅显的问题,大多数学生还是能够经过自主探索完成或解决的。因此,有了“先学”后的教师的“导”应该体现在更为重要的节点上。

1.关键处“导”

课堂学习是有核心目标,有重点和难点的。而这些节点,便是课堂上学生学习的关键处。这些关键处,对于学生而言,他在“先学”时,不是很清晰,是需要教师在课堂上通过组织交流,或者引发深入探究时,进行一定的引导,从而使学生能够真正抓住重点,有效突破难点,达成学习相关知识的核心目标。

例如,在教学“分数除以整数”这个内容时,当学生“先学”后,对“分数除以整数,可以用这个分数乘以这个整数的倒数”的理解,就存在着差异。有些学生能够说明,而有些学生则无法说明。因为这是本节课的重点,是每个学生都必须理解与掌握的。于是,教师引导学生用画图的方式,以数形结合的形式来帮助理解这一核心知识点。如解释的算理时,相关的如下左图。又因为算理的理解是重点,又是难点,所以在后续练习中,再次组织“看图变化的过程,列出相关算式”的练习,深入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如下右图)。

当学生看着图形变化的过程,既能列出算式÷2,又能列出算式×时,这说明学生已基本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算理了。

2.争议处“导”

学生在课堂上敢于去争议,说明他们的思维已经被激活。因为有了“先学”,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学习也比较充分,便更容易在课堂上产生“争议”。此时,便需要教师进行恰当的引导,帮助学生通过争议后的统一,对相关知识技能的理解与掌握更到位。

如前面提到的《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一课中,当呈现了图示的两种算法后,学生对第一次除得的余数到底应该写成“15”还是写成“1.5”产生了争议:有同学认为该写成“1.5”,有的则认为应该写成“15”。因为对学生来说,此处的写法对于计算结果是不会产生影响的,所以他们各不相让,都在坚持自己的想法。这个时候,教师如果轻易地给出结论,同意了不必写上小数点的一方,势必会造成另一方学生的反对(课堂上确实如此,因为他们是不信服的)。

如果教师顺势设计一个练习:在被除数的小数部分增加数位,让学生继续算下去,即在11.5的后面增加几个数字,将11.5变成11.523……组织学生继续除下去,相信认为“加小数点”一方的认识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因为如果每次余数都要写上小数点的话,碰到小数位数比较多的时候,会显得比较烦琐,有时还得添上许多的“0”。而数学应该是越简洁越好,在不影响结果的情况下,简约化的处理将更贴近数学的本意。这样的“导”,既能够让学生体会数学家研究出来的算法的精妙性,又能有充分的体验,为后续学习形成了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既巧妙,又有效。

3.总结处“导”

一线教师都有经验,小学生的学习主要以解题为主,很容易忽视对方法过程、思维活动以及知识的梳理。这种意识的形成与培养,同样需要教师的“导”。有“先学”的课堂,不仅需要在“先学”要求中有类似于“学有所得”的引导,同样需要在“后教”的课堂中,设计这样的环节。

如我们曾在“小数点移动”的教学中,当学生在课前“先学”的基础上,通过反馈交流,对具体某个数(比如0.01元)中的“小数点移动位置引起这个数大小变化”有相应结论时,便组织学生围绕两个点进行了总结:

一是小数点向右移动时,这个数的变化规律是怎样的?小数点向左移动呢?

二是你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比较出来的?

引导学生做这样的总结,不仅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从方法上进行梳理与提炼,从而让学生既学会,又会学。这时“导”的价值,自然而然便显现出来了。

三、由“内”及“外”,设计有层次的当堂练习,及时进行巩固提升,减轻学生课外的学习负担

这里所说的“内”与“外”,分别是指课内与课外,由“内”及“外”的意思,即为教师抓好课内学习的质量,让本节课的内容学习,始于学生的课前“先学”,“会”于这节课的上课时间结束,从而减轻学生课后的学习负担。于是,“先学”后的课堂上,课堂练习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需要基本练习,更需要提升练习。

如我们曾在五年级“圆的认识”这节课中,当学生对课前先学的成果做了交流讨论后,便设计了如下两组练习:

第一组练习由两道习题组成。

(1)用彩色笔描出下面每个圆中的直径和半径。

(2)用圆规画一个直径是7厘米的圆,并用字母O、r、d标出圆心、半径和直径。

显然,这组练习属于基本练习,学生完成后直接校对即可。处理方式应该是“快速”“简洁”。

第二组练习同样由两道习题组成。

(1)找出下列圆的圆心。

(2)运用圆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在抢红旗的游戏中,哪种方式更公平,为什么?

第二组练习则是提升练习,学生完成后需要有思考过程的交流、讨论。当学生有了第二层次的理解水平时,且完成质量也比较高时,这说明学生对圆的特征的把握已经相当到位了,课后不做其他练习,也不太会影响到他的理解和掌握水平。?筻

猜你喜欢

小数点先学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浅议“分层先学”式初中物理教学模式
“先学后教”教学模式在复习课中的应用
交流平台
交流平台
先学后教探索数学课堂新模式オ
小数点移到哪去了
有指导的“裸读”式“先学”
超级小数点
小数点流行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