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和创作日记体叙事诗的原因

2016-05-14张心怡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6年6期
关键词:叙事诗

张心怡

摘 要:晚清诗人金和身经战祸,在太平天国和清政府的夹缝中挣扎生存,大半生漂泊流离,但是却将个人与家国、相结合,以日记文体入诗,开创了中国诗史上的日记体叙事诗,为中国叙事诗开拓了新的疆域。

关键词:金和;日记体;叙事诗;原因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18-0011-01

金和的叙事诗被赞誉为“中国诗史上空前的日记体长篇叙事诗”①,为中国叙事诗开拓了新的疆域。那么,金和为何选择日记这一文体与诗歌结合呢?

一、日记文体在清代的盛行

“日记”一体,历史悠久,已有千年。到了清代,更进入了日记史的繁荣阶段,日记作者作品众多,佳作不胜枚举。在顺康时期,就有叙述抗清活动、记民俗生活、诗文活动的众多日记篇目,到了到道咸以后,“日记”创作,更是成为了一种全社会的风尚:官员、文人、学人都在进行着日记的创作,历经鸦片战争、太平天国、甲午战争、戊戌政变,在不同时期日记作者各自有着自己的处境和经历,他们自觉地记其见闻、抒其感受,不但为一阶段珍贵的历史资料,更是文学的佳作。林则徐、曾国藩、李慈铭、陆嵩、郭嵩焘、翁同酥、吴汝纶、薛福成、梁启超、康有为、王韬等,都是优秀的长篇日记作家,时间往往长达数年、字数多至数万至百万。这些清后期的日记,浩如烟海,为数宏富,几乎超过了先代日记的总和。

可见,日记体已经成为清朝文人自觉地创作,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金和的创作受到该文体的影响,也是可以理解的。直到晚清时代,随着社会转型问题的日益严重和文人“主体——个体”意识的彻底自觉,充当时代见证、把个人和社会紧密衔接起来的日记文学也在这个时期急遽成熟,产生了如《曾国藩日记》、王闿运《湘绮楼日记》、李慈铭《越缦堂日记》、谭献《复堂日记》等优秀的日记文学作品。受这种“心怀天下,言说自我”的时代风气所影响,金和也在诗歌中开始了他极其特殊的“日记”创作。

二、日记文体的特点

如果说社会创作日记的背景让金和注意到这种特殊的文体,那么日记文体自身的特点则促成了金和对其的选择。

日记文体具有随意性的特点。施蛰存在《谈日记》中提到“日记岂不是一种最个人的文学作品吗?因为是最个人的,所以它的写作技艺也与其他的文学作品不同得多。我们在写论文的时候,所要注意的是阐释,而日记是不需要阐释的;我们在作小说的时候,所要注意的是描写,而日记是不需要描写的;我们在写其他一般散文的时候所需的是文体之明白畅达,辞藻之风华典雅,而这些又不是作日记时所必要的”②,日记文体是一种真实天然,可以直抒胸臆,信笔拈来的文体。在动荡的社会环境下,个人生存不定、安危未卜,惊惧、痛苦、愤懑压抑在诗人内心,因此,诗歌创作转向平实、随意的日记体表述风格也不足为奇了。

三、金和的“诗史”情怀

梁启超于金和的诗“有诗史之目”之称,这是对金和诗歌纪实性的高度评价。自唐代杜工部以来,中国封建士人形成了以诗纪事的诗史传统,陈平原在《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一文中,对“诗史传统”做出解释:“在民族存亡的历史转折关头,更容易产生太平年间所缺乏的悲壮情怀,一下子思接千古,自觉地把自己放到民族发展的链条中来考察,很自然的产生了一种深沉的历史意识。不只用一种历史的眼光来看待眼前的变革,发一通兴亡的感慨;而是秉笔直书,录下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事件,使‘后之良史,尚庶几有考焉”③,每逢所处战乱或民族存亡的危机关头,诗人们会自觉用史笔记下民族的苦难,表达悲愤与希冀。

金和身处所谓的“六世名族”,学渊源深厚,父母皆知书达理,从小便教导金和树立忠君爱国、建功立业的思想,这从后来金和潜逃出城,致力于与清军联络设计攻城便可看出。金和虽性格放达,但骨子里仍然受着传统观念的支配,自鸦片战争起,年仅二十五岁的金和就创作了《围城纪事六咏》,记录时政,说明他不只是一个只知风雅的公子哥。在太平天国时期,金和面对日益凋蔽的社会情形,必然会激起作为传统文人的悲悯,用真实的语言记录满目疮痍,创造出有记史性质的叙事诗歌。

金和是一位极具争议的诗人,赞许者如梁启超、胡适等,赞扬金和诗歌语言明白晓畅、语言趋于白话,形式上也具有创新性;而批判者有胡先骕、徐英等,皆指出金诗刻毒、艺术性不高。从传统诗歌的审美标准来看,金和诗歌缓慢压抑的叙事速度确实拖沓沉重、有重复累赘之感、而不加讳饰,明白直露的语言也背离了温柔敦厚的诗教。但是结合金和身处激烈的战乱环境来看,诗人每日所见所闻皆是太平军的暴行,心中必然积累了许多的感情和激愤,但在战乱环境必然会限制他的创作,无时、无心更不可能创作出像传统诗歌那样,具有温柔雅正的语言风格、剪裁得当的叙事结构的叙事诗,而这样的叙事风格也必然不适合诗人内心的感情。金和对传统诗歌的创新、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揭露与批判都有其价值,因此,金和在近代诗坛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应该值得引起重视和研究。

注释:

①马亚中.中国近代诗歌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220.

②古农.日记漫谈[M].北京:人民日报出报社2012:46-47.

③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

0:280-281.

参考文献:

[1]金和(清).秋蟪吟馆诗钞[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2]严迪昌.清诗史(下)[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

[3]马亚中.中国近代诗歌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叙事诗
口头文学与书面作品之间——现代长篇叙事诗《天子·格萨尔》
论象雄·曲旺扎巴的长篇叙事诗《罗摩衍那》
浅析《双鸩篇》的写作手法
彝族民间叙事长诗《红白杜鹃花》的人物形象分析
普希金的南方叙事诗中戏剧性故事情节
汉乐府民歌叙事诗的口头诗学特征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