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同理心日记实现换位思考
2016-05-14陈丽华
陈丽华
根据儿童心理发展特点:五六年级到初中正是学生的“过渡时期”,国外称之为“危险年龄”。这时期青少年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有了显著发展,但又有较多的片面性和主观性。他们精力旺盛,感情充沛,但带有冲动性,不善于克制,行为不易预测,也最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因此,借用“同理心日记”进行矛盾的化解和心理的疏导是有必要的。在生活中,拥有同理心的孩子能较快地理解、体谅他人,宽恕他人的错误,善于表达自己的安慰、鼓励与温情,能赢得他人的喜爱。而“同理心日记”就是让学生在书面表达中静下心来尝试着去将心比心,回顾事情的始末,设身处地去感受、体谅他人,以理解和关心对方为出发点,想对方之所想,做对方之所做,继而达成自我教育的目的。
一、 在表达中明晰事理
进入六年级,伴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学生的情绪波动较大,相互之间磕磕绊绊是常有的事情。因为一时的冲动彼此产生了矛盾,当下又不能进行良性沟通,从而导致冲突激化,距离疏远,感情冷漠。而教师此刻进行说教,会被学生认为这是一种训斥,从而产生抵触心理。此时,教师稍带有情绪的言辞就可能会激化矛盾,导致师生情感出现问题,产生隔阂。如果教师改变处理方式,尊重学生的感受,在文字交流中倾听学生无声的辩解,不仅可以让学生静下心来回首事情的来龙去脉,还可以沉下心来调节情绪,寻回理性,明晰事理。
回首前些日子,班里的两个小捣蛋又闹不和了,他们虽长着高高的个子,但为人处世依然鲁莽冲动,脾气还犟。因为当时俩孩子仍在针锋相对,我就把他们暂且隔离开来,先安排善于语言表达的潘同学坐在一个相对安静的空间进行事情的书面叙述。没过多久,潘同学便已完成,内容如下:
中午一放学,我碰到王同学,他让我去问郑老师一件事情。我飞奔向老师办公室,路途中,胡同学突然跳了出来,我们俩就相撞了。来不及说对不起,我继续飞奔而去。五分钟后,我跑到食堂吃饭时,胡同学就跑过来打了我,我也没说什么。可他不依不饶,还唠叨:“是潘同学先打我,我再打他的……”我实在听不下去了,就跟他争论起来,最终我俩也没争论出什么结果来,反而双方都有些生气了。我也不跟他闹了。在吃完饭倒剩菜时,他就跟在我的后面,嘴里不停地喷射着火药:“前面的是傻逼……”如复读机一般,一直重复着。我继续忍着,等我倒完菜,他就不见了。来到教室门口,他立马背对着我,冲我摇摇屁股,又转过来附上一句:“神经病、傻子,潘同学是傻子。”于是,我忍无可忍,直接来到他的课桌旁,推他的桌子,扔他的书,还假装说:“这是谁的书?”一切都是为了气他,没想跟他说话。
二、 在回应中自我剖析
无声的表达重现了当时的情景,真切而详尽的描述让旁人快速并大致地了解了事情的原委,也感受到了事发时当事人的所做所想。而与之产生矛盾的另一方在阅读之后自然也会有反驳,想要表述心中的不满和委屈。这是敞开心扉的绝佳时机。于是,教师及时给予机会,让产生矛盾的另一方胡同学拿起笔墨,尽情倾诉,作出回应。不难发现,此刻的他无须思考,滔滔不绝的话语便倾泻而下:
读了你的文章,我觉得你写的内容有些不真实。一开始是你打了我,后来到教室我记得自己好像没有骂你,但确实朝你摇了摇屁股。如果我当时骂了你,我在这里跟你说一声:对不起,请原谅我!对于这件事情,也不能都怪我,我的脾气大家都知道,你打我,我没法忍,所以才去追你。我承认我有错,可你不能把所有责任都推给我。早知道我就不打你了,打你又不会有东西吃,又不会多长一块肉。唉!我这脾气如果不改的话,长大肯定会吃亏。我知道你觉得很委屈,觉得都是我的错,换作我,我也会这样想。我觉得你和我就像两个零件一样,如果不出故障,机器就可以正常运转,如果互相卡壳,机器便会无法工作。假如我们俩能和睦相处的话,班级里肯定会少一些“灾难”。如果无法做到的话,那我们俩就不要靠近,永远保持距离就好。让我们俩加油吧,把身上的坏习惯逐渐驱逐掉!
这些话语文字朴实流畅,充满了真情实感。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阅读者平心静气回应对方的时候,留下的是他自己的观点、理性的思考和忏悔的心声。字里行间,该生从辩驳澄清到懂得体谅对方,审视自己,这是他的情感由感性转化为理性的见证。同理心的萌发,让该生在自省的过程中明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值得培养。
在生活中,矛盾在所难免,如若双方不能及时沟通,就会让误会越积越多,双方的心理隔阂也越来越大,当这样的小事件积累到一定程度,一旦有导火线,“战争”便将一触即发。等待事态严重之后,教师再去解决问题,将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通过书写“同理心日记”的形式,让学生及时进行陈述,让另一方给予回应,学生在此过程中通过自我剖析,理解就会逐渐取代埋怨,宽恕就会逐渐取代报复,善言善行便会被唤醒、被内化。
三、 在反思中化解矛盾
在表述与回应的过程中,学生虽然会为自己寻找各种原谅自己的理由,但同时也会意识到自己的小心眼,意识到自己处理问题时的不足,意识到自己确实应该承担责任。在日记交流中,一旦学生能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并及时道歉,那么另一个学生看了之后,也必定会做出同理反应。在诚恳的言语表达中,双方互诉心扉,互担责任,事情自然会迎刃而解,矛盾自然会在心中逐渐泯灭。
潘同学回复:今天我确实有错在先,当时撞了你,没有及时跟你说对不起,当时因为是正面相撞的,所以可能让你误会我是在打你的吧!现在想想,如果当时立马道歉,那么事情就不会闹得这么僵,我们和好吧?!
胡同学回复:没关系,听你这么一说,我明白了为什么感觉你是在打我。请你也原谅我,我的文章中有很多都是偏袒自己的句子。我们和好吧!俗话说:多一个敌人不如多一个朋友。让我们共同努力,和谐相处!
多么真诚的话语,简短却充满温情,扣人心弦。对于六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已具备是非观念,冲动只是因为一时的激动和面子问题。一旦冷静下来,他们就会重新梳理自己的思路,调整自己的情感,化干戈为玉帛,重归于好,从而使自己理解和体谅对方,勇于承担责任的品质得以培养。没有经历何来体验?作为教师,当孩子出现这样的纠纷时,就意味着这是对学生进行同理心教育的契机。研究者表明:儿童时期是培养同理心的黄金时期,培养儿童同理心,能为孩子以善心践善行的一生打好基石,让学生终身受益。所以教师在学习生活中可多引导学生书写“同理心日记”,时常让他们在书写中调整自身心态,变得大度豁达,从而使自己广识友人,快乐生活。
回眸我们的教育教学生活,故事与事故无处不在,只要教师抓住时机进行教育,借用“同理心日记”进行及时沟通,便能促进学生勤动笔习惯的养成,拓宽写作思路,让文章成为传达心声的殿堂。经常书写“同理心日记”,学生就不会事事走极端,处处挑剔和埋怨他人,取而代之的就是谅解、支持、鼓励和赞赏,有效地促进师生及生生之间的沟通,和谐相处。践行“同理心日记”,学生开始懂得理解和关怀他人,不断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和美化,心智变得成熟,为做一个“善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乔拉米卡利.与对方感同身受的能力与技巧[M].海南:南方出版社,2011.
[2] 卡特.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10堂幸福教养课[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
[3] 安航涛.微沟通:细节决定沟通成效[M].浙江:杭州工业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