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初中物理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的因材施教

2016-05-14蒋丽艳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2016年5期
关键词:备课因材施教初中物理

蒋丽艳

[摘 要]春秋时期,因材施教理念就早已落实于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差异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是有积极意义的。文章主要探讨初中物理教师如何在备课过程中体现因材施教。

[关键词]初中物理 备课 因材施教

[中图分类号] G633.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140079

一、因材施教的溯源及意义

1.因材施教的溯源

自初中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几乎能在所有学科的《课程标准》中都能看到“因材施教”四个字。何为“因材施教”,较常见的定义是:“依照不同对象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施行不同的教育。”[1]

追溯到春秋时期,因材施教的理念就早已存在。子路和冉有问孔子同一个问题“闻斯行诸”,孔子给两人回复的答案却截然相反。孔子让逞强好胜的子路多听兄长的意见,却让性格犹豫的冉有立即行动。可见,“因材施教”的思想可以弥补学生性格上的不足,使其得到更好的发展。

2.因材施教的意义

现代教育,全然不同于古代,不再是由一名教师传授多方面的知识,而是由各专科教师承担本学科的教学工作,教学过程多采用集体授课制。集体授课制的教学模式下,一名专科教师面对的是四五十个学生,而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都有各自的特点、爱好及特长。传统的集体授课制不可能兼顾到所有的学生,往往是教师“顾中间,两头不管”的状态。为此,有些学校在编排班级的时候,将优等生、中等生及后进生分派至不同层次的班级,可谓是为了更好地“因材施教”。实际上这样的分班模式,使少部分优等生感到胜人一筹外,对大部分学生造成的是一种伤害,让他们觉得自己技不如人。特别是被派至最后层次班级的后进生,没有认同感,更没有榜样的作用,觉得学习无趣,给教师的课堂管理带来了相当的困难。为此,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文规定不准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那么,如何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真正有效地开展因材施教,显得尤其重要。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提到:“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脑力劳动的成功和乐趣。”[2]只有有效地开展因材施教,才能保护每个存在个体差异学生想要继续认识世界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树立学习的信心,将所有学生的潜能力都发挥出来,从而促进全体学生发展。

二、物理教师要在备课过程中落实因材施教的措施

初中教学阶段,每门课程都有其各自的特点。而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是一堂好课的“预设”阶段,只有将课堂的“剧本”编写好,才能在课堂上迸发出智慧的火花。物理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紧密结合学科特点,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落实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能“各取所需,挖掘潜能”。

1.充分了解学生,建立学习小组

学生永远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新课程理念中,学生不只是教学的对象,更是主动探索知识的主人,是课堂教学的共同参与者。备课过程中“备学生”是基石,教师的指导对象就是学生,最终的教学目标也是为了使学生取得最优化的发展。当同一个班级出现那么多不同个体的学生时,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学生,每个学生具备的能力是不同的。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主要的八种能力是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认知智能。擅长物理学科的同学,其优势在于数学逻辑智能和空间智能发展较好。

教师在认真了解学生后,可根据每个学生在数学逻辑智能和空间智能的不同,将学生大致分为一类、二类、三类学生。第一类为这两项智能较强的学生,而三类学生在这两项智能上较弱,居于中间层次的二类学生人数最多。教师可将班上的学生分成6~8个小组,每个小组由6~7人组成。每个小组都有1~2个一类学生、3~4个二类学生和1~2个三类学生。建成学习小组后,可以让组内物理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做小导师,让自制能力强的学生做小组的管理者,发挥小组成员的优势,带动后进学生共同进步。

2.分层制定教学目标

不同教学内容的学习要求不尽相同,既有“知识与技能”的A(知道)、B(理解)、C(掌握),还有“过程与方法”的A(感受)、B(认识)、C(应用),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A(体验)、B(感悟)、C(形成)。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针对不同类别学生,对教学目标加以调整。课程标准的等级要求应普遍适用于二类学生,一类学生可以将其标准定为C级别,而对于三类学生,可降低等级要求。如“日食成因”的教学目标的设置,三类学生只要求知道成因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二类学生则需要理解月球将太阳挡住的光路图,而一类学生则要求掌握日全食、日偏食、日环食的形成区域。

给不同类别的学生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后,教师就能使实际课堂的提问有所侧重,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各类别的学生只需“跳一跳”就可以够到自己所需的东西,这样做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驾驭知识的情感更加强烈。

3.有针对性地设计合适的教学方法

物理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如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分组实验法、探究法、练习法等。对不同类别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能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减轻学生的疲劳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生的思维处于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的时期。第三类学生相对其他两类学生而言,他们更喜欢生动的物理实验。结合物理实验特点,教师在备课时,应多设计生动的物理实验,如“大气压强”一节的备课中,设计让学生亲自尝试“易拉罐被压扁”、“纸片托水”、“瓶吞鸡蛋”和“拉吸盘拉不开”等实验来感知大气压的存在,使三类学生能保持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对二类学生,则可以用讨论法分析易拉罐为何能被压扁的原因。

教师应合理采用不同的方法,启发各类学生主动思考,备课时应该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设置不同的台阶,让学生达到各层次的教学目标。

4.“导学案”上设置不同的分层练习

“导学案”可以使每个学生都有效参与课堂学习,不仅仅限于几个被提问的学生,加大了教学的宽度。物理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多尝试使用集体备课的结晶——“导学案”,让学生明确本节课学什么和怎么学的问题。当然,在“导学案”中要为各类学生设置相应的练习。如在设计“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一节习题内容时,可编制适用于第三类学生的必做题I:如上图所示的杠杆,请画出杠杆动力F1的动力臂;适用于第二类学生的必做题II:在杠杆逆时针转至水平位置的过程中,分析F1的变化情况;以及适用于第一类学生的选做题III:当图中F1的方向换作始终垂直于杠杆或竖直方向时,请分析杠杆转至水平位置过程中F1的变化情况。这样的习题设置可以使教师体现因材施教,让学困生受到鼓励,中等生看到激励,优等生接受挑战,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求,使他们都能取得较好的发展。

物理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若能以学生为本,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定能使每个孩子都体会到学习的价值和意义,保持对探索未知事物的热情,使其更全面地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西北师范学院中文系编写组.汉语成语词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责任编辑 易志毅)

猜你喜欢

备课因材施教初中物理
小学作文如何实施“因材施教”的策略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浅谈小学数学如何进行有效备课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切入生活,构建魅力初中物理课堂
微课对提升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有效性的作用分析
新课标下物理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研究
中高职衔接的关键在于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