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强化学生主体意识 提高科学探究活动效率

2016-05-14马倩华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6年5期
关键词:主体意识激发兴趣

马倩华

【摘 要】科学课的学习中,重视并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好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帮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以提高科学探究活动效率。

【关键词】主体意识;激发兴趣;大胆放手;培养技能;迟评善赞

所谓科学探究活动,就是从现实社会生活中或学科领域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景,通过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获得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由于新的理念要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因此,教学的设计要以学为主,以学定教。在小学科学学习中,作为组织者和引导者的我们,必须强化学生主体意识,才能提高科学探究的效率。

一、用心设计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经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小学生的好奇心是很强的,他们对于许多事物都感到新鲜、有趣,从而趋向于接触它们、认识它们和掌握它们。因此课前设计些新奇有趣的实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样就能用最短的时间,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帮助他们高度集中地进入探究新知识的情境中来,提高学习新知识的效果。

例如有位老师在教六年级的《月相变化》一课的教学中,他就将课堂里的桌椅搬出,用7米直径的白布摊在操场上,画上一个圆,将圆周按45度角等分。然后在每个角度都贴上小组序号和每个学生的位置编号。另贴一条长的黑色纸,上面画好8个圆。学生席地而坐,老师开始组织教学。学生每人都坐在自己的观测点上,兴趣高涨,跃跃欲试。宇宙领域,对学生而言,充满神秘,但又让人无从下手。它们看不见,摸不着,只能在各种信息的基础上,建立浅显、模糊的认识。这样往往就让许多学生对宇宙领域的学习产生了“遥不可及”,枯燥乏味的学习心态。该教师通过改变传统的上课模式,只需一个“圆”,就拉近了学生研究的距离。让学生在愉快的体验活动中,感受到宇宙中的天体并不是离我们那么遥远,是可以被身边很多物体所模拟来研究的。这节课的学习,通过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激起了他们的求知欲望,产生了学习的兴趣,老师就把同学们的注意力集中到新知识的学习上来了。

二、大胆放手 做好学生的学习引路人

留给学生去发现的时间与机会。《科学课程标准》中讲到,探究式学习方式的主要特点是学生亲自收集和获取资料和数据,有时也包括运用已经证实的第二手资料;在实证的基础上进行逻辑推理和思考,联系自己的经验和有关的理论,作出判断和结论;通过交流、讨论、辩论和再思考,逐步建立起对科学概念的理解,而不仅仅是依靠听讲来接受科学概念。教学中,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有的老师为了让学生顺利完成探究活动,从指导学生制定计划、选取材料、考虑实验步骤、甚至小组成员如何分工合作、如何汇报都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就差没有代替学生动手了。整个探究活动,教师的指导时间就花了一多半时间。最后,学生在教师详细的指导下,迅速地完成了任务,这样的探究活动演变成了教师“指令”下的操作活动了,失去了探究式教学的真正意义,也失去了出现问题学生去想去练去发现答案,自我纠正的机会。

给学生一次机会,还教师一份惊喜。发现一个问题的价值胜过解决十个问题。教师在课堂上变滔滔不绝为惜语如金,智慧地“留白”,可以更好地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在教与学、引导与探究上,始终给学生留有一片自我发展的蓝天,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个性发展、实践体验几个方面获得成就感,进一步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三、培养技能 为探究活动打好基础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具有活动性和实践性的课程。科学探究是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小学科学课程还包括设计与技术的内容,学生可以在理解科学概念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动手能力和艺术表现能力,进行解决实际问题的尝试。所以观察、分类、测量、计算、提出问题、推理、记录、整理和分析数据等基础探究技能的掌握,才能够真实地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

四、迟评善赞 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我们在组织探究活动时,要让学生充分地表达和交流他们的想法,发现认知冲突,鼓励和促进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探究;不要急于诱导学生解答,急于给出答案,更不要简单地给予肯定和否定,而是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究,让学生在完成思考过程、获得顿悟之后给以恰如其分的评价或小结的评价。教学实践表明:课堂教学中教师评价越早,给学生的思维框框也就越多,学生头脑中新奇的想法就难自由表达出来,而延时评价可提供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和时间,鼓励学生间互动,从而引发学生的情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科学活动中来。

作为教师,我们要坚持表扬的基本原则。俗话说:“你的教鞭下有牛顿,你的冷言冷语下有爱迪生”,要用一种“无错原则”来看待孩子,不能用成人的标准要求他们,要看到他们是成长的人。孩子们做事情往往不是有兴趣才能做好,而是做得好才更有兴趣。获得成功,得到老师、同学的肯定,是孩子对科学问题产生进一步探究欲望的催化剂。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儿童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儿童好奇、好动、好胜,他们爱问,喜欢探索,喜欢创新。他们的表现欲极强,尤其喜欢在别人面前展示自己的表现欲。这正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教师的每句激励的话语都会使学生增强自信,体验成功。作为一名教师不要吝啬自己的赞赏和表扬,也许你哪一句不经意的话语就足以让学生永生难忘,而成为激励他成才的动力。因此教师对于学生的创造、想法,要多给予积极、鼓励的评价。

水本无华,相荡乃成潋滟;石本无火,相击乃现灵光。当孩子们勇敢地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去探索研究身边一个个有趣的科学现象时,他们就会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出版

[2]《科学新课程教学与教师成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出版

猜你喜欢

主体意识激发兴趣
思想品德教学中对学生主体意识的挖掘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趣味融入数学课堂教学
培育情感之花 铺就成功之路
提供语言交往平台,促进幼儿语言发展
浅谈如何让学生“乐学”“会学”初中物理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从《沧浪诗话》看严羽文论中主体意识自觉性
积极课堂气氛的营造与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