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图书出版的经济效应

2016-05-14朱江丽李子联

出版科学 2016年6期
关键词:经济效应图书出版

朱江丽 李子联

[摘 要] 运用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分析后发现:东部地区图书出版对经济增长带来了“先增强后减弱”的正向冲击效应,中部地区的冲击效应既不明显也不稳定,西部地区则呈现负向冲击效应。同时,东部地区出版产业的延伸和知识的外溢使得全国的图书出版带来经济的有效增长。但是,这一效应主要是通过“产业渠道”而非“传播渠道”传导的,这就使得图书出版数量上的扩张只是带动了出版产业的发展,而未能带来出版知识快速且有效的转化。

[关键词] 图书出版 经济效应 面板向量自回归 脉冲分析

[中图分类号] G2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6) 06-0075-05

[Abstract] We use Panel Vector Auto-regression Model and the results show: book publication in the east has brought about positive impulse effect on the economic growth with the trend of increasing and then decreasing; the impulse effect in the middle is not obvious and stable; book publication in the west has a total negative effect on growth. In sum, by taking an absolute leading place, the publication in the east has contributed to the national economic growth by industries extended and knowledge spillover. Nevertheless, the pass is through industry channel, instead of communication, so that the increasing publication has only brought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publication industry, but fails to boost knowledge transfer.

[Key words] Book publication Economic effect Panel vector auto-regression model Impulse analysis

经济发展直接和间接地受到来自于知识传播的影响,而后者又决定于知识出版特别是图书出版的数量和质量。由于这一逻辑关系的存在,对“图书出版对经济增长产生了什么影响”以及“如何产生影响”这些问题进行研究也就愈发不可回避。遗憾的是,虽然这一研究极为重要且看似应当能够吸引众多的关注,但在中国,契合这一主题的经典文献实际上则少之又少。如从内容上来看,胡翼青[1]指出了知识传播的经济功能正在不断显现,且认为应将经济功能列为传播的第五大功能来进行研究;相类似地,周玉波和田常清[2]也指出图书出版功能的变化,且认为图书已不再仅仅具有以往积累和传承中国民族文化精髓的单一社会功能,还因被时代赋予与其他产品一样的经济属性和价值而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经济功能。但是,他们都未进一步采用有效的数据分析图书出版对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传导效应,因此,其研究也就只是停留在定性分析的层面上。与此不同,肖洋[3]运用产业结构理论对数字出版产业结构调整的速度、进程及其与出版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定量研究,且得出数字出版产业结构调整与出版经济增长呈高度正相关的结论。客观而言,这一实证研究虽然在分析思路和创新尝试上具有启迪意义,但其对经济增长中图书出版所发挥的效应显然没有涉及。此外,更多的文献将图书出版视为一种经济学意义上的产业,并对其概念、分类、效应等问题进行较为详尽的分析,但却对其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所展开的研究特别是实证研究则相对较为少见。

就研究方法而言,有关图书出版的实证研究已经开始运用可行的统计和计量技术进行适当的创新,并就其中的数量关系展开富有价值的讨论。如以图书出版产业中市场结构与市场绩效之间的关系为研究对象,迟云[4]运用1991—2006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并得出我国图书出版业的市场结构对市场绩效存在决定性影响的结论;蒋雪湘和胡振华[5]则采用2004—2006年期间我国图书出版比较有代表性的十家出版单位的面板数据,验证了我国图书出版产业存在“相对市场力量”和“X效率”的假说;易靖韬和赵锦兰[6]也利用调查数据对这一相互关系进行检验,发现我国图书出版产业的市场结构、出版企业的市场战略、市场行为以及市场绩效等因素之间都存在显著的相互影响关系。此外,向志强和黄盈[7]基于2007年我国31个省区直辖市的相关数据,在建立传媒产业发展水平评价体系的基础上,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对我国传媒产业的区域非均衡发展进行了定量研究。综合来看,这些研究所采用的统计和计量方法,对我们分析图书出版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数量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如其中所运用的面板数据分析方法,不仅能够克服我国时间序列中样本容量小的问题,还能有效地观测图书出版及其效应所存在的地区差异。

不过,不同于上述研究的是,我们在内容上拟分析图书出版的经济绩效,也即图书出版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在方法上,我们拟运用统计数据首先观测全国图书出版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变化关系,其次在此基础上运用跨省市面板数据的向量自回归(PVAR)模型来分析图书出版对经济增长的冲击效应,以考察这一影响的持续性及强弱程度。

1 研究方法与典型事实

考察图书出版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我们将运用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直接分析这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向量自回归模型的最大优势在于能够运用脉冲响应函数直观地观测图书出版对经济增长的冲击效应,而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则有助于我们分析脉冲效应存在的地区差异。在本文中设置的个体固定效应的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可以表示如下:

其中,为全国各省市的经济增长率,为各省市图书出版种数的增长率,为残差项,符合白噪音过程;和均为待定的系数;下标为各省市的编号,由于在本文中我们考察了全国3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因此有;下标为对应的年份,为待定的滞后阶数,将运用特征根进行进一步检验。

上式中所包括的经济增长率和图书出版种数增长率两个变量,其原始数据均来自于相应年份的《中国统计年鉴》。这两个变量运用的数据主要有两组:一组是1950—2012年的全国时间序列数据,样本个数为63,主要用于统计性地描述图书出版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长期动态变化关系,见图1(a)。另一组是1978—2012年的跨省市面板数据,样本个数为1085,既用于统计性地描述变量间的动态关系,见图1(b),又用于分析图书出版对经济增长的脉冲效应。此外,为能更好地观测脉冲效应的地区差异,还进一步地区分了东部(包括北京市、上海市和江苏省在内的11个省市)、中部(包括江西省、湖北省和湖南省在内的8个省市)和西部(包括四川省、重庆市和贵州省在内的12个省市)三个地区的数据,并在运用脉冲分析后对其结果进行比较和解释。

从统计数据来看,经济增长与图书出版之间总体上存在着方向较为一致的动态变化关系。这一典型事实可以描述为:首先,从全国层面来看,经济增长与图书出版之间具有较高的正相关关系。均以1978年的改革开放为界,图书出版和国内生产总值均在此前后经历了两个完全不同的增长阶段。如在1950—1978年期间,图书出版种数由12153种增加到14987种,期间虽然经历了1950—1961年、1962—1967年和1968—1976年的三个震荡波动周期,但总体而言均处于缓慢上升的阶段,最高的也只有1958年的45495种;与此相类似,国内生产总值也呈缓慢增长的态势,其总额仅由515亿元增加到3645亿元。经济增长与图书出版在1978年前同步低速增长的现象可以直接反映在图1(a)的“低速密集区”中:在这一区域,由于两者都处于相对较低的发展水平,因此许多年份都密集地处于这一状态之中。此后,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图书出版与国内生产总值均开始同步高速增长的时期。其中,图书出版种数由1979年的17212种急剧增加到2012年的414005种,国内生产总值则相应地由4063亿元飞速增长到518942亿元,两者分别增加23和126倍,远高于改革开放前的扩张速度。因此,两者不管是在规模扩张还是在增长速度上都具有较为吻合的同向变化关系。

其次,全国情形下生产总值与图书出版同步扩张的特征事实也在省市面板数据中得到较为集中的体现。数据显示:自1978年以来,各省市的地区生产总值与图书出版也表现出较为吻合的正相关关系,但因地区发展水平的不同而表现出较大的变化差异,见图1(b)。就其中存在差异的地区而言,根据生产总值和图书出版两者之间线性变化斜率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具有最高变化斜率的北京市,其图书出版种数在由1978年的5253种增加到2010年的最高值155209种时,地区生产总值也相应地由109亿元增加到14114亿元,两者之间相对而言具有最高斜率的线性变化关系。第二类是具有较高变化斜率的上海市。与北京市相比,上海市经济增长与图书出版之间线性关系的变化斜率相对较低,但仍处于全国较高的水平。其图书出版种数由1978年的1666种增加到2012年的23777种,相对应地其地区生产总值也由273亿元增加到20182亿元,具有较强的同步变化程度。第三类是除北京市和上海市之外的其他省市。这些省市由于变化斜率大致类似且均低于北京市和上海市,因此可以集中地归于一类。三类地区存在不同的线性变化斜率这一现象表明:相对而言,北京市和上海市的经济增长与图书出版之间具有较高的同步变化程度,而其他省市则在经济出现更大规模增长的同时,图书出版并未得以相应地同步扩张。也就是说,从经济增长的贡献因素来看,北京市和上海市极有可能与其他因素在推动经济增长时发挥着同等重要甚至更为重要的作用,而其他省市的图书出版在经济增长中发挥的作用则可能较为有限。不过应当说明的是,在这一结论中,只是根据图2(b)中的数据密集程度而将北京市和上海市之外的“其他省市”归结为一类,在地区划分上仍然较为笼统,因而难以观测到其中的差异性。

2 图书出版影响经济增长的脉冲分析

为了克服上述分析中对地区划分所存在的笼统性和抽象性问题,我们将在首先分析全国图书出版影响经济增长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各省市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地区来细分上述分析中的“其他省市”,以便更好地观测具有类似发展水平的省市之间的变量关系。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所运用的分析方法为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从输出结果来看,这一方法均能通过模型估计结果表、脉冲响应函数图和方差分解表三种形式揭示图书出版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但模型估计结果表由于滞后项较多因而占有较大的篇幅,而方差分解表则难以观测到影响效应的正负性,因此,在下文中,我们拟通过脉冲响应函数图来揭示图书出版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的建立应以变量平稳为前提。对拟建立的模型进行Kao检验和Pedroni检验后,发现Kao检验中的ADF值、Pedroni检验中的rho值、PP值和ADF值均在5%水平下显著,因此,可以认为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所设置的变量能够有效地运用脉冲响应函数进行冲击分析。此外,在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中,内生变量滞后阶数的选择直接决定了估计结果的精准性,因此,宜在脉冲分析之前运用AR特征根进行检验和判定。其检验方法在于:逐一选择从1开始的滞后阶数,并观测每一阶数下的特征根是否落在标准圆内;如果对所选取的滞后阶数进行估计后发现其特征根落在标准圆之外,则说明这一阶数并非有效,而应选择其前一阶数。通过检验发现:在全国情形的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中,所应选择的滞后阶数为19期;而进一步对各省市进行分区后,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滞后阶数分别应选定为18期、18期和19期[8]。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得到脉冲响应函数图如图2所示。

在图书出版对经济增长的脉冲效应中:首先,在全国情形下,图书出版对经济增长具有正向的冲击效应。如图2(a)所示,给定图书出版一个正向冲击后,经济增长将因此受到一个相应的正面冲击,且这一冲击效应能够维持在10期左右,只是从第8期开始逐渐减弱。这一冲击效应表明,在全国情形下,图书出版对经济增长具有长期的促进作用。这一结论与我们在上述渠道分析中所得到的经验总结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图书出版不仅“本身”是一种带来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进出口贸易增加的经济产业,还能通过知识传播直接和间接地影响经济增长的制度环境和创新动力,因此能够显著地提升经济增长率。

应当要细分的是,在这一传导过程中,由产业渠道带来的增长效应将在后续时期里逐渐减弱,而由传播渠道所带来的增长效应则将逐渐增强。这是因为:产业渠道所带来的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进出口贸易存在需求数量上的约束,也就是说,人们对于图书及相关产品的消费需求是有限的,在其需求得到满足后,图书出版所带来的增长效应将逐渐减弱。相反,传播渠道所带来的增长效应需要在知识得到有效扩散、消化、吸收和转化后才能逐渐地发挥作用,因此,这一过程的增长效应呈现出逐渐增强的趋势。脉冲结果显示的从第8期开始出现效应逐渐减弱的现象表明:就短期而言,由于知识传播的增长效应尚未显现,因此我国图书出版是通过产业渠道而非传播渠道来影响经济增长的。这一结论暗含的推论在于:短期而言,图书出版数量上的扩张只是带动了出版产业的发展,而未能带来出版知识快速且有效的转化;其原因既有可能是由出版图书的质量下降带来的,又有可能是由人们阅读水平和思考能力下降所造成的。不管如何,所出版的知识在成果及应用转化上存在低效率的现状。

其次,在分地区情形中,三大地区图书出版的增长绩效由于发展水平不同出现显著的地区差异。其中,东部地区图书出版也具有与全国情形相类似的增长效应,即给定图书出版一个正向冲击,经济增长也将因此而受到一个相应的正面冲击,且这一冲击效应在经历短暂的增强后又开始逐渐减弱,见图2(b)。相比而言,中部地区图书出版对经济增长的冲击效应则既不明显也不稳定,如图2(c)所示:给定图书出版一个正向冲击,这一地区的经济增长将因此受到或负或正的相应冲击;不过,这一冲击力度极其微弱,尤以前5期为甚,因此,这一冲击效应基本可以忽略不计。与此不同的是,西部地区图书出版对经济增长则存在一个负向的冲击效应。图2(d)显示:给定图书出版一个正向冲击后,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将因此受到一个方向相反的冲击,且其冲击力度呈忽强忽弱的波动趋势。因此,西部省市的图书出版对经济增长带来显著抑制作用。

对于西部地区出现的这一负效应,其产生的原因可能在于:一方面,相比东部地区,西部地区的图书出版种数数量少,这就使其图书出版产业尚未形成或正处于刚起步阶段,图书出版难以通过产业渠道拉动地区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进出口贸易的增长,因此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也就难以发挥。另一方面,西部地区的出版社或出版集团在品牌和商誉上均低于东部地区,竞争力的缺乏使其难以吸引国内优秀的作者及其书稿,这使其不仅不能从中获取经营利润,还将受到来自东部和中部地区所出版图书的冲击而面临亏损,因此,西部地区的图书出版不仅未带来经济增长,还反而成了“拖累”而产生了抑制作用。此外,由于优质稿源的缺失,其所出版图书的质量也难以得到有效提升,这就使其图书知识传播所带来的增长效应极为有限;极有可能的是,其知识传播所带来的增长效应主要来自于东部地区优秀图书的流入。也正是这一产业和知识外溢的原因,才使得在中部增长效应不明显且不稳定、西部增长效应为负的情况下,东部正向的增长效应带来了全国范围内正效应的出现。

3 结 语

知识在经济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愈发重要,而图书出版作为知识传播之源,自然毫无疑义地带来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效应。遗憾的是,对这一话题所进行的研究不仅数量偏少,而且即便有所涉及,也是定性分析有余,而定量研究不足。以此为背景,我们综合运用全国和分地区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计量检验。其中,在分地区的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中,所采用的脉冲分析不仅能够规避时间序列中样本容量偏小的问题,还能有效地观测图书出版影响经济增长的地区差异。

从图书出版对经济增长的冲击效果来看,东部地区图书出版对经济增长带来了“先增强后减弱”的正向冲击效应,图书出版数量上的扩张能够快速且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中部地区图书出版对经济增长的冲击效应则既不明显也不稳定,图书出版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不显著;西部地区图书出版对经济增长则带来了负向的冲击效应,其抑制作用的产生与西部地区图书出版的数量少和质量低密切相关。总体而言,由于东部地区所出版的图书数量和质量均在全国范围内处于绝对领先地位,因此,其产业的延伸和知识的外溢有效地带来了全国正向经济效应的出现。也就是说,就全国而言,图书出版也带来了经济的有效增长。

图书出版对经济增长带来了“先增强后减弱”的正向冲击效应表明,图书出版主要是通过“产业渠道”而非“传播渠道”来影响经济增长的,图书出版数量上的扩张只是带动了出版产业的发展,而未能带来出版知识快速且有效的转化。这一结论的启示在于:更有效地发挥图书出版的经济效应,应在做大出版产业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提高图书出版的质量。从企业层面来看,应严控出版程序,提高出版门槛;应做强企业品牌,吸引优质稿源;应创新出版方式,提高经营能力。从全国层面来看,应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支持品牌强和绩效高的出版单位,同时对品牌弱和绩效低的出版社则应尊重市场规则而给予淘汰,以使出版机构和出版资源形成更为合理和优化的空间格局。

注 释

[1]胡翼青. 传播的经济功能[J]. 江苏社会科学, 1999(2):153-157

[2]周玉波, 田常清. 经济学视野下的图书出版业问题探析[J]. 出版科学, 2010(3):56-58

[3]肖洋. 数字出版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J]. 中国出版, 2014(2):6-10

[4]迟云. 我国图书出版业的市场绩效分析[J]. 湖北社会科学, 2009(11):187-189

[5]蒋雪湘, 胡振华. 我国图书出版产业市场结构与市场绩效的实证分析——基于2004-2006年的数据[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9(6):84-87

[6]易靖韬, 赵锦兰. 图书出版产业结构、企业行为与企业绩效[J]. 财贸经济, 2010(5):96-108

[7]向志强, 黄盈. 中国传媒产业区域非均衡发展实证研究[J].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09(6):77-87

[8]出于论证精炼的考虑,变量的平稳性检验结果和滞后阶数的AR特征根检验均未在文中予以展示,备索。

(收稿日期:2015-11-18)

猜你喜欢

经济效应图书出版
网络语言模因传播的规范化探索
论会计的经济效应
我国体育产业经济效应分析
论中国图书出版业品牌化运作的理想模式
西班牙出版业发展现状
G20杭州峰会的经济效应及对中国未来经济的影响
中国超高层建筑发展及经济效应分析
出版产业链视角下的图书质量建设
全媒体时代图书策划的传媒化探索
对负利率时代下我国货币政策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