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学生体育合作能力培养三要素
2016-05-14谢显斌
谢显斌
【摘 要】在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中,一要重视四个意识的培养,即主体意识、情感意识、参与意识、合作意识,这是合作的前提;二要加强合作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掌握合作的技能技巧,学会与人沟通和交流,“学会微笑与倾听,做会说话的人”,这是与人相处的基础;三要重视学生的团队精神、民主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提升,让学生的身心和社会三个维度在学习中得到健康的发展,这是教学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体育教学;合作自主;合作能力
过去的体育教学方式只注重教师的“教”,而不重视学生的“学”,课堂教学着重强调认知的价值,而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和社会适应性,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难以体现,学生在一种压力和感到威胁的环境中学习,学生的意愿、差异、情感态度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失败的体验多于成功,痛苦多于快乐。在新《课程标准》环境下,强调科学的学习方式,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尊重差异,关注个体已成为重要的学习理念。因此,在这种环境之下,体育教学中研究和探索学生合作与自主学习及其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在合作中经常有合作不顺,合作解体,或难以与他人合作相处,或合作组不和,组与组之间争吵,导致合作失败,或者表面是一个合作小组,而实际互不关心,貌合神离等现象。在问卷调查中,52%的希望在体育活动中与人合作,34%不知怎样与人合作,这说明不是学生缺乏合作的意愿,而是学生缺乏合作方法与技能。因此,对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是体现合作学习价值的重要条件。 一、合作意识的培养
合作意识应是个人意愿、感觉、情感、思维等过程的心理总和,主体意识、情感意识、参与意识是合作的重要因素,如果合作有意义,个人的行为、成功与荣耀与集体息息相关,个人成功与团体的成功同样重要时,那么,个人就会意识到合作的价值。
1.强化主体意识的能动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方面“人的主体性首先是指作为活动主体的能动性”,在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一方面,要全面观察分析每个学生,善于发现和开发学生潜在素质的闪光点,给学生创造一个自主发展的空间,使他们的思维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挥。并允许学生在发展程度和素质结构上存在差别,这既是对“人”的尊重,也是社会发展的现实和未来对人才素质的又一特殊要求,让学生感到自我价值与发展。教师在教学中应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用丰富多采的集体活动来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如:在合作中的探索、创新学习的内容与形式,通过展示感受成功。创设合作学习的情景。
2.重视态度情感意识的驱动性。情感教态度是体育教学过程中的评价内容之一,它能促使人奋发,调整人的内在动力系统,砥砺内在的学习态度,促进人的成功。我们应把态度情感作为新教学的重要内容来实施,这是我们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重要因素,因为“科学教育不仅使人获得生活和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使人获得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以及科学方法的熏陶和培养,使人获得非生物本能的智慧,获得非与生俱来的灵魂”。这说明态度情感因素在教学内容中的重要价值。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发掘教学中能体现真、善、美的态度情感因素,并作为教学目标和内容的一部分,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真、善、美的价值体验。
3.关注参与意识的积极性科学性。“教学的本质是信息交互,是认识交换,是学生人际交往”。这些都与个体的参与息息相关,如果没有参与,就难以体现教学的本质。在《课标》中把“运动参与”作为重要的学习领域之一,而且它在诸学习领域中的载体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一方面具有参与活动的态度和行为,注重兴趣、习惯和意识的形成;一方面是用科学的方法参与体育活动,强调理性参与。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在学生的“参与”上下功夫,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并带动别人参与学习,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精神。
二、合作技能技巧的培养
体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很多学习小组合作不顺或者貌合神离,无话可说。美国青年研究中心对必要的社交技能进行了总结,认为“组成技能、活动技能和交流技能”是合作应具备条件。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本身就离不开合作、交流的形式和内容,因此,在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技巧上具有独到之处。
1.组成合作小组技能的培养。在体育教学中我们也发现,很多的学生对分组或自己组合活动小组时往往不知如何着手,合作的第一步就卡住了。因此,我们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基本的社交性语言的引导和要求,让学生学会沟通。如:“你好,合作愉快!”打招呼互相问候,自我介绍,或微笑、握手、击掌等,创造一个合作氛围,这些常见的语言和动作是组成合作体的重要开端,在体育教学与活动中很容易做到,但又常常被教师和学生所忽略。
2.小组活动技能的培养。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积极参与和激励学生的合作,引导和鼓励学生互相积极评价自己和他人,表达感谢与应达感谢,倾听和尊重他人讲话,“鼓励他人参与及对鼓励参与的应答”,“尊重差异,善于从别人的立场看问题”。对小组成员成功的赞赏,失败的鼓励等。以增强合作体的相互理解和友谊,逐步形成与人相处的技能,这也是我们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3.交流技能的培养。“交流就是彼此把自己有的供给对方”,交流的主要工具是语言,心理学家认为:“语言的第三个职能是交流的职能,即传达知识、态度和感情”。在体育教学中,让学生在合作体中彼此传达知识、态度和感情,活跃小组活动的气氛,积极提建议与应答,“询问原因和提供原因,有礼貌地表示不赞同与不赞同的应答,或学会说服他人”。“学会微笑与倾听,做会说话的人”等。教师应在语言表达上给予积极地引导,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运用,形成习惯。
三、合作精神的培养
体育教学中合作是手段,对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才是价值所在,它是民主精神、团队精神和力量的表现,是成功的重要条件。有人说“团队精神是学校体育的灵魂”,其实它更是体育课改的新生力量。在教学中,一是教师要积极地引导学生的合作,新《课标》的实施并非教师就无所作为,而是大有作为。在学生的合作学习中,教师应积极参与学生的活动,设计与创造合作学习的情境,既是教育者,充分引导和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也是合作者,全身心地与学生合作,做好合作的表率。让学生在合作体中感到自己的成功与小组分不开,小组的成功离不开个人的努力与成功,具有荣辱与共之感。二是要把合作精神渗透到整个学校体育中,课间操、课外活动、竞赛活动等应是教学的延伸与验证,学生的自主与合作意识和行为习惯,团队精神,民主精神、科学精神才能在更大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得到发展,这也是合作学习的最高目标和终身体育的最终目的。
合作学习是新《课标》下的重要教学方式之一,它与其他教学方式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与渗透。体育与健康课的合作的形式是丰富多彩的,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是合作的前提,学生学会合作、学会与人相处、形成良好的合作精神品质,健康地发展,才是我们育人的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