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东巴文设计艺术价值
2016-05-14李园园
李园园
摘 要:东巴文是中国云南纳西族所使用的一种文字。它是当地先民在生产生活过程中,用于记录、交流以及文化传播的视觉符号。它具有鲜明的图画性和象形性,是云南人民生活的形象反映。蕴含着当地原生文化的魅力,折射出云南先民的审美理想。
关键词:东巴文;设计
中图分类号:H2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18-0175-01
一、东巴文的概述
东巴文是云南纳西族所使用的一种文字,是中国早期象形字的一种。它既是一种文字符号,又表现为图像化的形式,是云南元素中的杰出代表,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东巴文是一种比甲骨文还要原始的象形文字。通过“表意”和“表音”传达文字意思。它共有1400多个文字,因此文字表达内容丰富,传达情感细腻,记录事迹详尽,甚至能够撰文、作诗。被誉为文字的“活化石”。之所以被称之为文字的“活化石”,一方面是因为文字带有强烈的图画意味,是文字“图文一体”的原始状态。文字凭借图像的具象性来传达内涵,另一方面是东巴文蕴含着纳西文化深层的象征意义,这些意义围绕着民间文化的“求生、趋利、避害”等吉祥象征意义展开,带有明显的原始崇拜和宗教崇拜的色彩。
二、东巴文的概述与造型特征
1.东巴文的造型特征。从造型艺术的角度来看东巴文。东巴文常常是独立的单一使用状态,很少与其它图画进行配合使用,这与其本身图像式的造型密不可分。在文字的书写时,运用竹笔和烟墨配合书写于东巴纸上。为了使文字更具美感,在书写好的文字上还施以颜色,主要以红、黄、蓝、绿为主。③随着文字的发展,东巴文不断的靠近于艺术,形成东巴书法这一艺术形式,不仅表现出东巴文字的文字之美,也体现出书法的线条美和形式美。这为东巴文与现代设计的结合又提供了一定的契机。
2.东巴文的审美特征。东巴文属于象形文字,显示出极为明显的图形化特征,是“书画同源”的集中体现。④它是图形向文字的过渡,是一种既像文字又像图画的的混合现象。简言之,东巴文在视觉感受上是直观、生动而形象的,具有一种原始的粗拙质朴之感。在其审美特征上既包含了作为图形的艺术之美,又包含了作为文字和符号的内涵之美。
三、东巴文的艺术之美
1.东巴文的艺术美。东巴文的图形化特征体现出了独特的艺术美感。一些文字极大的贴近于图画,在文字的造型上具有突出的图像表意性特点,如同一幅生活图景般象形而生动,表现出强烈的视觉直观效果;一些文字则造型简练概括,形成较为抽象的符号化特征,独具形式美感。因此东巴文从再现到表现,从写实到抽象,从模仿到概括,不自觉地创造出纯粹质朴的美的形式,符合艺术的审美法则。东巴文中的“鹤”字的三种写法,尽管三种文字的写法各不相同,但是在造型上忠于对鹤的形象真实写照。即使是对东巴文毫无了解的人依然能够从图像中了解文字的含义,艺术化的手法体现出了图形的生动性与直观性。东巴文“吉祥”的三种写法,在造型上东巴文采用了抽象的传统符号“卍”字符来表示,使文字具有了明显的符号特征,通过艺术手法概括出了符号的形式美和抽象美。
2.东巴文的内涵之美。东巴文之所以能流传至今,不仅因为其图形化的造型具有强烈的艺术美,也因为其文字符号蕴含着当地深厚的民俗内涵和民众情感。正如美国的符号论美学家苏珊·朗格所说:“艺术符号的长久性是源于人类的情感。”东巴文具有明显的“象形”与“表意”特征。其背后往往指向的是原始崇拜和宗教崇拜意义,也正是这些背后的“意”催生出了“形”。东巴文中的“舞”字,从形态上与现代的舞蹈造型完全不同。在字形上看,画面上跳舞的人在手臂上装饰着羽毛,其跳舞的动作也接近与巫术的表演,因此带有明显的原始色彩。所以东巴文在内涵上表现出明显的质朴性和原生性。
四、东巴文设计艺术价值
1.宣传当地旅游资源。东巴文是云南纳西族的传统文字,而纳西族的主要聚居地位于著名的旅游胜地丽江。因此东巴文与旅游业两者便可以形成相互促进的关系,一方面借用丽江这一旅游胜地为发展契机,从而向游客宣传东巴文化,使东巴文得以传承和发展。另一方面,东巴文作为当地特色文化的代表,展现出了原生文化的魅力,丰富了丽江的旅游。从而吸引更多的人到丽江来。而将东巴文作为设计元素融入到云南设计中,使未到云南的人领略到云南的原始魅力,展现出了云南的文化特色,成为一张旅游名片,达到宣传当地旅游资源的效果。
2.打造民族特色品牌。随着全球化的到来,人们越来越追求民族性与本根性。在设计领域也刮起了一股“中国风”的浪潮。从北京奥运会的标志“中国印”到世博会的“中国馆”,无不向世界展示着民族文化的魅力。因此对于东巴文在设计中的研究也是一种“回归”与“创新” 的结合,是一种“文化自觉”⑤。因此与现代设计进行结合能够很明显的体现出其民族特色。所以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只有通过从我们扎根的文化土壤中汲取养分才能打造出属于民族的品牌。
参考文献:
[1]木丽春.东巴文化揭密[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
[2]品田.中国民间艺术[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
[3]郭大烈,杨世光.东巴文化论集[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
[4]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5]宋光淑.纳西东巴文化研究总览[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