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效益导向计件薪酬模式的探索与运用

2016-05-14白会利李丹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6年5期
关键词:激励控制

白会利 李丹

[摘 要] 中国社会转型、人口红利的消失加大了企业面临的成本和效益的压力。在此背景下,必须建立人力资源效能机制,通过人力资源效能的提升来提高企业内在的竞争力。通过提高员工价值创造能力,制定效率优先的政策,以效益决定分配,从而达到调动职工积极性,提高企业效益的目的,经济效益的提升又保证了员工收入增长,形成良性的循环。本文结合国内大型上市制造企业(下称A企业)实际,对以效益为导向的计件薪酬模式进行探索和研究。

[关键词] 效益导向;激励;控制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6 . 05. 071

[中图分类号] F27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6)05- 0127- 02

0 引 言

人工成本的控制有两个方面:一是从结构和总量的角度控制;二是从提高效率的角度控制。结构和总量的控制往往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其控制和改变比较难,提高效率的人工成本控制即内涵控制人工成本。内涵控制人工成本的概念,是相对于外延控制人工成本而言的,指不靠压缩企业人工成本的绝对额,而是靠提高劳动生产率、优化人员结构、提高企业人工成本的投入产出效益来实现的。因此建立以效益为导向的计件工资薪酬模式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从培养和强化全员经营意识为出发点,使计件工资不仅与产量相关,同时与企业的经营情况挂钩。

1 目前计件薪酬体系实施中出现的问题

1.1 不能有效体现对企业的战略支撑

A企业采取的是高品质产品竞争策略,需要不断优化产品的结构,提升产品的品质。传统的计件模式,是以劳动定额分配模式为基础,车间和员工更有意愿做人工价值附加值高的产品而不是价值更高的产品。

1.2 未与效益挂钩,经营压力不能有效传递

由于未与效益挂钩,生产单元不会主动关注市场和生产成本, 企业的经营压力不能十分有效地传递。

1.3 传统的按劳分配模式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

传统的按劳动定额分配模式,存在一定的弊端,一是其准确性难以评估;二是不利于激发生产单元改进技术和工艺,提高工作效率,激发员工的积极性。

2 以效益为导向的计件薪酬模式的建立

以效益为导向就是利用有效的薪酬激励手段,提高人工成本的投入产出效益,最大限度地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降低企业成本,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效益导向可以从不同的指标进行衡量,考虑一线员工直接从事产品的生产,本文仅仅从与生产直接相关的生产产值指标进行举例,即根据不同的产值区间,提取一定比例的产值工资作为计件工资总额,具体方法如下。

2.1 生产产值区间分布统计

A公司近3年内业务量比较稳定,设备和人员变化幅度不大。选取其中一个制造部门进行统计分析。

样本:2012-2014年36个月的产值

间距:根据等间距法将样本分为5个区间

区间分布见表1。

经过论证,数据统计、专家经验、产能分析三者验证一致,说明了划分区间的准确性。①3 000以下,出现4次,分布在春节休假期间,员工出勤较少;②平均值为4 503,中位数为4 614,产值区间的4 000~5 000出现14次,月份一般分布在下半年,为订单交付高峰期。通过产能分析,产能基本饱和在5 000左右。

2.2 “U型”模型建立

从员工的激励角度考虑,薪酬激励分为两类:一类是保健性因素,另一类是激励性因素。因此在模型设计时,采用了“U型”模型。即在产值低的时候,给予较高的系数,以保证在产值低的月份,员工可以拿到基本生活保障;随着产值的增加,进行递减;达到饱和、增长区间,为激励员工提高工作效率、改进工艺,则提取高的比例系数,以激励员工突破产能瓶颈。 “U型”模型如表2和图1。

系数的提用采取阶梯式,根据薪酬的内外部公平性、定岗定编情况进行综合测定。提取计件工资总额(C)的公式为:

计算举例如下:如2015年6月产值为5 578万元,则计提的计件工资总额为:

2.3 结论模拟与验证

利用“U型”模型进行模拟测算,产值计提计件工资与效益水平的趋势基本相同,效益的好坏可以通过生产单元员工的收入进行体现。图2为模拟的计件工资总额、未调整前劳动定额计提的工资总额与产值的趋势对比。

与效益挂钩的计件模式,使生产车间和员工更关注企业效益。为了更高的计件工资,部门更主动地优化减人,改进工艺和生产方式,提高劳动效率;员工更有意愿做价值高、技术含量高的产品,配合部门积极进行工艺改进。

3 建立高效科学的分配体系

把员工的收入与企业的经济效益实际挂钩,对总量进行宏观控制,同时需要建立高效科学的分配体系,保证分配的合理性和透明性,把生产计划完成率、生产成本、安全、质量等指标挂钩,作为支持效益的强化手段。

(1)设计科学的考评体系。利用计划完成率、生产成本、现场6S、产量合格率、质量安全等指标进行考核。

(2)建立内部的薪酬激励手段,提高人工成本的投入产出效益。对效率提高、工艺改善的情况进行激励。

(3)利用信息化提高工作效率和分配的透明度。利用信息化管理计件薪资,不但可以减少统计工作的工作量,同时通过日考评系统,方便员工自助查询生产产量、考评分数等,提高薪酬的透明度。

4 结 语

一线员工虽然大多不是企业所谓的核心员工,但他们处于生产、服务前线,关系到企业生产和经营的效益和质量。把效益作为分配追求的目标,制定与效益挂钩的计件总额模式,并通过合理透明的分配模式,能够使企业上下一心,达到调动员工积极性和主动型,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同时薪酬新模式的探索也带动了企业管理的整体创新,成为企业深层次体制改革的拉动力。

主要参考文献

[1]陈秉正,韩春鹏.归纳式学习中连续型数据的区间划分问题[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1,21(4):1-7.

[2]张志君.强化内部分配的薪酬激励作用,提高人工成本的投入产出效益[J].今日科苑,2009(7).

[3]苏海南.合理调整工资收入分配关系[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激励控制
关于加强基层老员工管理的几点思考
细细品味课堂语言 轻松享受教学过程
高职院校化工总控工技能大赛的培训模式与对策分析
社会转型期行政权控制的路径探索
EVA价值管理体系在S商业银行的应用案例研究
浅析应收账款的产生原因和对策
浅谈小学语文个性化习作的教学策略
会计预算控制现状及方法
真诚激励,关爱相随
浅谈高层建筑沉降监测关键环节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