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大众文化中的雅与俗

2016-05-14黄婷

北方文学·下旬 2016年6期
关键词:大众文化

黄婷

摘 要:雅与俗作为文学批评的重要标准,代表了文学发展的重要审美方向,一个是高雅的精英文化,一个是通俗的平民文化。在中国文学史的发展过程中,雅文学、俗文学分别独立的占有过文学的主流地位,但随着现代人民文化生活的不断发展,大众文化生活的不断丰富,雅与俗二元对立的现象逐渐消解,形成一种雅俗共赏的文化发展形态。

关键词:雅与俗;大众文化;雅俗共赏

近年来,随着大众文化内容的越来越丰富,大众的审美趣味也呈现多元化,一方面通俗的音乐如《最炫民族风》,《小苹果》,青春励志小说等红遍大街小巷,另一方面探究中国古代文化的电视节目《舌尖上的中国》、《百家讲坛》,以及传统国学、三字经等也是人们热议的话题。一个是通俗趣味、以娱乐大众为主的俗文化,一个是精致典雅、以提高人们文化修养为主的雅文化。

雅文学和俗文学,一直是美学界热议的一个话题。在传统的文学观念里,雅文学与俗文学属于两个相对独立的范畴。高雅文学追求表现作者对现实、历史、人生的深刻思考,致力于提高读者的思想文化修养,经得起时间的检验。通俗文学则主要追求娱乐大众,满足大众一般的精神文化需求,雅文学和俗文学是相对而言的,对它们的区别和界定也有各种各样的阐释。但随着21世纪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审美观念的到不断提高,雅与俗之间的对立逐渐消解,二者走向互动依存的状态。

一、雅与俗的畸形发展

对于雅文化和俗文化,近代的中国文化对其曾有过片面极端的理解,曾为了雅文化的发展而打压俗文化的创作,也曾为了满足娱乐大众的精神需求而一味发展俗文化。

(一)雅文化的发展

以雅文化为主流而忽视俗文化的文化现象屡见不鲜。前几年国学盛行,一些城市办起了国学班,一些家长不顾孩子是否能懂,把两三岁的小孩送到里面学习,那些摇头晃脑的诵读国学经典的孩子是否就能真正懂得中国传统文化里的三纲五常,五伦八德?还记得冯导的《私人定制》影片中雅与俗的故事:李成儒演的大导,获奖无数,国内的,国际的,奥斯卡的,终身成就的……他认为这些都是些俗奖,就想变得高雅。私人订制为他创造了特高雅的环境,让他去生活,竟然得了“雅过敏症”。由此可见,一味地重视雅文化而忽视俗文化并不能促进人们健康和谐的生活和发展。

(二)俗文化的兴盛

1942年5月,毛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他们使加工形态的文学艺术相形见绌,他们是一切加工形态的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藉此,作家们开始无条件地向“工农兵学习”,民间文学成为文学的正统形式。 那些“五四”时期成长起来的拥有知识、批判意识及个性主义的作家难以走向大众、为百姓所接受,因此必须无条件地放弃。纯文学作家基本上失去了对文学发展的干涉能力。民间文学固有的俗气陋习大肆发展。中国知识分子成为文坛上的“多余人”。雅文学的边缘化,文学俗化进入失控状态,从而直接导致作品艺术质量的下降

二、文学发展的趋势

(一)俗文学向雅文学的转换

俗文学与雅文学的判断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历史性。纵观中国文学史的发展,无论唐诗、宋词还是元曲、明清小说,几乎每一种文学形式的发展都经历了从俗文学到雅文学的发展过程,例如现在被奉为国学经典《诗经》,在先秦时期,是广泛流传于世俗民间的民歌,因此在先秦时期它属于俗文学,难登大雅之堂。但是到了汉代,这些民歌又被认为是“雅文学”,而现在则成为了国学经典之作。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在清朝,石头记被认为是禁书。但是到了现代社会,我们将之视为一部具有高度思想价值和高度艺术价值的伟大作品。因此,文学的雅与俗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历史性,历史上的俗文学经过时间的过滤到了现在或者未来也许就会成为雅文学。

(二)雅俗共赏的新发展

当今中外文学,“雅俗共享”已经成为其发展的一个新趋势。只雅不俗难以获得更广泛的读者;只俗不雅,难以获得更高层次的审美价值。雅文化与俗文化相辅相成,为文学的新发展开辟了更广阔的天地。被认为将大俗大雅完美结合的张爱玲,她的《倾城之恋》、《金锁记》等作品,把普通百姓喜闻乐见的小说形式和现代人的思想情感完美融合,使得作品既有高度的思想价值,也有高度的艺术价值。此外鲁迅的《阿Q正传》、老舍的《茶馆》《骆驼祥子》等作品,也是兼取雅俗小说之长,达到了大俗大雅的境界,成为千古流传的佳作。俗中有雅,雅中有俗,将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与审美性、需求性相结合,使得作品雅俗相融。既能丰富人民大众的文化生活,也能提升人们的精神文化修养。

此外,随着21世纪以来电视电影的普及,加速了雅俗文化的彼此转化,雅文化通过电视这一媒介的转化走向大众、走进普通百姓的生活,例如《武则天》、《大汉天子》等通过电视剧的形式让人们更能直接的了解历史,将《活着》《平凡的世界》改编成电视剧让人们去体味中国人的精神,雅文学文本通过电视媒介散播到社会的各个层面中去,让人们有了了解的广阔平台。另一方面,中国精神也正在通过一些幽默诙谐的方式来表现,比如这几年的春晚小品,《将军与士兵》真实再现九三阅兵前夕,一个普通士兵班长训练一位坚持带头训练达标的将军的情景,让百姓们更深刻的感受到中国军人的铮铮铁骨,感受到更为强大的中国梦、强军梦。关注底层普通人的《社区民警于三快》《快递小乔》《公交协奏曲》等故事,使更多的人开始注意那些生活在城市底层为城市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善良的人们。雅文化通过电视等形式的改变有的更广阔的传播平台,更广的受众人群;同时,俗文化也通过电视提升了一定的精神高度,形成普及社会的新风尚。

三、结语

陈福朗在《怪味嬉皮士·后记》中说:“我一直在追寻一条雅俗共享的艺术道路,使自己的作品既拥有广大读者,又有相当的审美价值,让读者在得到阅读 愉悦的同时,还得到思想启迪。”雅俗共享是当今文学发展的新趋势,雅中有俗,可以扩大文学的受众群体,增强文学的人文情怀;俗中有雅,可以提高文学的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增强文学的文化底蕴。将雅与俗完美结合,丰富大众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充实人们的精神、生活。

参考文献:

[1]李凤亮.文化视野中的通俗文艺与高雅文艺[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06).

[2]杨敏.关于“雅”与“俗”的再理解[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1).

[3]严琳.大众视域下文化的雅与俗--从春晚小品看大众文化取向[J].华章 ,2014(24).

[4]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6,9.

[5]黄书泉.从“俗中有雅”到“雅俗融合”——试论中国文学现代化进程中的通俗长篇小说[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

[6]梁晓辉.中国文学“雅”“俗”研究综论[J].大众文艺,2008(12).

猜你喜欢

大众文化
新时期我国大众文化发展面临的问题及解决路径
浅谈对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几点思考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探析
既要“阳春白雪”,也要“下里巴人”
一起审审题
北大教授力挺《创造101》:大众文化不是草履虫
浅析“大众文化”
大众文化概述
大众文化背景下的民生新闻
论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繁荣的历史必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