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的读写结合
2016-05-14沙迪
沙迪
【摘 要】本论文探讨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用老师的情感去调动学生的情感,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相结合,便把教学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的一切行为都是为学生服务,从而达到让学生轻松阅读,悟出写作技巧,发挥潜能,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情感调动;联系生活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学生对课文的学习还比较感兴趣,而一涉及到写就纷纷显露出为难的表情。这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怪圈,学生不知该写些什么,不知该怎么写,心中虽有千言万语却不知该如何把它表现出来。因此学生就一味地利用手中的作文书,作文报等材料,千方百计找跟作文要求有关作文进行仿写,根本不管自己是否经历过,是否亲身体验过,只是把他人的事例毫无保留地迁移到自己的作文中,这样的作文怎能有真情实感呢?一点没有收获,作文又怎能提高呢?如果长此下去只会培养一批“照抄高手”,孩子的纯真的心灵,特殊的灵感,独特的视角,敏锐的观察力……就会毫无保留地扼杀掉。这样的孩子只会是一个呆板的毫无创造力的人,又怎能去创新,去展示自己的才华呢?提高写作也就只是一句空话。
阅读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而写作文又是把其所学收获知识运用出来。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而写作又是阅读效果的体现。阅读和写作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统一体。阅读又是写作的基础和先导,写作又是阅读的运用和升华,更是学生认知和实践的升华,只有把阅读和写作紧密的结合起来,才能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作为语文老师正确处理好阅读和写作的关系是尤为重要的,根据教材选择结合点更是关键。我认为从以下几方面做有助于把读写结合落实到实处,真正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一、师生情结合,用老师的情感去调动学生的情感
教师所面对的是一群活泼可爱、天真烂漫的学生,他们有着自己认识外界事物的方法,有着自己评价善恶的标准,有着自己的喜怒哀乐但这一切都是盲目的,随意性很强。因此教师首先要把握住学生的心,用老师的情感去感染他们,引导他们,使他们把自己的所思展现出来,并使之乐意同老师交流,乐意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从而使教师把握学生需要什么,以便寻找切合实际的读写切入点。在阅读教学中,老师还需要用情来打动学生,把学生带入课文所设置的情境之中,激发他们的情感,用自己的情感去感受作者的情感,从而领悟出作者是怎样把这种情感表达出来的。在领悟的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就会了解如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因此作为一名老师,应以情去引导学生,以情去打动学生,使师生的情感融合在一起,才能把阅读教学落实到实处,使学生在读中领悟到写,也更为老师提供了更好的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的机会。
二、教和学相结合,使教真正为学服务
课堂教学主要是教学生阅读方法,使学生学会读书。在读中注重学法指导,真正使教和学的双边活动统一在教学之中,使教真正为学服务,学中悟写,促进学生思维和能力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两教一悟的方法,教读书方法,教写作方法,学中悟写,写中悟学。回顾课文,无外乎要解决三个问题:1.写什么——课文内容(选择的材料);2.为什么写——写作目的(中心思想);3.怎样写——写作方法(表现手法)。无论是文章如何变化,大都要解决以上三个问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分为以下几点去做:
1.预习工作,了解一篇文章的框架。
预习中要给足学生时间,引导学生带着以上三个问题去自学课文使学生无论利用何种形式都要从这三点来把握,在自读自悟中对课文在感性上有所认识,逐渐明白自己的文章首先也要考虑到这三个问题,把握一篇文章的基本框架。在预习中还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利用各种渠道去查找跟课文有关的资料,让他们多方位,多角度去理解课文,从而为讲读课打下坚实的基础。充分发挥学生的能量得以最大能量的发挥。
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之上,课堂中要保证精讲多练,充分引导学生去自读自悟,并以说的形式,讨论的形式汇报,而教师只在学生不理解的地方加以引导,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从而使学生把握课文的重难点,而对于次重点学生一读就明白了,就无须再讲了。抓住了文章的重点,多采用自悟、讨论、质疑的形式去深入学习,并适时的把课外所得知识引入课堂,从重点段、句中品位作者用词之精妙,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利用何种方法来表现出来的,故而悟出文章中心。这样学生掌握的比较扎实了,也使学生体验到自我成功的喜悦。在深入理解课文的基础之上,回归全文,这样学生对文章的脉络,段落之间的联系就比较容易理解了,从中领悟布局谋篇的技巧了。在讲课文的重点段时,采用以说代写的方式训练学生写,这样既可以节省时间,又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并为写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火烧云》这篇课文中,重点是反映火烧云的变化多端,课文按“火烧云上来——变化——消退”三步来刻画得惟妙惟肖的。学生在自我分析中抓住了“变化多端”深深体会到那魅力的景象,从而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火烧云还可以变成什么?”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就调动起来了,把身边所看到的景物都说了出来。然后让学生讨论“它们还可以有哪些变化?”经过学生的激烈讨论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有的比课文还要生动,不仅仅是一幅图画,而是一幅幅生动的画面,甚至有的比课文还要有趣,最后再引导学生把课文理通顺,学生写得十分精彩。在此基础上,又“总分段式”以“火烧云变化多端”为总起句,学生进行景色变化的连接,基本上全班同学都能学着课文,利用时间词“转瞬间、一眨眼”等连接顺畅,如果把上来和消退加起来几乎成了一个个小作家了。
三、课堂教学要同学生生活联系起来
学生要有的可写,首先要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并要随时记录下来,作为备用材料积累。学生每天都处于活动之中,所经历的事,所要写得东西可以说不计其数,但有许多学生却没有材料,不知该如何去写。因此读学结合首先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
1.要加强学生观察力的培养。
观察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学生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可以结合课文内容或较感兴趣的事物,去引导他们学会观察,并及时的把观察结果记录下来。在汇报观察结果的时候,引导学习观察的方法。还可以随着季节的变化,把学生带出校园,为他们创造观察的机会,从而使他们体会其中的乐趣,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2.要加强片段练习。
片段练习是练习写具体的一个有效的方法,既可以节省时间,又可以达到目的,把学生的观察结果运用一定的写作技巧把它展示出来,还可以结合书中有关精彩段落进行仿写,还可以抓住班中突发事件进行讨论,再进行练习。片段练习篇幅短小,易于练习,所以要充分利用各种机会进行练习,不要局限于课堂中。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首先要把学生当作主人,教师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他们服务的,使他们充分解放自己,把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出。只有这样他们才会轻松阅读,从中悟出写得技巧,并发挥潜能展示出来。因此在读中轻松,写时就较容易。只要善于把握学生,把握读写结合点,就会体会到无处不读,无时不写,真正做到读写结合,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