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系统专业复合型卓越人才素质教育方法探究

2016-05-14毛光喜王玉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6年5期

毛光喜 王玉

[摘 要] 十八大之后,协同创新已经成为学术界和教育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作为信息系统专业本科生的核心课程,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着信息系统专业本科生从事企业信息化工作的实践能力与协同创新能力。为此,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指导,依据“贝尔宾团队角色理论”和“软件工程项目团队组织和角色分工理论”,利用Hall系统工程方法论,构建了基于ISAD大作业驱动的MIS三维结构及其对应的校企协同创新活动矩阵。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类校企协同创新知识管理价值链分析模型,在教学实践中验证了该模型是开展信息系统专业复合型卓越人才素质教育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MIS三维结构;校企协同创新活动矩阵;信息系统专业;复合型卓越人才素质教育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6 . 05. 136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6)05- 0247- 04

1 问题的提出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是一项复杂、有挑战性、刺激性的组织过程,业务团队和系统专家用它来开发和维护基于计算机的信息系统。构造优秀的软件是一门艺术,这体现在如何抽象出问题的要素并建模,再使用这些抽象设计出解决方案。软件系统开发中的系统分析与设计(SAD)活动应该存在一个所有系统分析员都必须掌握的核心技能集合。2004年,教育部高等学校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列为该学科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悉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系统方法——系统开发生命周期的组织方法,掌握信息系统的开发理论技术与工具方法,信息系统项目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现、评估与改进等理论和技术,使学生能够独立或协同他人利用系统的观点、数学的方法和计算机技术工具去分析与设计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信息系统。

2010年6月,教育部在天津召开会议,启动了全国范围内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工作,也拉开了全国高校信息系统专业复合型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步伐。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是我国高等教育现有条件下的素质教育,它立足专业开展素质教育,让素质教育通过具体的培养标准渗透到专业教育的各门课程和教学环节之中,是对素质教育内容和形式的拓展和创新。如何让更多的学生受益,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卓越人才,实现教育的发展愿望,成为高校需要考虑的问题。“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作为信息系统专业本科生的核心课程,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着信息系统专业本科生从事企业信息系统开发的实践能力。为此,本文首先借助系统工程方法论,构建基于ISAD大作业驱动的MIS三维结构及其对应的校企协同创新活动矩阵。在此基础上,针对基于MIS三维结构的校企协同创新活动矩阵,提出一类校企协同创新价值链分析模型,借此探讨一种信息系统专业复合型卓越人才素质教育的有效方法。

2 相关理论

价值链的概念是哈佛商学院迈克尔·波特教授(1985)在《竞争优势》中提出的,为理解企业行为和指导竞争行动提供了基本方法和结构框架。波特为了分析企业经营活动中不同环节所创造的价值和所占用的成本,把企业经营活动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两类,并将其设计成价值链分析框架。价值链用来支持一般的战略分析,同时也是信息系统管理的有效工具,可以用价值链来帮助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人员识别信息技术给企业带来的战略机会。知识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结果,同时也是人们指导自己行为的准则。知识管理是指一个组织为创造、存储、转换和应用知识而开发的企业过程的集合。知识管理增加了组织向其环境学习的能力,并将知识应用于其企业过程中。知识管理价值链中价值增加的五个阶段分别是:知识寻求、知识储存、知识分发、知识应用、组织和管理资本,在价值链的每一阶段将价值赋予原始数据和信息,它们将被转化为有用的知识。

系统工程方法论就是分析和解决系统开发、运作及管理实践中的问题所应遵循的工作程序、逻辑步骤和基本方法。它是系统工程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的一般方法与总体框架。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许多学者对系统工程方法论进行了探讨。系统工程方法论中出现最早、影响最大的,是美国学者霍尔(A.D.Hall)提出的系统工程三维形态,又称为Hall系统工程三维结构,或者Hall系统工程方法论。霍尔三维结构集中体现了系统工程方法的系统化、综合化、最优化、程序化和标准化等特点,是系统工程方法论的主要基础内容。Hall系统工程方法论包括:时间维、逻辑维和知识维(或专业维)。时间维表示系统工程的阶段工作,对一个具体的工程项目,从规划工作开始起一直到系统更新的全过程可分为七个阶段:①规划阶段;②设计阶段;③分析或研制阶段;④运筹或生产阶段;⑤系统实施或“安装”阶段;⑥运行阶段;⑦更新阶段。将时间维的每一个阶段展开,都可以划分为若干个逻辑步骤,展示出系统工程的精细结构。每一个阶段工作例行做的七个工作步骤包括:①摆明问题;②系统设计;③系统综合;④模型化;⑤最优化;⑥决策;⑦实施计划。知识维则是指在完成上述各种步骤所需要的各种专业知识和管理知识,包括基础科学、工程技术、环境科学、计算机技术、数学、经济学、法律、管理科学和其他相关的社会科学等。把时间维与逻辑维组合起来,形成的二维形态的系统工程方法论模型,称为Hall矩阵。Hall的系统工程活动矩阵每一个元素都由某一阶段某一步骤的活动所唯一确定,这个矩阵反映了系统工程工作的全貌。但是,即使非常熟悉活动矩阵中所有活动的位置以及有关的工具、模型等,也还是不能轻易地处理任何实际问题——还需要有专门的知识与技巧。

3 校企协同创新价值链分析模型

3.1 基于ISAD大作业驱动的MIS三维结构

ISAD大作业是指信息系统专业本科生在进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学习实践活动中,围绕一个分阶段完成的综合性任务,将所学内容经过初步思考、理解、消化后,经过各成员之间知识共享、知识协同与知识综合运用,达到教学目标的一个比较复杂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过程。

霍尔模型强调明确目标,核心内容是最优化,并认为实现问题基本上都可归纳成工程系统问题,应用定量分析手段,求得最优解答。该模型具有研究方法上的整体性(三维)、技术应用上的综合性(知识维)、组织管理上的科学性(时间维与逻辑维)和系统工程工作的问题导向性(逻辑维)等突出特点,非常适合于指导本科生组建项目团队完成ISAD大作业。

为此,在前期研究成果基础上,本文借助系统工程方法论进一步优化基于ISAD大作业驱动的MIS三维结构,如图1所示。MIS三维结构模型概括了信息系统专业本科生与实习基地企业相关业务主管联合组建项目团队完成ISAD大作业的过程中的主题内容,基于ISAD大作业驱动的团队成员之间产学研协同创新阶段或进程,以及每个阶段所应遵从的逻辑顺序和步骤。

(1)知识维。该维概括了ISAD大作业所需的理论、事实、模型和程序等主题内容。

(2)时间维。该维描述了信息系统专业本科生与实习基地企业相关业务主管联合组建项目团队完成ISAD大作业的产学研协同创新阶段或进程,依据“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本科教学大纲,对国内外“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经典教材的梳理,结合作者十余年的“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实践教学经验,利用项目团队建设和信息系统建设生命周期理论,把基于ISAD大作业(团队项目)驱动的校企协同创新能力实训划分为如下七个阶段。

1)组团:围绕ISAD大作业目标要求,由8~10名学生组成一个MIS项目团队,外聘企业业务主管作为名誉董事长,外聘技术总监,依据“贝尔宾团队角色理论”和“软件工程项目团队组织和角色分工理论”,初步确定各成员的岗位职责,编制团队组织管理章程(或公司章程)。

2)立项:围绕ISAD大作业目标要求,依据ISAD大作业选题指南进行选题或自主命题,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决策,编制团队项目建议书。

3)系统规划:围绕ISAD大作业目标要求,运用信息系统开发与建设生命周期第一阶段的相关理论基础知识,编制团队项目的系统规划报告。

4)系统分析:围绕ISAD大作业目标要求,运用信息系统开发与建设生命周期第二阶段的相关理论基础知识,编制团队项目的系统分析报告。

5)系统设计:围绕ISAD大作业目标要求,运用信息系统开发与建设生命周期第三阶段的相关理论基础知识,编制团队项目的系统设计报告。

6)系统实施:围绕ISAD大作业目标要求,运用信息系统开发与建设生命周期第四阶段的相关理论基础知识,编制团队项目的系统测试报告、系统使用说明书。

7)系统运行和维护:围绕ISAD大作业目标要求,运用信息系统开发与建设生命周期第五阶段(最后一个阶段)的相关理论基础知识,建立团队项目的系统运行管理制度、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系统维护计划。

应当注意,上述七个阶段是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的。

(3)逻辑维。该维是将时间维的每一个阶段展开,进一步规范并细化了团队项目每个阶段所应遵从的逻辑顺序和步骤。

1)问题界定。研究需求与环境,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及其确切要求,收集各种有关资料和数据,把问题的历史、现状、发展趋势与环境因素搞清楚,把握住问题的实质和要害,并使有关人员做到心中有数。

2)目标设计。在问题界定的基础上,确定团队项目所要达到的目标,拟定评价标准,用系统评价等方法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作为以后衡量各个备选方案的评价标准。

3)方案设计。在问题界定和目标设计基础上,设计能完成预定任务的系统结构,拟定政策、活动、控制方案和整个系统的若干可行的备选方案。

4)模型化。模型化主要依靠模型(实物模型与非实物模型)来代替真实系统,利用演算和模拟代替系统的实际运行,进行仿真,选择参数,实现优化。在模型化的过程中,可能形成新的方案。对于每一种方案建立各种模型,进行仔细分析,得到可靠的数据、资料和结论。

5)优化。在评价目标体系的基础上生成并选择各项政策、活动、控制方案和整个系统方案,进行目标优化和其他优化,尽可能达到最优、次优或合理,至少能令人满意。

6)决策。根据目标体系与准则对各个备选方案进行评价和综合,由决策者作出裁决,选择行动方案。一个方案是否可行,应看其指标是否满足目标体系,这是决策的准则。

7)实施。将决策所选的方案付诸实施,制订实施计划,包括下达指标、配置资源、确定对计划进行检查的制度、设计反馈环节以控制下一个阶段活动。

应当注意,在决策或实施过程中,有时会遇到原定方案都不满意的情况。这时就有必要回到前面所述逻辑步骤中认为需要的那一步开始重新做起,然后再决策、实施。这种过程反复有时会出现多次,直到满意为止。

3.2 基于MIS三维结构的校企协同创新活动矩阵

基于MIS三维结构的校企协同创新是指信息系统专业本科生与实习基地企业相关业务主管联合组建项目团队在完成ISAD大作业的实践中通过团队内外部的沟通、交流、合作、竞争,加强各个阶段对“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的知识学习、知识共享、知识协同、知识创造和知识综合运用,实现校企联合创新的组织方式。

在指导信息系统专业本科生开展基于校企合作项目的ISAD大作业实践中,把基于ISAD大作业驱动的MIS三维结构的时间维和逻辑维组合在一起,形成的二维形态模型,称为“基于MIS三维结构的校企协同创新活动矩阵”,如表1所示。

表1所示基于MIS三维结构的校企协同创新活动矩阵中每个元素Fij(1≤i,j≤7)代表一组活动。例如F32代表在“系统规划”阶段展开“目标设计”步骤的活动内容、F75代表在“系统运维”阶段展开“优化”步骤的活动内容等等,掌握了这种结构形式,就可以根据具体的ISAD大作业总体要求,通过矩阵和线性方程组的运算,选择计算最佳值,制订出具体指导信息系统专业本科生开展基于ISAD大作业驱动的校企协同创新活动计划。

3.3 基于MIS三维结构的校企协同创新价值链分析模型

基于MIS三维结构的校企协同创新知识管理价值链是指信息系统专业本科生与实习基地企业相关业务主管联合组建项目团队在完成ISAD大作业的实践中利用信息技术如何改善企业过程、实现企业获利与战略地位提升等目标而获得实用性强的经验和技术,通过团队内外部的沟通、交流、合作、竞争,加强各个阶段对“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的知识学习、知识共享、知识协同、知识创造和知识综合运用,实现校企联合创新知识管理活动的分析方式,如图2所示。

4 模型的实施

现代企业知识管理增加了企业向其环境学习的能力,并将知识应用于其企业过程中。在基于MIS三维结构的校企协同创新知识管理价值链分析模型中,图2用图框区分了基于MIS三维结构的校企协同创新价值链、管理信息系统活动以及相关的管理和组织活动。基于MIS三维结构的校企协同创新价值链中价值增加的关键维度是时间维和逻辑维,价值增加于时间维度各个阶段对应的时序逻辑步骤中所展开的知识寻求、知识储存、知识分发、知识应用、组织和管理资本,在价值链的每一阶段将价值赋予原始数据和信息,它们将被转化为有用的复合型知识。

党的十八大之后,协同创新已经成为学术界和教育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由于学科性质的复杂性,基于信息系统的校企协同创新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为此,在指导信息系统专业本科生开展“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的实践教学中,我校信息系统课程群教学团队借助基于ISAD大作业驱动的MIS三维结构及其对应的校企协同创新活动矩阵,通过信息系统专业本科生与实习基地企业相关业务主管联合组建项目团队开展基于企业特定信息处理业务(即ISAD大作业)驱动的实践活动,利用基于MIS三维结构的校企协同创新知识管理价值链分析模型,逐步引导学生按照现代企业信息处理和知识管理的基本要求,利用信息技术把改善企业过程、实现企业获利与战略地位提升等作为目标而及时、准确、适用、经济性地获得可用性好的知识,并将其用于实习基地企业的流程管理和绩效改善之中,致力于让更多的学生受益、让每个学生都有望成为复合型卓越人才的实践探索。

2010-2011学年至2014-2015学年,经过几个学年的教学实践,验证了基于MIS三维结构的校企协同创新知识管理价值链分析模型是开展信息系统专业复合型卓越人才素质教育的有效方法。

主要参考文献

[1][美]杰弗里·A·霍弗 (Jeffrey A Hoffer),乔伊·F·乔治(Joey F George),约瑟夫·S·沃洛奇赫 (Joseph S Valacich).现代系统分析与设计[M].第6版.尹秋菊,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2][美]Shari Lawrence Pfleeger,(加)Joanne M Atlee.软件工程[M].第4版.杨卫东,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

[3][美]Alan Dennis,Barbara Haley Wixom,Roberta M Roth.系统分析与设计[M].第3版.于红华,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

[4]教育部.教育部启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J].中国大学教学,2010(7):4-5.

[5]贡福海,范守信.论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与素质教育的契合[J].中国农业教育,2011(6):5-8.

[6][美]Kenneth C Laudon,Jane P Laudon.管理信息系统[M].第11版.薛华成,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7]汪应洛.系统工程[M].第4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8]孙东川,朱桂龙.系统工程基本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