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聋生应用题理解能力的几种策略
2016-05-14杨桃桃
杨桃桃
【关键词】 聋生;理解能力;生活;综合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5—0061—01
聋生属于特殊的受教群体,针对其生理特质,应该采取特殊的教学方式。数学教学作为基础性的学科,具有抽象性、逻辑性以及应用性。在教学中,如何提升聋生的理解能力,成为了教师最为关注的问题。本文结合笔者教学实际,总结聋生教学的实践经验,探讨促进聋生理解能力的策略。
一、注重提升聋生的文字分析能力
在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教学要注意对聋生的语言能力的培养和发展。通过对题目编排设计可以看出,在低年级中,主要是以图画、图文模式作为应用题的基本形式,而到了中年级就开始以纯文字为主。随着聋生的年龄越大,年级升高,聋哑学生面临的文字理解能力挑战越来越大。因此,聋生对文字的分析理解能力,对其学习效率有直接影响。如果对题目所反映的内容、名词等不熟悉,便无法正常理解题意。
二、充分结合生活经验
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生动形象的教学工具、设施进行启发教学,帮助聋生理解题意。聋生主要生理特征是视觉处于优势,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一点,合理的利用实物、多媒体等进行直观的演示,使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验,更好地理解应用题的题意。
1. 插图的利用。教材中,插图是最常见的表现手段,贯穿于教学始终。低年级学生的教材图文并茂,并紧密结合实际生活,符合低年级段学生的语言基础。此外,从图画应用题过渡到图文应用题,再过渡到纯文字应用题,体现了数学应用题从形象到抽象的表现。其中插图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反映了生活经验和题目情节。
2. 实物的利用。在聋校低年级阶段教学中,最常用到实物表现手段,考虑到小学生生活经验不足,语言文字能力薄弱,借助实物进行演示,使题意更加直观生动,避免了学生胡乱猜测,张冠李戴的现象。
3. 课件的利用。相对于上面两种演示手段,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最有实效。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已经能够普遍运用于聋校教学当中,尤其是对聋生的理解,帮助作用很大。
三、注重学生的实践感受
1. 学具的有效运用。在对低年级聋生进行数学概念和命题法则的巩固中,就应该有效运用到学具,能够增强学生的感性体验。例如:用铅笔小棒等为学生摆出数的不同组合,引出“数的组成”概念。
2. 进行情景模拟教学。聋生的生活经验相较于正常儿童少很多,对事物的认识并不全面。数学中运动变化、图形面积等概念非常模糊。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通过情节的模拟教学,丰富聋生的感性认识。结合生活实际经验进行分析,可以举生活中修路、往返商店等实例,帮助聋生更好地理解题目。
3. 画线段图。线段图在数学最基本的三类应用题中应用价值极高。线段图能够直观地表示题意、题目给出的条件、问题等,对聋生来说非常有意义,能够使得题目中数量关系更明确。
四、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
1. 利用操作叙述所理解的情节。聋生的生理特征除了视觉优点,还有手语。在教学中,聋生一般口头表达能力偏弱,而要了解聋生是否对题意理解正确,必须从他们的主观意识表达出来。因此,教师可以通过手语交流,让学生将对应用题题意的理解表达出来,并及时反馈和纠正。
2. 结合算式表达解题过程。只有学会读数学、写数学、说数学,才能够正确地运用数学语言,表达正确的数学思维。在聋生的数学应用题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重培养聋生的数学语言能力。可以采取追问的方式,让聋生用数学语言来表达解题过程,巩固聋生的解题思路和检验掌握的程度。
3. 注重思维能力锻炼。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聋生的感知思维、形象思维都不弱于正常儿童,但是随着年龄增长,以及语言水平的局限,会对数学语言形成一定影响,并造成逻辑思维能力落后发展。因此,在教学当中,一定要重视对学生比较思维、分析思维、综合思维的训练和引导,在具体教学中,多为聋生创造思考的空间,并提高其说理能力,帮助其从具象思维逐步过渡到逻辑思维。
4. 提高聋生的应用能力。只有聋生亲身实践的事情,才能够有效成为自身能力。针对聋生可以在课堂中多开展专题活动,创造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自己找问题,解决问题。培养聋生的科学观以及合作观,使其各方面素质全面发展,提升聋生对知识的认知能力和应用能力。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深化发展,对聋生教育质量的重视是必然之举,尤其是理解能力的培养。首先,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要有足够的耐心,不能急于求成。其次是在课程设计以及课程内容的编排上,多结合生活实际经验,唤起聋生日常生活经验来帮助理解。此外,在解题方式教授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到聋生的生理特征,因材施教,提高聋生的感知能力。
编辑:蔡扬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