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班主任的批评艺术
2016-05-14魏剑峰
魏剑峰
【关键词】 班主任;批评艺术;时机;频率;原则
【中图分类号】 G6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5—0039—01
班主任对学生的教育应以表扬为主,这是毫无疑问的,但这绝不意味着不能对犯错误的学生进行批评。事实上批评与表扬一样,都是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常用的一种手段,它与表扬结伴而行,相融而生。班主任批评学生主观上希望通过批评促进他们克服和改正错误的思想行为,然而效果往往与预期达到的目标相去甚远。所以,批评得注意艺术性。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用理智控制情绪
作为班主任,一发现学生犯错误就火冒三丈,这是不行的。我们要想想自己过去做学生时不也犯过错吗?此时,头脑要冷静,要强忍心中之火,耐心细致地去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循循善诱,在友好和谐愉悦的气氛中解决问题。批评结束时,要对学生表示鼓励、信任。
二、用肯定引出否定
学生多喜欢听表扬的话,不爱听批评的话。中学生正处于逆反期,一味的批评容易加剧逆反心理。因此,我们在批评其不足之前,应真诚地赞扬他的进步,或者巧妙地用赞扬其进步代替批评其不足,多用“但是”这一转折词。例如,教育一位只顾学习、自私自利的学生时,我会对他说:“你的学习成绩很不错,但是如果你能多帮助同学,多关心班集体,相信你在班级里人气会更高。”这样的间接提醒,比直接批评的效果会更好,学生也更乐于接受。
三、集中批评目标
批评学生时目标要集中,切忌纠缠旧账,这是班主任要提醒自己注意的一点。我班学生大多数是积极向上的,一般都想改正自己的错误和缺点,但有些学生由于自制力差,有时会一而再再而三地犯错误。我在批评学生时,从不提学生旧账,而是就事论事,错在哪里就批评到哪里,批评一次只针对一次的错误。批评最忌喋喋不休地列举对方过错,以免学生觉得你揪住他的辫子不放。
四、选择合适的时机和地点
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批评时,要抓住恰当的时机,用好“热处理”和“冷处理”艺术。时机不同,效果则不同,只有把握住批评的时机,及时疏通思想,才能防微杜渐,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同时也要讲究批评场合,变当众批评为个别批评。批评学生,最好不要在大庭广众之下批评,要有所回避。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学生,可能会使学生自尊心受到伤害。如今中学生多为独生子女,正处于自尊心强感情脆弱的年龄,有时公开批评会起到火上浇油的作用,无助于问题的解决。所以,批评要注意时机和场合,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五、选择批评的合理频率
批评学生不能学“婆婆嘴”,整天唠唠叨叨,今天批评,明天批评,大事批评,小事批评。应注意批评的频率,不搞连续批评。除特殊情况外,在一周内最好不要重复批评同一个学生,否则会使学生形成“抗药性”,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故批评要少而精,不可多而杂。要善于判断教育效果何时为峰,何时为谷,何时需对学生进言。批评要有节制,适时地进行,“好雨知时节”地促成学生转变。
六、变直接为模糊
有经验的班主任都知道,点名批评必须慎重。点名批评之前应考虑:点名之后,被批评者可能有几种反应,应如何对待。其他同学可能会有什么反应,应如何对待。若估计点名时,被批评者可能大吵大闹,那应该暂时不批评,认真核查事实,再进行批评。有时变直接为模糊效果更好。例如,我为整顿班风,有时在班会课上说:“最近一段时间,我们班纪律总体是好的,但也有个别同学表现很差,有同学迟到,也有些自习课聊天……”这里,用了不少模糊语言:“最近一段时间”、“总体”、“个别”、“有些”等等。这样,既有意照顾了某些同学的面子,又指出了问题,它没有指名实际上又在指名。有时这种方式比直接点名批评效果更好。
七、要坚持“心理互换”的原则
“心理互换”是指人与人之间交换心理位置,将心比心的意思。对犯错误的同学实施批评时,班主任要先站到学生的位置上考虑问题,这样批评的内容和方法就会有针对性。如果只有严厉的批评和指责,不能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很容易拉大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形成对立情绪,导致批评失效。教师若能站在后进生的位置上和他们一起去找问题发生的原因,并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就接近了,不但容易找到问题的症结,而且在感情上与学生也更亲近了,同时更容易了解和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切入口,既治标又治本。
总之,批评是一门艺术。它有法,但无定法。它是一把双刃剑,运用得体,学生服你,若运用不得体,学生就恨你。但只要我们多注意观察研究学生、积累好的经验和方法,一定能让学生对我们的批评心服口服。
编辑: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