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设“适合生长”的教育文化

2016-05-14周有利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16年5期
关键词:研学共同体生长

周有利

何谓“适合的教育”?“适合的教育”在实践中何以可能?这是我们必须直面的问题。本文基于共同体理念,从信念、课程、教学、管理等层面全面探究“适合生长”的学校教育文化,深化对“适合的教育”的理解,丰厚学校教育文化建设,为发展适合儿童生长的教育实践提供有益思考。

一、 共同体信念:适合的教育就是适合学生生长的教育

具有共享的价值和观念以及共同的信念是共同体的核心特征,也是共同体的文化标志[1]。学校作为一个共同体,也有其共享的价值和观念以及共同的教育信念。学校要适应学生,而不是学生适应学校[2]。学校要适应学生,就是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更进一步说,就是为学生提供“适合生长”的教育,亦即尊重人的差异性,激发人的自主性,呵护人的独特性,引领人的关系性和发展可能性。

1.适合的生长源于生命生长的内源性特征

适合的生长必然是内源性的,它基于学生内在的成长机制,顺应儿童发展的内在规律,以儿童成长的自然天性为依靠,强调自然的、主动的、自由的、在生活中的成长。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本质的内涵就是促进儿童的生长,这种生长必定是儿童自己的、是个人面向自身的不断改进[3]。适合生长的学校共同体信念就是要确定这种以人自身为目的内生的成长与发展。

2.适合共同生长是适合生长的应有之义

共同成长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儿童无时无刻不处于生活之中,处于社会或类社会的情境之中,时时、处处与他人、社会产生关系(互动合作)。适合生长不只是适合个人的生长,更有儿童在社会生活中与他人的共同生长。一个儿童的生长不是学校文化使命,全体学生共同生长才是学校的文化担当。所以,“适合生长”的教育就是要强调生长的共同性与全体性。当下,我们的教育已经有意无意地把教育的主体——儿童架设在一个经验的、物化的世界当中,在整个社会文化的影响下,学生孤僻、封闭,没有合作意识,没有奉献精神,没有责任感,只见自足的本我,哪有社会关爱与家国情怀?只见“我—他”的功利关系,哪有“我—你”的审美交互,更遑论共同生长的使命与职责。这种教育文化里走出来的孩子是不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和促进社会共同进步的。

3. 适合变化情境下的生长是适合生长的时代要求

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特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我们自然不能无视它的存在,但也有时代的召唤和担当。我们一面要不断循着历史的脚步去发现学校的“文化基因”,一面要时刻把握时代的脉动,去聆听学校的“现代声音”。在传承、融合、不断变化的情境中求得生长的真谛:“适合生长”的教育不是要培养各级各类拔尖人才,而是尊重差异、尊重规律的教育;“适合生长”的教育不是人人都求“成才”,而是个个都能“成人”的教育;“适合生长”的教育不是“死学知识”、“学死知识”的教育,而是张扬个性、“无用之用”的教育。“适合生长”的教育文化就是发挥儿童的自主性、理解力和认同感,共同创造变化情境下属于儿童的“教育生活”。

二、 共同体责任:同心合力构建适合学生生长的课程

“适合生长”的课程建设应聚焦于儿童的核心素养,由注重知识核心走向素养核心,在学校的生本、班本、师本、家长课程等方面“共筑适合生长的教育生活”。

1.生本课程——内源性生长的必然要求

生本课程是学校课程的主体,也是内源性生长的最好载体,它是基于“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工具”三大主题关系,以培育学生健全的人格、审美的情趣、独到的思维等核心素养为价值目标,按照儿童成长的规律、需求“为每一个儿童设计适宜的课程”。首先,作为重中之重的国家课程校本化建设要围绕“整合与拓展”下功夫:一是学科内(学科间)的整合,二是基于学科并围绕学科间关系搭建的主题拓展。其次是学校个性化(特色化)课程,要在“兴趣和特色”上着力:有的学校也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分门别类地开设了各种个性化课程,但从参与的学生、指导的师资看,还是有选择、有重点的,并没有顾及全体学生。学校所谓的“特色课程”也只是特色项目,只是少数学生的展示。“内源性生长”的生本课程,一要用足教材、用足教材之间的联系,用足教材与人的关系(教材是工具)、与本土的关系、与时代主题的关系等,突出“整合性”、“主题化”;二要尊重学生的兴趣、尊重全体学生的兴趣、尊重不同学生兴趣之间的互动等,突出“个性化”、“实践性”。“适合生长”的生本课程既要有“本”,更要有“生”。

2.班本课程——另一种形式的“生本”课程

班级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体现,班级生活离学生最近,它不仅是教师传授学科知识的场所,更应成为学生构筑梦想的舞台。所以,要构建主题化的班本课程,让学生过一种好玩的有梦想的童年生活。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只要能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自主性、创造性的都可以作为班本课程的重要内容。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在学校文化语境中充分感受时代的主旋律,感受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感受人性的真善美等,激发爱学习、爱他人、爱祖国的真挚情感和强烈的责任感。

3.师本课程——为了更好的“生本”课程

“教师是最好的课程。”适合生长的师本课程研修,首先关注的应是教师的幸福教育、师德修养,其次才是专业模块。只有激发每一位教师的内驱力,唤醒他们的教育梦想,才能慢慢引领教师过一种有研究的专业生活,才能真正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所以,适合生长也应是适合教师的自由、快乐和幸福生长的。一旦老师自我生长的激情被点燃,定会呈现丰富多彩的个性化“师本课程”。

4.家长课程——为了差异的“生本”课程

当下家长的“共同体责任”是缺位的,教育价值目标是错位的。要转变家长行为,学校须有所作为。一是组建半日制家长学校,对家长的教育理念、教育行为等进行引领,切实转变他们的教育诉求。这里强调的是解决问题,加强互动。二是建立学校开放日。开放日不是展示学校的办学成果,或是家长通过听课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而是整合家长中的不同职业、身份、成就等资源优势,为孩子提供一个复合型教育场,引导孩子倾听、互动、感受,形成一种社会化教育与角色认同。三是建立家规校规通联制。一个孩子在家要懂得家规,在校要遵守校规,但作为家长只强调家规、作为老师只强调校规,两个“规矩”之间没有互动。所以,做家长的还要知道校规,做老师的还要知道家规。只有彼此监督、相互影响,孩子走上社会才能做一个自律的合格的好公民。

三、 共同体在场:相互合作开展适合学生生长的教学

基于自主、合作与互动的“适合生长”的课堂文化建设是内化“适合生长”教育理念、落实适合生长体系化课程的重要平台,也是评价“适合生长”的教育文化之最终成效的重要依据。

1.激发学生自主性的教学

“适合生长”的教育表现在课堂上首先是自主性教学,这也是学生内源性生长最真切的表达形式。应凸显自主研学和合作互学两个环节。自主研学体现从预学到研学(以自学为主)。预学走向研学更具有明确的目标(学什么),更注重方法的渗透(怎么学),还有学科思维的引领(为什么这样学)。“自主研学”包括三个层面:一是课前的预学性研学,整体感知、质疑问难等;二是课中互学性研学,教师提炼整合核心问题,在教师点拨下进一步自主研学;三是课后的拓展性研学,让学习向问题、主题、生活打开。合作互学主要体现从独学到群学(以互学为主)。教师依据研学识判学情,及时把握学习差异、理解关键点和价值生长点,找到未知学习的“慧根”(已知与未知的连接点),生发独学的冲动,在“愤悱”状态下进入群学。这里也应关注三个层面:一是自主研学后的初始交流,二是教师进一步引导后的再度合作,三是课后的主题性的、综合性的线下互学。这里关注客观的“学科素养”的同时更注重主观的“学习素养”(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学习品质、学习关系)的全面提升。当然教师的点拨、启发无处不在,应适时在“关键处”、“矛盾处”、“核心处”引领深度学习,甚至跨学科研究,真正提升自主性课堂学习的品质。

2.呵护学生独特性的教学

每个学生的生长都是独特的,“适合生长”的教学也必定是独特性教学。为此,课堂教学的整体安排与具体活动设计都应充分照顾到学生的个性与独特性,开展“三个具体”的教学。即以每一个具体的学生为主体,以每一门具体学科的学习为本位,以每个学生的具体学习素养和学科素养为核心,追求适合生长的学习氛围,打造适合生长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机制。同时,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针对每门学科的特点,设计出课堂上的“个性模式”、“个性环节”、“个性过程”、“个性方法”、“个性空间”等,丰富学生的个性想象力、独特的创造力、完善的个性人格,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地为学生提倡个性化学习的机会与平台。利用不同时空,线上线下相统一,构建“线上交互”、“线下关系”的学习生态。独特性的生长性课堂聚焦的是每个学生“学力发展”,关注的是“学科素养”和“学习素养”提升,通过教学上的独立、独有、独创之“独”来实现特色、特性、特效之“特”的效果,最终实现每个学生独特性的适合性生长。

3.尊重学生差异性的教学

全体学生的共同性生长并不排斥每个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差异性,差异本就是人的社会性常态。故学校教育不能一味求“同”,更要求“异”,根据学生的真实情况,着眼于学生的真正成长,通过关照不同学生的不同目标,实现不同的教学效果。差异性教学既考虑“差”,结合学生个体学习情况针对性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经历“真学会”,还考虑“异”,让更多的学生实现“在学习”,在“不同的学习”。差异性教学既考虑“分”,实行“分层教学”,照顾到课堂中的每个不同的群体,更注重“合”,通过“合作”达到普遍提升与全体生长的效果,从而让所有的学生体味到差异的幸福与快乐,不因差异而受到歧视,达到乐群、乐学、合学的成效。

4.引领学生发展可能性的教学

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人的诸多心理特征早在儿童时期就已基本形成,而这些心理特征对于儿童以后的发展具有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适合生长的课堂教学立足于儿童的心理年龄特点,以未来的成长为目标,通过设计教学内容、环节、程序、方法、评价等,处处体现对学生未来发展的考量,为学生未来发展与成长负责。教师的教学设计、学生的自主学习都要基于挖掘隐藏于学生身上的无限潜力,发现与创造更多的“最近发展区”,由近及远,逐一实现,促进每一个学生都获得长足发展。

四、 共同体道德:民主协商确立适合学生生长的规范

学校共同体的精、气、神源于学校的文化引领,而这种引领一是依靠学校文化本身的力量,二是依靠学校文化集体认同的组织力量。要想将生长教育的理念落到实处,要想有效地进行“适合生长”教育的各种课程的开发与建设,要想高质量地实现生长教育的课堂效果,必须要有科学、民主、规范的学校管理作为保障。

1.规范学校管理流程

科学、规范、标准、精致的管理流程是实施“适合生长”教育的保障。共同体理念召唤下的组织建设一定是一个合作的团队,一个积极奉献、彼此欣赏的团队。针对每个部门的性质与职责,制定“适合学生(教师)生长”的管理流程与制度规约,充分考虑学校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基于共同体信念处理好层级关系,形成全面为“适合生长”的教育理念服务的管理哲学。

2.促进师生自主管理

促进师生自主管理是适合成长的教育实施有效与否的前提。在学校管理中,会有不同形式的“共同体组织”,因此,学校要明确权力(责任)共同体、项目共同体及利益共同体等的职、责、权及彼此的“欣赏与探究”,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与创造性,建立一个既能自主管理又密切合作、既能自行规划又共同发展的组织团队。

3.倡导多元的管理评价

适合生长的教育要求学校评价制度的制订要突出学生生长(综合素养)这一核心。就评价管理的形式来说,有学校统一组织的,也有教师与学生自发组织的。就评价主体来说,不只是学校行政,学生、家长都可以参与。就评价内容来说,必须科学严格地制定学生素质提升或学生生长的具体指标,按一级、二级、三级指标要求制定,严格按指标体系进行考评。就评价方法而言,有过程性评价,也有结果性评价,有定量评价,也有定性评价,还有团队合作精神评价等。

4.强化学校道德领导

美国教育管理学家萨乔万尼认为,只有实行道德领导才能抵及学校改善的核心,领导者要用领导之脑与领导之手来表达领导之心[4] 。“适合生长”的教育需要学校领导者实施道德领导,做一个德性的校长,用自己的美德武装自己的领导行为,构建“适合生长”的管理机制,科学、民主、平等、协商,激发广大师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仅仅正确地做事,还要做正确的事,从制度管理走向文化引领、从教育管理走向道德领导,实现合而共兴、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 赵健.学习共同体的建构[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2] 成尚荣. 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J]. 人民教育,2010(20).

[3]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 萨乔万尼.道德领导:抵及学校改善的核心[M].冯大鸣,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白文军】

猜你喜欢

研学共同体生长
爱的共同体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快乐研学之旅
抗疫中彰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
美是不断生长的
快速生长剂
基于研学旅行的地理综合思维培养例析
紧绕目标定位 开发研学课程
中部非洲共同体内部贸易占比下降至2%
《生长在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