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志》续修的继承与创新
2016-05-14王宏
王宏
[摘 要] 《长江志》统合古今记述长江水利事业的发展历程和水利建设成就,客观反映长江水利建设的成败得失和经验教训,填补了长江文化建设的历史空白,为传承长江文明和促进流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长江志(1991—2011)》编修工作已启动,其记述时段处于治江事业的重要转折期,因此本轮续修需充分反映本时段长江水利事业的发展、转折和治江观念的深刻变化,需站在历史的高度承上启下、继承创新。必须通过思想观念、体例、内容、手段等方面的不断创新,推动修志事业健康持续的发展。
[关键词] 继承与创新 方志体例 运作方式 《长江志》
[中图分类号] G2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6) 06-0050-03
[Abstract] Through the synthesis of both the ancient and the modern materials, Yangtze River Annals comprehensively records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the water conservancy undertaking and narrates the achievement level of the water conservancy construction. It objectively reflects the experience and lessons concluded from the successes and failures during the construction. It also fills in the historical gap of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Through all these approaches, this book makes its contribution to the inheritance of Yangtze River civilization and the promotion of economic growth over the basin. The continuing compilation of Yangtze River Annals(1991—2011) has been launched. This new-round compilation covers the transition period of the river management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set down the development and transi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and reflect the profound changes in river management. During the compiling, we should innovate our notion, styles, contents and compiling methods to promote the health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annals compilation.
[Key words]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Style of annals Compiling methods The Yangtze River Annals
《长江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以长江流域自然区域为范围,围绕长江治理开发保护为重点进行记述的江河专志,全套志书23部共1000余万字,于2007年5月出版。全国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天一阁收藏楼,以及相关机构等都订购收藏有全套《长江志》。《长江志》统合古今地记述长江水利事业的发展历程和水利建设的成就水平,客观反映长江水利建设的成败得失和经验教训,填补了长江文化建设的历史空白,为传承长江文明和促进流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目前,《长江志》的续修工作,即《长江志(1991—2011)》的编修已经启动。1991—2011年是治江事业的重要转折期,因此,续修需充分反映该时段长江水利事业的发展、转折和治江观念的深刻变化,需站在历史的高度承上启下、继承创新。
1 继承与创新的必要性
编修地方志在中国得以连绵千年,就是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继承和创新,是编修地方志生生不息的两个“轮子”。
在《长江志》问世前,没有全面系统的长江史专著可资治江借鉴。《史记·河渠书》《水经注》只是对于长江有所记载,《吴中水利》《长江图说》只对长江的某部分某方面进行了记录。是地方志这一古老的文化传统,使《长江志》开历史先河,其记述内容以河流治理和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为中心,以当代长江水利建设为重点,并兼及有关自然、地理、人文、社会经济。《长江志》的地域性、广泛性、连续性、系统性、时代性、创新性和权威性使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修志为用”,《长江志》的成功编修体现在:篇目设计煞费苦心,形成以治水为基础的江河水利志体系,类别齐全、结构合理、条目丰富,是中国修志优良传统和时代进步的完美结合;资料选用强调“至关重要”,对历史资料和当代资料均进行了深度发掘整理,基本反映了千百年来长江水利发展的进程;编纂质量强调利当代、惠千秋。在每部志书的审稿会上,都要充分讨论志稿是否全面客观地反映了该项事业的发展历程和特点特色,是否认真总结了该项事业发展的成败得失和重大技术问题研究决策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以期发挥资政功用。《长江志》编修工作中的宝贵经验,需在续修中悉心继承并发扬光大。
《长江志(1991—2011)》记述的时段,是进入21世纪前后20年的历史交替变革时期,是我们党和国家的重要发展时期,也是治江事业进入重要转折的关键时期,其主要标志是治江观念发生深刻变化。即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水利事业发展,实现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出“维护健康长江、促进人水和谐”“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体现了从开发利用为主向保护管理与开发利用并重转变,以确保长江水资源的永续利用。2011年中央1号文件聚焦水利,明确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提出新形势下水利新的战略定位,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出台的第一个水利综合性政策文件;2011年,中央还召开水利工作会议,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以中央名义召开的水利工作会议。新时期的水利,不仅是农业的命脉,而且“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这是我们党对水利工作认识的一次重大飞跃。体现在江河水利志上即应重视和加强水管理的内容(因此编写难度剧增);同时江河水利志书的服务领域已潜在扩大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环境等许多领域。这些客观形势,要求编修者担负起更为艰巨的历史使命,以新思维、新视野、新路径,建立切合本轮志书记述时段并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编纂体系。这个体系既要“承上”还要“启下”,这既是本轮志书编修的意义所在,也是修志工作者的价值追求,更是编修本轮志书的特点。如果说《长江志》连接了长江文明的历史和当代,那么《长江志(1991—2011)》续修应被赋予新的内涵,开启“人水和谐”的新篇章。
2 《长江志(1991—2011)》在体例上的继承与创新
《长江志(1991—2011)》在体例上的继承与创新首先体现在篇目选择方面。由于记述时段处于治江事业发展的转型期,故《长江志(1991—2011)》的编修目标几易定位,是以与首套志书衔接为主,还是以反映新时期治江思路为主?是以记述时段的上限或中限定位布局,还是以下限定位布局?这也导致篇目选择几易版本。2004年初,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明确提出建设长江流域防洪保安、水资源综合利用、水生态环境保护和水资源管理四大体系的战略任务,其目标任务的步骤时限分别是2020年、2030年和2050年。治江“四大体系”的形成是对前人治江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其内容基本涵盖治江的重点领域,且主题鲜明、内涵丰富、操作性强,反映了社会的进步和时代走向,也涵盖了《长江志》的一些重要篇章。2011年中央1号文件将“四大体系”建设作为目标任务进行了部署。《长江志(1991—2011)》保留了《长江志》的主要篇章,即用主要篇章“承上”,用“四大体系”“启下”,两头兼顾,有继承有创新。而且,志书创新的目的是方便用志,首先是为当代人服务,应以当代人的社会实践和需求为考量,同时充分体现水利部及流域机构在新时期治江中的职责及特点特色。此外,由于“四大体系”始于《长江志(1991—2011)》记录时段,理应由这代人编纂,而不应等到20年后由下代人再从源头去记述上代人的事。从这些意义上看,将“四大体系”完全融入《长江志(1991—2011)》篇目,不是一种选择问题,而是一种必须。
《长江志(1991—2011)》在结构体式上也有继承与创新。《长江志》采用的是章节体,《长江志(1991—2011)》采用的是融合章节体和条目体长处的“章节条目体”,既保持章节体领属紧密和层次分明的长处,同时使篇章节统领下的条目具有相对独立性。“节”下的综合性条目、主体性条目、典型性条目是其内容的“面、线、点”三结合,可立体地反映事物全貌。《长江志(1991—2011)》在全志之首设“总述”、各篇之首设“概述”或“无题概述”、各节之首设“××综述”,这些分布在全套、全篇、全节三个层次的综合性条目,反映了不同层面的基本情况,为读者勾勒全貌,提供宏观信息,对帮助读者综合认识事物发展全貌起到了导向和启迪作用;主体性条目较为详尽地记述各项事物的发展脉络;从主体性条目中提取的典型性条目,记述某典型事件或单一性事件,该条目的设置,避免了《长江志》见事不见人的缺憾。
3 《长江志(1991—2011)》在内容上的继承与创新
《长江志》的编修很注重科学性、学术性和实用性。科学性使志书内容求真存实;学术性使资料丰富、翔实、有价值;实用性是满足用志的要求,也是修志的目的。《长江志》在编修中对写好“总述”和各卷篇的“概述”下了很大工夫,反复研讨并反复锤炼,以彰明事物发展的因果,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帮助读者从“窗口”综合认识事物发展的全貌。这些经验都值得续志学习、继承和发扬。
《长江志(1991—2011)》的内容包括治江“四大体系”在内的长江治理开发和保护的各重要方面。除了全面反映治江事业客观发展的历程外,较好地把握时代特征,反映转型期出现的新事物、新情况,写好水管理方面的内容,应是一种创新和责任。如从以水利工程建设为主到以发展与管理的双重任务;从以征服自然为目标的工程防洪,到给洪水以出路,约束社会行为,实现利用洪水、调度洪水的战略转移,实际是人水关系的变化,是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因此,《长江志(1991—2011)》将人水关系做主线,贯穿于治江事业的各领域,贯穿于水利建设的各阶段,贯穿于水利工作的各方面。总之,用最能说明事物的发展脉络,最能反映事物的本质,最能呈现事物的特点特色、经验教训和典型事例的内容,丰富时代特点和特征。
“人杰”方能“地灵”。为了突出治江事业中人的作用,向后世展示这个时代的治水精神、治水事迹和治水人物,《长江志(1991—2011)》拟见人、见思想、见精神,其原则是“以事系人”“人随事出”,系帅才、系将才、系英才,系典型事件中的典型人物。如98大水,长江干堤九江河段溃口,溃口落差和流速比三峡工程大江截流还大,水利专家杨光煦设计的成功堵口方案有“四两拨千斤”的科技力量。又如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水利人创造了世界上处理大型堰塞湖的奇迹,确保了数十万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这些都应载入史册。
4 《长江志(1991—2011)》在运作上的继承与创新
这主要体现为编纂的组织结构和运作方式的变化。《长江志》是按照“党委领导,政府主持,专家修志”的指示精神,由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修,长江水利委员会主要领导担任编纂委员会主任,各有关二级单位和流域各水利厅(局)主要领导出任编纂委员会委员,各专业的专家和专业技术骨干组成修志的主要力量;部分二级单位设立《长江志》编辑室负责撰写工作。常设机构设在长江水利委员会宣传出版中心所属的《长江志》总编室,承担修志的日常工作,并负责完成《长江志》23部志书编修出版中组织编纂、组织推动、联系协调、提交成果等工作,同时向上级及相关二级单位申请拨款。工作程序和组织分工衔接紧密、顺畅。但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组织结构的变化,特别是参与编纂的相关专业人员由于自身工作岗位的定员、定编、定责以及单位经济指标的考核压力,时间和精力无法保证;部分参加过《长江志》修编的老同志,年事已高,对近年来专业发展和资讯的了解不多,已不适合续志。加之财务制度的改革,经费按项目拨付。因此,《长江志》的修编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实际,《长江志(1991—2011)》在编纂组织体系和机构资金运作上必须有所改变。除长江水利核心的专业篇目由总编室组织相关二级单位优势力量进行分工和协作外,也尝试利用高校人文历史类的图书资源、研究成果,并邀请在校研究人员参与部分志书的编纂工作,弥补信息资料和编辑人员的不足,也就是采取市场化的方式把部分篇目按照要求规范委托高校相关研究机构去做,《长江志》总编室负责组织实施,严格审核、监督和验收把关。
总之,《长江志(1991—2011)》的编修工作既有继承,更有创新,除了以上三个方面,还包括编纂手段、传播方式的创新等。要通过思想观念、体例、内容、手段等方面的继承与创新,推动《长江志》编修事业健康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秋洪.地方志的困境与创新[J].中国地方志,2012(1)
[2]马小彬.新时期地方志工作发展的机遇、挑战与对策[J].2012(6)
[3]骆伟.关于地方志定义的再思考[J].2014(9)
(收稿日期:2016-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