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评价应解决的五个问题
2016-05-14官正华董晓群
官正华 董晓群
小学语文阅读课流派众多,王崧舟的煽情、窦桂梅的洒脱、薛法根的朴实,各具特点,正所谓“乱花渐欲迷人眼”,如果没有一个评价标准,教师很快就会在各种形式的阅读教学中邯郸学步,迷失自己。评价一堂阅读课是不是好,标准很多,看课的角度不同,就会有不同的解读。笔者用五个问题,试图对阅读课堂教学进行更简单明了的评价。
一、 是不是本课程的
一堂好课必须指向语文课程本体性的核心内容,教学的内核必须是借“教材”这个例子,去实现语文课程目标,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培养必要的语文素养。
一位青年教师在执教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鸟的天堂》一文时,提出问题:假如你是一只远方飞来的鸟儿,会选择在这儿安家吗?教师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小组汇报:有的学生说这里山清水秀,空气清新,我会选择这里安家的,有的说这里有很多伙伴,有八哥、画眉……教师进一步问学生:你们会选择谁做邻居呢?学生在小组学习后交流:我会选择八哥做邻居的,帮他拖地板、洗衣服、煮饭……课堂上,学生学习热情很高,讨论激烈,发言也很精彩。但是学生没有走进文本、触摸文本,没有与文本的直接对话、与作者的心灵碰撞,他们会有什么想法呢?即使有,也只是脱离语文课程的、天马行空的胡思乱想。
上述课例,在课堂教学中并不少见:在执教《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时观看四分钟的环保视频;在学习《学会看病》时欣赏超过五分钟的歌曲MV《懂你》;在教学《顶碗少年》时还要看一段杂技表演……我们常常打着提升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的旗子,把语文阅读课上成“万花筒”,这些偏离语文课程的学习活动,其实根本是在浪费学习时间、模糊文本焦点,这样的课能是好课吗?
二、 是不是本学段的
课程标准对每个学段的目标都做了简单的规定,教师应该认真阅读、解读课程标准,把学段目标读透,根据学段目标进行教学设计,这样才能符合学生的语文学习规律。以第一学段要求为例,笔者进行了“识字写字”和“阅读”目标的梳理:
如果我们用学段目标解读的方式去思考一堂课的核心教学内容、教学设计要点、学习方式,很快就能确认这堂课是不是符合学段目标。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酸的和甜的》是一则童话故事,很多教师将此文的教学目标定位在让学生明白:“凡事都需要经过自己的实践,光听别人说是错误的”,狐狸的酸葡萄理论——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的自欺欺人心理”。课堂教学的展开紧紧围绕这个中心目标,在挖深、讲透上进行,似乎不读出点中心思想、体会不出作者的内心情味、不梳理出人物的情感就显示不出课堂的深度,就没有完成教学任务。这种做法很大程度上偏离了第一学段主要培养阅读兴趣、朗读语感的要求,这样的课上起来也很难童趣盎然,自然也很难成为一堂好课。
三、 是不是本文体的
入选小学教材的课文,文体类型很丰富,有记叙文、小说、散文、诗歌、童话、剧本等,不同的文体,承载着不同的学习要求,我们要防止每一种文体都设计同样的听说读写实践活动,因为每一种文体各自承载了不同的课程目标。我们不能用诗歌的教学方法来学习小说,也不能用童话的学习方法来理解散文。一堂好课,应该根据不同文体的特点,设计不同的学习活动,才能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基本写法,也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同类文章的能力。
一位教师在执教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时,教师出示根据课文第一个事例改写成的记叙文:
洗澡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美国麻绳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的谢皮罗教授发现放掉洗澡水时,水总是打起了美丽的漩涡,而且这个漩涡总是逆时针旋转。多么神奇的漩涡啊!多么神秘的现象啊!谢皮罗教授抓住这个问号不放,一次次地实验,一次次地失败,可是他总是想:我不能气馁,不能放弃,一定要攻克这个难关。白天他在实验室研究,夜里躺在床上还在思索这个问题。经过无数个日夜的不断追寻,1962年他发表了论文,认为这个现象与地球自转有关,北半球洗澡水逆时针旋转,南半球顺时针旋转,赤道则不会形成漩涡。各国科学家纷纷在各地进行实验,结果证明谢皮罗教授的结论完全正确。
教学过程中请学生对比阅读课文原文与改写后的段落,思考:记叙文写法和议论文写法的不同之处。在对比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发现:首先,记叙文中用了很多的修饰词、感叹句和心理描写,而这些主观描写通常不会出现在议论文中;其次,议论文把反复实验的过程写得很简单,重在阐述作者的观点,记叙文则反之。议论文语言客观、冷静、简洁、严密的特点在对比阅读中比较容易让学生发现、总结,降低了学习难度。
四、 是不是本文的
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特点,阅读教学应该尊重每篇文章独有的特点,组织学生进行言语实践,不能用一套固定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如果仅仅是把语言文字运用当做一种技能、技巧训练的话,语文的灵动文字和丰富语感则会在枯燥单一的训练中消耗殆尽。因此,我们判断一堂课是否是好课,就应看看这堂课的教学侧重点是不是本文特有的。
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白鹅》是丰子恺先生描写动物的一篇佳作,通常我们会让学生围绕“你从哪儿读到这只白鹅的高傲”这一问题展开教学。这样的阅读话题没有文本个性,我们可以把这个问题改头换面用于很多课文,如“你从哪儿看出嘎梭的英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最后一头战象》)、“你从哪儿读出玻璃的新奇”(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新型玻璃》)……如果学生用这种思维进行阅读理解,很难想象他们会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也很难达到阅读的广度和深度。所以教师在备课之初,应该认真解读文本,看看哪些内容属于这篇文本独有的语言形式、写作特色。丰子恺的《白鹅》语言幽默有趣,善于采用对比来表现鹅的高傲,善于采用明贬实褒的手法表达对白鹅的喜爱之情。本文的语用点很多,逐个教学费时又低效,难以找到一个最集中的语用点整合这些语用学习。因此,我们可以把本课的语用学习化为四个学习活动:
活动一:认识一个人。
出示两幅漫画,初步感受丰之恺幽默的老顽童形象。
活动二:设计一张名片。
1.检查预习,出示本课的四字成语,解决难点,然后为白鹅设计名片。
叫声、步态、吃相后填写四字词语。
2.结合名片选一个方面,学习课文,批注后交流,并选择句子当场背诵。
活动三:建构一个导图。
作者是如何把白鹅的“高傲”淋漓尽致地写出来的,小组合作选择一个方面来解读丰子恺的写作密码,完成导图。
活动四:思辨一个词语。
聚焦“不胜其烦”,在文中找依据,讨论作者是不是真的对白鹅很厌烦,在辨析中形成自己的解释,领悟明贬实褒的独特写法。
这一设计用思维导图解构作者的写作密码,再结合词语“不胜其烦”思辨明贬实褒的表达特点,这些都是《白鹅》独有的特色。这样学习,才是“千文千面”的阅读教学,才算是好课。
五、 是不是最综合的
好课首先要整合三维目标和听说读写等各项语文实践活动,能较大程度地把课文的核心知识学习转换为一个学习活动。为了活动而活动,为了语用而语用,只会让课堂变得臃肿,最后该实践的没来得及实践,或者还得再加课时实践,那就得不偿失,本末倒置了。
其次要体现单元的综合。精读课文要为本单元后面几篇文章的学习提供可行的路径和支架,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真正达到了精读是准备、略读是运用。
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说明文《飞船上的特殊乘客》的教学,我们通常会用这种方式教学:找找课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体会表达的妙处。从学习方式看,只是“读——画——交流”,比较单一。为了真正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我们可以设计以下两个语用学习活动:
活动一:为太空蔬菜写自荐书。
以温州开办农博会为契机,请学生为太空蔬菜写自荐书,取得参展资格。
阅读思考自荐理由,搜集关键信息来写自荐书。在交流、修改中领悟说明方法和语言特色。
活动二:写答谢词。
太空蔬菜自荐成功,撰写答谢词,运用课文语言。
上述课例化机械的语用训练为有趣的“写自荐书”“写答谢词”两个学习活动,综合了读、思、写、听、说五种能力的训练,灵活高效。语文课变得简约而丰富,改变了一成不变的语文课堂模式。既领悟了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又内化积累语言,还进行了语言的重组表达,语文能力得到了综合提高。
如果我们从课程、学段、文体、文本、综合几个角度去衡量一堂课,能符合一或几个标准,这堂课就离我们心目中的好课近了几分,如果我们从这几个角度去要求我们自己的阅读课,兴许我们也能上出一堂好的阅读课。
【责任编辑:陈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