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孔子教育评价思想
2016-05-14王雅婷
王雅婷
摘 要: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是我国传统教育理论的基石。以《论语》中具有代表性的教育理念为切入点,探求孔子教育评价思想及其所蕴涵的现代意义,反思现代教师对学生如何进行恰当的评价,力图寻求孔子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理念的结合点。
关键词:孔子教育思想;教师评价,教育反思
一、孔子的教育目的
孔子的学说,是教导人们过一种儒雅、高尚且有价值的学说。针对当前学校教育中教师对学生评价所存在问题,孔子在《论语》提出的的教育思想具有很高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三人行,必有吾师焉。”(《论语·述而》)他学无常师,所谓“博学”。孔子在“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快乐人生中,与众弟子坐而论“道”、修齐治平。从孔子的教育目的上看,更注重的是内在和外在表现和谐统一的君子,孔子注重知识教育,更重视道德教育。
二、孔子教育评价思想的现代启示
孔子一生都在积极的追求真、善、美,求学问,如有长于德行如颜渊、闵子骞等;有长于言语如宰我、子贡等,有长于文学如子游、子夏等,有长于政事如冉有、子路等 [1]。可见,孔子在他的实践中也彰显出他对学生的教育评价。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汎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开宗明义即讲“学习”,足见“学”在孔子心中的地位。 “孝”是人性善的根苗,培育、灌溉这一根苗,人的爱心就能得到巩固和拓展。故称之为“为人之本。”
教育亦当以培养健康的人格为首要目的。所以,学习书本知识,永远都不能是学习的最初出发点。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教育孩子必须紧扣人性,深入理解成长困惑和成长需要,融入孩子的切身体会之中。而不仅仅是唯成绩是从。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第一》
孔子说:做事勤勉,讲话谨慎,接近有道之人,以达到正己的愿望,这样就可以称之为“好学”了。”因此,好学更重要体现在学习过程中知识对自身素养的不断陶冶与升华[1]。
在我们的价值观里,特别是在家长和学校老师的价值观里,太唯书本是从,太唯成绩是从了。降低了“好学”的标准和内涵,见贤思齐是学,见贤思不齐也是学。我们所讲的“学”,应当“就有道而正焉”,而不是“就有道无道皆而皆可正焉” [2]。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於我哉?”——《论语·述而第七》
“诲人不倦”,最能彰显孔子的忍者风范。仁,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恰恰与教育目的相一致。要做到诲人不倦的另一个要点就是要有爱心和耐心,正因为诲人不倦,所以才会有教无类。
值得注意的是,在“立人”、“达人”的过程中,老师也必须不断地“利己”、“达己”。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衰,吾可以观之哉?”——《论语·八佾第三》
孔子说:“身处上位而不宽宏,执行礼仪不严肃认真,参加丧事时,不哀伤,这样的人还有什么可用之处?”很多教育者常常以要求严格而自豪,却不知已经陷“不宽”之地。很多管理者者以雷厉风行而骄傲,不知身负“不敬”的骂名。常常沉湎于工作而自许,犹不知久负“不哀”之怨言[1]。
三、反思现代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教师评价是对受教育者思想、技能发展方向的一种有效辅助手段。所谓:“教人者,成人之长,去人之短也。”。教师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都会对学生的各方面产生影响。那么,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教育理念在转变过程中,如何发挥教师最大的潜能确保学校教育工作沿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成了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问题,同时也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一)教师评价学生要有责任意识
学生就像一棵嫩树苗,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我们来修剪枝丫。尤其是在关键时期,修剪的恰到好处的树苗才能茁壮成长。很多教师做出了评价学生的行为,却没起到育人的作用。为人师表者,只有热爱教育,肩负责任,潜下心来去观察学生,剖析学生,才能对学生做出恰当的评价,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
(二)教师评价方式要多样灵活
教师评价学生要考虑到学生对评价内容和方式的可接受性。孔子对弟子抱有仁爱之心、公正有德,评价弟子多是给予肯定、鼓励,表扬方式灵活多样,多视时机因势利导。其在评价弟子时就更加的注重评价的方法和使用语言的技巧 [3]。
(三)教师要及时更新观念,提升自身的评价能力
教师有必要通过学习实践提升自己评价学生的能力。教师有必要与时俱进,通过学习了解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清楚学生的性情,掌握评价不同的方式方法,并自觉的通过实践检验自己的方法和能力,对经验进行总结,对评价学生的过程进行反思。
总之,孔子创办“有教无类”的私学,仍对建设现代新型教育体系,培养有素质的新一代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孔门弟子三千,家世、学识、德行、各不相同[2]。孔子尊重弟子间的差异,采用因材施教的方法教育他们,使得弟子能够各有所长,影响后世。评价学生时,教师若用宽广的胸怀包容学生、理解学生,对学生多些耐心,细心教诲,学生终能领会教师的良苦用心,听其教诲,努力上进[4]。
参考文献:
[1]宿正伯.道不尽的论语[M].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1.
[2]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6,12.
[3]李红艳.普通高中评价学生策略—基于孔子评价弟子思想[D].东北师范大学,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