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文明语境下的城市文化传播与形象建构

2016-05-14黄丽娜

新闻界 2016年6期
关键词:城市文化生态城市语料库

黄丽娜

摘要 反思工业文明对城市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已成为人类的共同选择,因而从生态文明角度思考城市文化传播和城市文化形象建构的问题是一种必然。作为国内第一个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贵阳,虽然文化呈现多元化特征,但社会公众对它的认知并不具备典型性的样本意义。本文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从报道数量、报道议题两个类目,以及语料库分析中主题词、搭配词、目标词汇等角度对媒体报道展开分析,旨在考察大众媒介建构了一个怎么样的贵阳城市文化形象。

关键词 城市文化;媒体传播;媒体建构;语料库;生态城市

中图分类号G209 文献标识码B

一、问题的缘起与文献回顾

面对自然环境和人类发展之间如何寻求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深刻反思工业文明对城市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及生态文明意识的觉醒已经成为人类共同的选择。作为一种新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理念、发展方向与发展模式的巨大进步。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国家战略,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被放在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同等重要的地位。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人类的共识与国家对生态发展的战略规划实际上很大程度上源于我们对城市化过程中显现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的深刻反思。在这样的背景下,从生态文明的角度思考城市文化传播和城市文化形象建构的问题是一种必然。城市文化深受人类文明发展的影响,不同的文明形态产生了特有的城市文化,在生态文明的影响下,改造市民的生活方式、道德观念,创造符合生态发展的城市环境,调和经济发展程度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等等方面都影响着新的城市文化的产生。反之,城市文化的形成、传播与发展也将影响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导向。

(一)城市文化的内涵

20世纪初传播学者罗伯特·帕克在与伯吉斯、麦肯齐和沃斯合著的《城市》一书中指出,城市不仅仅是简单的建筑集群,“它是一种心理状态,是各种礼俗和传统构成的整体,……城市已同其居民们的各种重要活动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它是自然的产物,而尤其是人类属性的产物”。关于城市文化的内涵,我们还可以借助“文化”的含义来理解。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对文化的定义目前被广泛引用,他认为“文化是一个复合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具有的一切其他规范和习惯。城市文化是城市生活中的个体在长期生活过程中共同创造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总和。是具有城市特征的文化模式,是城市环境,如生态环境、政治环境、法治水平、经济发展程度等等,以及生活方式,风俗习惯、道德观念等概念的总和。

城市文化的形成,受众对城市文化的认知和理解离不开媒体传播活动。其中,媒体对特定城市的报道更是对城市文化形象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大众传播媒体是文化的载体,媒体报道能够反映特定的时代、地域和社会文化。在城市文化的传播过程中,媒体报道与城市形象广告作为一种宣传手段,都有助于城市文化形象的塑造和影响力的提升,并影响着受众对城市文化形象的感知与认可。不同的是,城市形象广告的传播主观性决定了其摆脱不了强迫说服的影子,而媒体报道对城市文化形象的呈现与塑造作用却是潜移默化的。传播学涵化理论研究的正是大众传播媒体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和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著名政论家李普曼在《公众舆论》中论及拟态环境问题时持有的观点并无二致。社会公众由于自身经验范围的有限,对外部世界的了解和认知源于媒体对外部世界的再现。即使这种再现并非对客观现实镜子式的呈现,但已然成为影响公众对外部世界认识并形成“主观现实”的基础。社会公众无法通过亲身体验和经历来获取对所有城市的认知,绝大多数情况下只能依赖于媒体对城市的新闻报道、形象宣传、公开讨论等信息传播活动。陈映在《城市形象的媒体建构一概念分析与理论框架》一文中曾这样表述:“随着城市变得越来越大、越来越复杂,人们即使生活在城市之中,也无法全部经历和体验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人际间经验的交流也往往受到限定:另一方面。大众传播媒体一直以来被认为具有塑造受众脑中认知图像的作用。”随着时间的推进,媒体关于城市的报道不断加强会推进城市内部和外部公众对城市文化印象的形成。媒体对特定城市每个方面的报道都在不同程度上成为城市文化形象形成的因子,影响着社会公众对城市形象的总体认知和城市文化形象这一复合体。

贵阳市是贵州省省会,是中国获批建设的第一个生态文明示范城市。作为生态文明建设样本城市,贵阳在本文所研究的问题中具有一定代表性意义。同时,贵阳的城市文化本身具备多样化的特征,包含民族的、历史的、现代的、生态的等多个方面。例如多民族聚居而形成的民俗文化;领悟孔孟之道,省度程朱理学,推崇“知行合一”的阳明文化;凭借孔学堂打造中华文化智库的国学园地;“爽爽贵阳”的生态文明形象等等。但是,社会公众关于贵阳城市文化的认知并不具备典型性特征,贵阳城市文化形象模糊,公众对贵阳的了解和认知程度尚且不足。使得生态样本形象的样板意义十分有限。

(二)具体的研究问题

本文旨在研究如下问题:在有关贵阳的报道中,大众媒介描绘了一个怎么样的城市文化形象?不同类型媒体的相关报道是否存在差异?贵阳生态城市形象传播的效果如何?

(三)研究设计

1.研究方法。本研究首先运用传播学中的内容分析法搜集研究样本,并构建报道数量、报道年度、议题类型三个分析类目,通过量化的方法分析媒体对贵阳的报道趋势及议题类型。其次。主要借助以语料库方法来分析媒体报道语料中的贵阳城市文化形象,并反思生态文明语境下媒体在城市文化建构中的作用与不足之处。第一位倡导运用语料库技术来进行批判话语分析的学者Hardt-Mautner认为语料库索引功能有效打破了定量与定性研究的界限。语料库技术提供的量化分析基础为话语分析提供了新的实用途径。近几年,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将语料库技术与话语分析相结合,这些研究主要通过对词频的考察,主题词索引、搭配、词丛、语法结构和型式的观察来识别话语的内在意义。词频、主题词、搭配次、索引分析是语料库技术的几个主要方面,并且构成了本研究的主要分析框架。

2。研究时间与语料库构建。本研究时间界定为十年以来,以2005年1月1日——2014年12月31日作为本研究样本采集的时限。选择十年作为研究时限,主要是因为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在这十年的时间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城市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强化自身的文化构建和形象建设逐步成为各城市的共识。基于平衡不同类型、属性和地区媒体舆论场的语料的前提,本研究选择《人民日报》《经济日报》《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新华每日电讯》五家中央级主流媒体,以及《北京青年报》《南方都市报》《羊城晚报》《华西都市报》《北京晨报》等13家最具影响力都市类报纸。上述五家中央级主流媒体是中央级报纸,具有很强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同时辐射全国,覆盖面广,受众层次高。此外,五家报纸个性突出,可使研究获得更具代表性的样本。都市报除了本身是市场化媒体的典型和成熟代表外,它本身的城市化特色更使其成为研究城市文化传播不能绕开的媒体类型。鉴于新闻报道的一般规律,标题中包含“贵阳”的新闻基本上属于针对“贵阳”的主题报道。因此,本研究以慧科新闻为数据来源,以“贵阳”作为检索词进行标题搜索,研究者以“贵阳”为主题词进行标题检索。在搜索结果中排除无效数据、重复数据,最终全部语料接近56万字并由此构成一个小型自建语料数据库“媒体贵阳报道语料库”,其中五家主流媒体的报道样本数量为812篇,13家都市报样本数量为425篇。本文在分词基础上,采用日本早稻田大学开发的语料库软件AntConc3.4.4对该语料库进行检索和分析。

三、分析结果与探讨

(一)报道趋势及议题类型

自2005年以来,媒体对贵阳报道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图1中两条曲线分别呈现出主流媒体与都市报中贵阳报道年度均值的变化趋势。

1.主流媒体对贵阳报道的变化趋势较为明显,这与贵阳不断加强城市文化建设与提高传播力度相关。两次高峰段分别出现在2010年,以及2014年两个时间段。2010年,全国第九次少数民族运动会在贵阳召开,大量与此次体育盛会相关的报道见诸报端,作为一次媒介事件,民与会成为主流媒体关注贵阳的焦点,因而在这一年相关报道达到十年来中的峰值。2014年,随着贵州省加快大数据产业发展的战略性决策出台,贵阳构建中国“数谷”的战略思维不断付诸实践,媒体对贵阳的关注也有了适当的提升。在这一年,主流媒体关于贵阳的报道明显上升,主要集中在贵阳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暨全球大数据时代贵阳峰会、生态文明会议等重大会议议题上。

2.反观都市报对贵阳报道,其年度均值变化趋势并不明显。十年间,每家都市报每年的对贵阳报道数量徘徊于1到5篇之间,上述在国内外较有影响力的媒介事件并没有对该数据产生较大影响。近年来,虽然贵阳不断加大对外传播力度,在城市文化和城市形象宣传上作出了大量努力,但是在国内都市报对贵阳报道上体现得并不明显。

3.主流媒体对贵阳报道议程与都市报议程相关性弱。为了进一步检验就“贵阳”这一报道议程而言,中央级主流媒体各年度报道数量与市场化的都市报各年度报道数量之间是否存在线性相关性。借此衡量城市文化传播中媒体议程设置的效果,本研究运用SPSS软件对两个变量进行相关分析。指定显著性水平为0.5,并计算其相关系数及显着性水平。

首先假设主流媒体报道数量与地方都市报报道数量之间的相关性为0,即:H0=两总体无显著性的线性相关关系。结果显示,其相关系数为0.322,显着性水平为0.364。可见其相关关系非常弱,且两样本来自的总体之间也不存在显性相关性。这就说明在贵阳城市文化传播的议题上,中央级主流媒体议程与地方都市报议程之间并不存在相关性。

纵观近十年以来媒体对贵阳报道的议题类型(图2、图3),主流媒体对贵阳的报道所涉及的议题较广。其中政治、经济、社会、环境是涉及数量较多的议题类型。在本研究搜集到的样本中,政治议题244篇,占报道总数的30%;社会事件相关议题占215篇,26.5%;经济议题占127篇,15.6%;环境议题89篇,占11%。此外,在文化、体育、旅游、教育与科技方面的议题上有较少报道,突发事件和社会典型人物议题则更少涉及。统计数据显示,都市报对贵阳的报道所涉及的议题主要分布在城市政治政策、经济、交通、生态环境、社会民生、体育、文化等领域。除此以外,还涉及反腐、灾难事故、违法犯罪都敏感议题。首先。涉及最多的是社会安全议题,共有报道143篇,占样本总量的30.9%,包括路桥倒塌、森林火灾、食品安全问题。其次是社会民生议题,共有报道74篇,占样本总量的16%,包含水价上涨、医疗改革、教育改革等常见的民生问题。再次是违法犯罪议题,报道数量为44篇,占样本总量的9.5%。经济议题紧随其后,共有43篇,占样本总量的9.3%。总体而言,主流报纸对贵阳的报道偏重于政治、经济议题,文化、环境议题有所涉及,旅游、教育与科技、社会典型人物的报道极少。因而在此基础上建构的贵阳城市文化形象不够全面,而普通公众对城市形象的形成很大程度上依赖媒体对该城市的全方位报道。都市报对贵阳报道五家主流报纸对贵阳的报道偏重于社会安全、社会民生、违法犯罪议题,政治政策、经济议题、生态环境有所涉及,典型人物、文化议题的报道则相对很少。贵阳文化形象是一个复合体,应是对城市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的综合展示,但是在都市报对贵阳的报道中并未得到良好的传播和展示。

(二)贵阳城市文化传播关键主题词分析

为了更好地了解媒体对贵阳报道的主题。研究者利用语料库软件对“贵阳城市文化传播语料库”进行语料库检索和主题词抽取。按主题性(keyness)高低排列,主题性越高就意味着该词汇在文本中复现的频率越高。研究结果显示,该语料库中词频为10及以上的主题词共计9502个。在此基础上生成贵阳城市文化传播的主题词词频表。本研究认为词频应满足平均每个词汇在每家报纸中出现12次。即词频大于等于200的才能算作主题词中的核心词汇,并将其入选贵阳城市文化传播核心主题词数据库,该数据库含有核心主题词共计756个。包括名词、形容词、动词、介词等多种词性。然后,在这756个核心主题词中,文章选择其中的70个受到媒体高度关注的热词作为关键词,同时根据词汇属性进行聚类,抽取其中的名词关键词共计64个,构建贵阳城市文化传播关键词表。(表1)

德国学者特雷尔在语言学家索绪尔认为词义的研究应透过共时(synchronic)比较,通过实质内容,认识其抽象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语义场(Semantic fields)的概念。语义场是一个语义系统,相互关联的词汇组织在一起显示期间的相互关系和意义。在“贵阳城市文化传播语料库”中,正是上述关键词和其它一系列的词汇即短语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媒体对贵阳报道的语义场。在这个语义场中,主题词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共同形成关于贵阳城市文化的媒体舆论,进一步影响公众对贵阳城市文化形象的认知和理解。

通过对语料库中词频较高的名词关键词的抽取,可以看出在媒体对贵阳的报道中,出现频次居前三位的分别是“贵阳”“贵州”和“文化”。频次为13721、6471、5378。“贵阳”作为报道对象本身频次最高,作为省会城市,媒体在报道贵阳市更多地与“贵州”联系在一起。文化的词频紧随其后,说明媒体在对贵阳进行报道时,“文化”在新闻中出现的频次是非常高的。此外,“生态”的词频为3191,这也是一个相对较高的频次。如果按照“贵阳”在语料库中出现的频次来进行均值计算,“贵阳”每出现2.55次,“文化”一词就会出现1次;“贵阳”每出现4.3次,“生态”一词就会出现1次。“发展”“中国”“文明”“艺术”“服务”“产业”“经济”“民族”“企业”“社会”“生活”“传统”“旅游”等词频均在1000次以上,相对较高。“政府”“环境”“绿色”“市民”“孔学堂”“创作”“教育”“铁路”等关键词词频在500次以上。此外“交通”“文艺”“环保”“公园”“森林”“苗族”“王阳明”“贵安新区”“文化遗产”“少数民族”等关键词的词频也在200次以上。在贵阳城市文化形象传播过程中,媒体传播正是在以上关键词以及其他关联词相互作用下共同产生的传播意义。

(三)贵阳城市文化传播搭配词分析

搭配词能够帮助我们了解更为复杂层面的语篇衔接层面,其目的是通过对语篇、修辞等话语特征的分析来研究贵阳城市文化传播中的语言规律。通过分析语料库中“贵阳”的前后搭配词,可以了解当媒体言及贵阳时,总是和哪些词汇相提并论,以及这些词汇又与另外那些词汇联系在一起。本研究在搭配词cllocates分析时,主要以“贵阳”作为检索词,考察其前后5个词汇,共计是10个词汇内的搭配情况,在生成的搭配词表中,按研究需要选择其中有参考意义的部分建立搭配词表。

由于篇幅限制,本研究节选了搭配词表中词频在50以上的部分搭配词(表2)。媒体在对贵阳进行报道时,总是将“贵阳”与这些搭配词相提并论,其中“生态”“文明”“爽”“经济”“学堂”“文化”“旅游”“避暑”“产业”“铁路”“楼市”“环境”“森林”“绿色”“避暑”“花溪”“国学”“北站”都是常见的频次较高的搭配词,媒体在报道贵阳市总是将这些词汇联系在一起,共同作用产生语义。这些搭配词在贵阳城市文化传播语料中与“贵阳”这一关键词在位置上均在前后五个词汇以内,从语料分析角度来说,它们是“贵阳”的固定搭配词,二者之间的关系比其它词汇更加接近,同时当公众与媒体报道中与贵阳相关的信息接触时,这些词汇能够在公众心中产生与贵阳更为接近的印象。因为当他们看到“贵阳”时,最先看到的便是这些在文中位置最近的搭配词。

(四)目标文化词汇分析

目标词汇的选择主要考虑贵阳城市文化本身所涵盖的内容,及目标文化词汇在贵阳城市文化中的代表性和影响力,同时也参考贵阳近年来在对外宣传中重点打造的几张名片,例如生态城市、大数据产业、高铁经济圈(旅游)等。经过筛选,本研究选取一些类文化词汇,分别涉及地域、景点、自然,饮食,民族民俗,城市建筑,传统文化,区域产业与城市化。歌舞艺术以及宣传性词汇等。(表3)

这些词汇基本可以代表贵阳城市文化图景。通过在贵阳城市文化传播语料库中对以上贵阳城市文化词汇进行逐一检索,统计各文化词汇在该语料库中出现的频数,同时分析其搭配词,参考原文语境分析其在媒体报道中出现的具体情况。

在本研究筛选的29个不同类别的文化词汇中,除“创客”一词外,其余28个与贵阳城市文化相关的词汇均有检索结果。其中,总传播频次最高的是“花溪”,频次为446;其次是“森林”,频次为372;再次是“爽爽的贵阳”。频次为326。可见。贵阳城市文化传播频次相对较高的是旅游类和山水自然类词汇。山水自然类别中,除“森林”外,“南明河”的频次为168、“黔灵山”的频次为46;旅游类别中,除“花溪”外,“湿地公园”“青岩古镇”分别为175、75;民族类中传播频次较高的“苗族”“少数民族”“布依族”分别为282、209、251,而“四月八”等民俗节日活动的传播频次极低;城市建筑类别中,“筑城广场”“甲秀楼”频次分别为92、29;传统文化中与阳明文化相关的3个词汇词频总数524,这是一个相对较高的频次;本文筛选的区域产业与现代化类别中词频最高的是“高铁”,频次为162,其次是“大数据”,频次为141;贵阳城市宣传常用词汇除“爽爽的贵阳”外,“绿丝带”“林城”频次分别为67、43;“黔剧”的传播频次为14。可以说,贵阳城市文化的媒体传播极为有限。本研究筛选出的文化词汇的传播频次没有特别高出平均水平的。可见贵阳城市文化传播中没有塑造个别极具代表性的标识性文化符号。

四、研究结论与讨论

(一)针对构建生态文明样本城市而言,媒体呈现的贵阳城市文化形象不够全面立体,样本城市形象尚未形成

在中央级主流媒体中,五家主流媒体对贵阳的报道所涉及的议题较广。各家报纸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环境、体育、旅游、教育与科技、突发事件、社会典型人物等方面均有涉及。十三家都市报对贵阳的报道所涉及的议题分布在城市政治政策、经济、交通、生态环境、社会民生、体育、文化等领域,还涉及反腐、灾难事故、违法犯罪都敏感议题。可见无论是主流媒体还是市场化媒体对贵阳报道涉及的议题分布都较广泛,但是这其中值得重视的是主流报纸对贵阳的报道偏重于政治、经济议题。文化、环境议题有所涉及,旅游、教育与科技、社会典型人物的报道极少。因而在此基础上建构的贵阳城市文化形象不够全面,而普通公众对城市形象的形成很大程度上依赖媒体对该城市的全方位报道。都市报这类市场化媒体对贵阳的报道则偏重于社会安全、社会民生、违法犯罪议题,政治政策、经济议题、生态环境有所涉及,典型人物、文化议题的报道则相对很少。贵阳文化形象是一个复合体,应是对城市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的综合展示。媒体在对贵阳城市文化的综合呈现上并不全面,进而所塑造的贵阳城市形象也不够立体。

(二)主流媒体与市场化媒体关于贵阳城市文化的报道议程存在较大差异

这种差异首先表现为两类媒体在过去十年期间的报道数量上,其次表现在报道议题类型上。媒体对某一特定形象构建过程通常还通过议题设置来实现,大众媒体通过选择、加工、传播特定的议题以达到勾画其身份、描绘其形象的目的。城市文化的传播和城市文化形象的构建也不例外。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类型、不同属性的媒体由于自身的传播特点不同,它们在对同一对象的报道议题类型上也会存在差异。主流媒体对贵阳报道的变化趋势显示出政府议程对主流媒体报道议程的较大影响,如民运会、大数据产业博览会、生态文明会议等政府议程会成为主流媒体关注的焦点,对媒介议程产生效果,这种效果在主流媒体相关报道数量上得以体现。但是,这种议程设置影响对市场化的都市报作用并不明显,或者说都市报中相关报道数量的变化未能体现出这一效果。近年来,虽然贵阳不断加大对外传播力度,在城市文化和城市形象宣传上作出了大量努力,但是在国内都市报对贵阳报道上体现得并不明显。

(三)贵阳整体城市文化形象的媒体建构存在碎片化、片面化的特点

媒体呈现的贵阳生态城市形象突出且宏观。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拟态环境成为公众认知贵阳城市文化的参照,但整体城市文化形象的媒体建构存在碎片化、片面化的特点。

首先,受众关于贵阳城市文化形象的认知和印象。正是基于语料分析中的关键词而形成的。这些关键词组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一幅幅贵阳城市文化图景。在本研究所建构的接近56万字的“贵阳城市文化传播语料库”中,“生态”是出现频次最高的主题词和与搭配词。这就意味着,在贵阳城市文化形象传播过程中,媒体常常将“贵阳”与“生态”联系在一起,“生态”成为贵阳在媒体报道中呈现出的最常见的形象。媒体传播中大量将贵阳与生态相联系的报道有助于在公众心目中形成生态城市的印象。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媒体报道中,将贵阳与生态一词相联系时,主要以报道宏观政策、生态发展导向、生态文明会议为主,很少从微观角度对贵阳的生态环境和具体环保举措进行报道。

媒体报道对城市文化形象的构建由于城市文化的宏观性、复合性、多元性而包容甚广。城市文化虽然具有历史性的特征,但在人类生态文明发展的导向下,城市文化也正在融入新的元素,例如市民的低碳生活习惯、城市的标志性环保建筑、绿色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等等。媒体对特定城市每个方面的报道都在不同程度上成为城市文化形象形成的因子,如媒体对城市历史文化、市民生活、交通问题的报道,当然也包含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报道,如此都影响着社会公众对城市形象的总体认知,并成为媒体建构城市文化形象的一砖一瓦,进而影响着城市文化形象这一复合体。无论是主流媒体还是市场化媒体,针对贵阳的报道均以消息为主,且500字以内的小篇幅占绝大多数比例。小篇幅的报道集中于对贵阳城市文化的简单描述,缺乏对城市文化所蕴含的物质、精神等多种特征的深度挖掘,使得报道中的贵阳形象呈现出碎片化的特征。从城市形象传播角度出发,小篇幅报道显然是不利于城市形象建构与传播的,一方面,对于社会安全。违法犯罪、突发事故等议题,小篇幅报道只能陈述事件的发生,不能从多角度对事件进行深度解释,不利于受众认真整个事实真相,反而容易留下许多猜想,这对受众关于城市形象的认知是不利的。其次,涉及生态环境、文化等议题正面形象的小篇幅报道影响力较低,也不能使受众对其中建构的城市正面形象留下印象。

(四)媒体传播中的贵阳缺乏标识性文化符号

城市在其发展历程中,都会形成一些属于城市自身的鲜明个性特征与文化内涵,而这些个性特征与文化内涵最终在大众传播中被表达出来并对受众产生影响的,便是一系列文化符号,媒体报道中的视觉、听觉、文字等符号类型。都是城市文化形象的符号化呈现,而那些能够表现城市内涵的事物。就成为了城市的标识性文化符号。这种文化符号之于城市而言,不仅仅是其文化内涵的能指,更是一个城市能够被受众广泛认知和记忆的关键符码。例如谈到广西,人们立刻想到的是桂林山水;谈到北京,人们会想到长城、故宫.反之亦然。这就是标志性文化符号在城市形象传播中的强大效果。在本研究所建构的“贵阳城市文化传播语料库”中,研究者在考虑贵阳城市文化本身所涵盖的内容,及目标文化词汇在贵阳城市文化中的代表性和影响力,同时也参考贵阳近年来在对外宣传中重点打造的几张名片的前提下。经过筛选目标词汇进行词频分析后发现.这些目标文化词汇的传播频次没有特别高出平均水平的,贵阳城市文化传播中没有塑造个别极具代表性的标识性文化符号。标识性文化符号是城市发展的名片。更是城市精神与城市文化的载体,具有强大的品牌价值和传播价值。贵阳城市文化的媒体传播中缺乏对这种符号的挖掘和表达,使得贵阳城市文化形象不仅在受众认知和记忆的过程中易于模糊并忘却,也使得贵阳城市文化缺乏品牌形象和认知度。

猜你喜欢

城市文化生态城市语料库
基于语料库翻译学的广告翻译平行语料库问题研究
运用语料库辅助高中英语写作
生态城市规划建设与中国城市发展
海绵城市理念在园林工程中的应用
城市文化口碑对景点品牌价值的交互式嵌入研究
论我国城市文化品牌的塑造
新时期博物馆的城市功能拓展
语料库与译者培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