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生创新能力在数学教学中的培养
2016-05-14覃林岩
覃林岩
【摘 要】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不断前进的强大动力。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创新教育已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
【关键词】创新兴趣;质疑;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培养
现代教育是以人为本的主体教育,是发展个性、构建独立人格、倡导以问题为纽带的教育,是着眼于学生学会选择、学会创新的教育。因此,作为数学教师不仅要实现观念上的创新,更应该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大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至于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结合我十几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应该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学家乌申斯基也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的确,兴趣是促进学生学习知识、发展创新思维的内驱力。因此,在教学中出示恰如其分的出示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问题高低适度,问题是学生想知道的,这样问题会吸引学生,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新质疑,自觉的去解决,去创新。此外教师可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培养学生浓厚的创新兴趣。可运用生动形象、幽默的语言吸引学生,激发其创新的热情;可以用巧设悬念的方法活跃课堂气氛,启迪学生创新思维;可以根据课堂教学内容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在讨论中,教师适时点拨,启发学生提出新的问题和观点;还可以设计出开放式的课题,让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例如在学习《三角形内角和》内容时,我就请学生结合以前学习的平行线性质进行发散联想探究,通过设计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进行变式,不仅让学生发现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而且体会了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这种新奇、灵活、独特而高效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思考探究过程中,了解课堂中许多无法学到的知识,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创新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氛围和创造性思维的环境
从某种角度看,传统的课堂教学基本上是程序式、刻板化的,要求教师的教学要“忠于教材”。久而久之,形成了学生惟书、惟师的心态,不敢怀疑教师,不敢怀疑书本,更不敢向权威挑战。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创新能力,不仅要以其知识和智慧作基础,而且与其积极情绪,特别是创新欲望密切相关。创新欲望是一种发现和探求的心理需要。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地教学模式。因为这种课堂教学往往过多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就必须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认真倾听学生意见,对于学生提出的各种奇异的想法,教师选择适当的角度给予鼓励性的评价。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中,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为此,我尝试师生角色易位,让学生走上讲台当小老师。学生感到非常新鲜、好奇,心理上从“要我学”转为“我要学”的主动地位。比如讲解数学题目,当学生有独到的见解时,我就让他们当老师,替我讲解。我也不并不袖手旁观,而是注意正确引导其他同学的配合,注意课堂气氛的调节。学生讲完后,给予恰当评价,加以鼓励。学生的讲解虽不是完美无缺,但体现了学生学习、创新的能力,闪耀着创新的火花。
三、教师应当培养学生质疑精神,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让学生敢于对教材上的内容质疑,敢于对教师的讲解质疑,特别是同学的观点,由于商榷余地较大,更要敢于质疑。能够打破常规,进行批判性质疑,并且勇于实践、验证,寻求解决的途径,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必备的素质。“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要求学生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要求学生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创新思维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创新思维的培养。因此,要引导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学会自主地解决问题。比如学习《二次函数的应用》内容时,讲到商品定价提高多少时所得利润最大。学生讨论十分热烈,有的说定价越高越好;有的说定高了卖不出去;有的说定低了会折本。最后大家讨论一致认为:定价只有定在一个合适的价位时才会使商品既销售出去又得到高利润,从而发现二次函数在何时取得最大值的问题。培养学生对复杂问题的判断能力,在课堂教学中随时体现。设计一些复杂多变的问题,让学生自己的判断来加以解决,或用辩论形式训练学生的判断能力,使学生思维更具流畅性和敏捷性,发表出具有个性的见解。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创新能力更多地表现为学生创造性的学习能力。因此,通过教师的诱导、启迪,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潜能在毫无压力和束缚的自由讨论中得到不断的提高。如在讲授“平均数”时,如果问:一个事件的平均数越大,是不是这个事件的指标性能就越好?不少私人企业为了招工,发布广告都说本单位职工平均工资比较高,可是进厂的人员个个都说上当受骗,工资根本没有广告上说的那么高,这里面有没有猫腻?原来广告上说的平均工资之所以高,它是把老板,部门经理等工资放在里面计算的。而平均数是受极端数值的影响的,并且变化较大。通过这些问题的学习讨论,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由此可见,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过程,就是一个真正的学习过程、发现过程、创新过程。
教学实践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多方位的,既需要教师的主导,也需要学生的主体,只有师生共同的配合下,才能教学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