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利用本土资源开展幼儿园美术教学的探索
2016-05-14郭怡麟
郭怡麟
【关键词】 幼儿园;美术活动;本土资源;挖掘;利用;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1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5—0119—01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本土教育资源,拓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鼓励幼儿积极探索和认识的兴趣,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与情趣。”《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也指出:“创造条件让幼儿接触多种艺术形式和作品。如带幼儿观看或共同参与传统民间艺术和地方民俗文化活动,如皮影戏、剪纸和捏面人等。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带幼儿去剧院、美术馆、博物馆等欣赏文艺表演和艺术作品。”这符合教育回归幼儿的生活,密切地贴近幼儿生活的发展趋势。
兰州市位于古丝绸之路和黄河流域的交汇处,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历史积淀使丝路文化、黄河文化、民族文化交映生辉,成为建设“文化兰州”的重要资源。为此,我们在组织幼儿游玩的同时,可把本土化的自然风光与景物引入幼儿园的美术教学,在组织幼儿观察、欣赏、交流的过程中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并鼓励幼儿用多样化的艺术形式大胆地表现出来。
一、让幼儿在大自然中感受美、表达美
教师在活动中可带领幼儿一起参观,让幼儿亲身体验自然、风景名胜及本土历史。这样可以摆脱课堂与书本的限制,把课堂搬到大自然,发挥自然环境的教育价值,让幼儿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感受美、表达美。例如,幼儿通过参观了解黄河、中山桥、黄河母亲、水车园等风景名胜特点,用油画棒画、线描画、纸版画、水粉画、废旧纸盒、手工制作等不同的美术形式表现出了兰州的风景名胜,感受到了兰州的当地文化。再有,有的班级还组织幼儿在黄河边捡各种形状和大小的石头,根据黄河石的外形、纹路,利用记号笔、丙烯颜料绘制图色,使普通的石头变废为宝,创作成为猫头鹰、鲸鱼、青蛙、海绵宝宝等形象被布置在走廊、墙面上,成为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这既激发了幼儿对美工的兴趣,拓宽了幼儿的视野,又让幼儿体验到了欣赏与创作带来的快乐。
二、利用丰富的饮食文化激发幼儿的创造力
教师可根据本班幼儿的兴趣、能力和水平,遵循师生互动原则,选择具有特色的、适合幼儿并蕴含教育功能的本土资源教育内容,生成系列主题活动,或者组织幼儿通过品尝、运用实物进行操作,或运用废旧材料制作兰州特色食品等。例如,有的班级创设了“自助烧烤”的区角,教师为幼儿提供了多元化、层次性的材料,幼儿利用泡沫板、橡皮泥、卡纸、皱纹纸等丰富多彩的材料制作了各种串串烧烤。课题班还根据季节,结合兰州当地的特产开展了各种美术活动,有牛肉面制作、水果大拼盘活动等。在活动中,教师还可依据活动主题再做调整,不失时机抓住幼儿兴奋点层层深入、环环紧扣,真正让美术教学活动紧紧追随幼儿的兴趣和发展,丰富幼儿的感官体验,让幼儿在了解地方特色饮食文化的同时也感受到艺术的美。
三、利用本土民间艺术进行美术活动的延伸
教师可将兰州的民间艺术资源进行大胆地选择、改变、创新、加工与整合,建构起以剪纸、刺绣、刻葫芦、脸谱等为基本内容的显性美术课程,以环境创设、家园和社区合作为隐性课程的兰州民间艺术文化教育体系;或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融入民间艺术,创设良好的民间美术欣赏环境,使幼儿接受潜移默化的熏陶,引发幼儿对美的向往。
同时,教师还可发动家长、幼儿收集相关图片、实物,并布置相应的活动区域,让幼儿随时摸、看、玩,培养幼儿对美的敏锐的捕捉能力。例如,我们模仿民间过年的习俗,在活动室门上贴上生肖题材的剪纸作品,挂上红灯笼、中国结、贴对联;或在墙上张贴孩子们创作的剪纸、染纸作品等,使幼儿身临其境般地感受热闹、欢快的节日气氛,获得有关民间艺术形式的审美经验。
教师还可提供丰富的材料,给予幼儿充分实践的机会。等幼儿有了充分的感受和体验后,教师可根据单元内容提供不同种类、各种材质的多种材料,让幼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如,在欣赏了剪纸画后,让幼儿动手利用废报纸、彩色挂历纸、广告纸等剪出自己喜欢的十二生肖,并进行创编故事等活动,这些活动能充分地激发幼儿再创作的积极性。
本土资源是取之不尽的,教师充分挖掘利用这些资源引导幼儿去观察、去发现,可让幼儿在充满趣味的模仿和创造中体会到家乡的美、家乡的文化,进而提高审美与创美的能力,也促进幼儿情感与健全人格的发展。
编辑: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