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东北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创意资源的艺术设计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6-05-14陈佳

北方文学·下旬 2016年6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艺术设计

陈佳

摘 要:东北地区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其自身特性及强大的开发优势。探索以东北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创意资源的艺术设计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是东北地区高校的不可推卸的责任。

关键词:美术类非遗创意开发;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东北地区高校设计专业开展的创新创业活动进度较慢。我们看到项目申报集中于经济发展较快城市的高校,如广州美术学院、中央美院、清华大学艺术美院、南昌大学艺术学院等,他们结合本土创意资源组织设计专业的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申报,取得优异成果。东北地区艺术院校在此方面投入较少。结合东北地区本土创意资源特点,改变现状,探索出东北地区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快速发展的新途径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东北地区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其自身特性与强大的开发优势。在当今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在综合实力竞争的地位与作用越来越突出的时代,以本地区美术资源开发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创意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这也是东北地区高校充分利用美术类非遗资源突出办学特色的契机。

探索以东北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创意资源的艺术设计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是东北地区高校的不可推卸的责任。艺术学科中设计学与美术类非遗文化创意联系最为紧密。设计艺术中富于创造力的艺术构思、源于生活并引领生活的设计理念、利用物质的艺术表现技巧以及生产加工技术,共同构成了艺术设计专业的培养要素。当然,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仅通过课堂理论教学、知识传授难以实现,必须在实践中启迪思维、训练技艺。特别是在本土原创文化资源的利用方面,学校更应为学生提供深入生活实践的机会。[1]从这个意义上说,设计专业特点决定了其在美术类非遗创意人才培养中优势地位。2015年6月第三届文化创新国际论坛中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院长于丹教授认为:“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是促进产品和服务创新、催生新兴业态、带动就业、满足多样化消费需求的重要途径,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受制于设计转换环节的不足,丰富的文化资源难以得到开发利用,深厚的文化积淀难以形成产业链条,潜在的文化产品溢出效应难以达到充分的发挥,巨大的创客群体难以形成核心创新竞争力”。[2]各地非遗资源是文化创意产业得天独厚的活水源头,却没有被创新创业型人才充分利用。艺术院校在教学中缺乏对本土非遗资源的重视是原因之一。基于本土资源的创意开发探讨艺术设计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高校教学改革的关键。以实现非遗资源的经济价值为课题目标,把东北地区特色非遗资源如赫哲族鱼皮工艺、鄂温克兽皮制作、满族剪纸等作为重要项目融入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为目标的课改研究中,这应是目前东北地区高校首要面临的教学改革任务。

东北地区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巨大商机的创意资源,这些非遗创意资源如何融入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呢?

首先,在课程内容方面,应增加美术类非遗相关课程,如北方少数民族手工艺课程、北方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与音乐鉴赏课程,增强学生对非遗的关注与认知。并结合国内外美术类非遗创意开发经验与启示补充教材。一方面,切实做好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高校教学传承工作。另一方面,以东北地区美术类非遗为原创资源进行创意开发。

深入教学情境中把美术类非遗资源作为原创因子融入课程各环节中。在传统灌输教育方式外探索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方式。如以东北地区非遗特色为对象的创意开发议题。在训练中锻炼学生的创造力、学习能力、技术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信息收集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把授课方式应变被动学习为互动学习、主动学习。在传授专业知识时,一方面重视理论探讨研究的过程,挖掘美术类非遗的文化内涵与艺术内涵,在保持其艺术高度的同时进行创意设计。另一方面加强实践活动环节,增加美术类非遗田野调查体验环节,参与市场调研,把握市场动向,接触新工艺、新材料。如《产品包装》课程中的“材料选择”一节,受非遗民间工艺多从自然取材的启示,尝试使用绿色生态材料。教师与非遗民间工艺的手工作坊传承认联系,结合课程实际情况,安排学生在专业实训基地进行实践操作,并让学生承担每周包装选材的实际工作。学生根据企业要求,结合自己创意进行选材。单一的教学工作与实践指导还不能满足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的需要,应将学生松散的课外实践活动纳入到教学中,如鼓励学生参加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展会、民族手工艺展销会、历届非遗学术研讨会等。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有意训练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重视课堂中非遗知识的实践转化,并将课后学生反馈作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做好课程配置工作,创建配套设置以营造利用美术类非遗创业的文化氛围。挖掘美术类非遗中传统技艺、传统美术的创造力与再造力,使其满足时代课程设置的需要。鼓励学生发掘美术类非遗创造的历史经验,如审美意象、符号元素、生活服务功能等,创造出为当代社会接受的文化产品。这样从根本上推动美术类非遗的创新传承,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与能力,从而改进旧有的教学模式,保障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

(一)通过以东北美术类非遗资源为依托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园的实践研究,来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定期带领学生到非遗保护生态园、民族节庆展示园、遗存古址等地进行参观采访与义务服务,创建互动的学习环境、创造多元体验的学习途径,在实践中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二)与企业、政府部门、民间机构合作构建内外创业环境,在开放的视野下打造教学特色,整合教育资源,借鉴社会有利创业条件,以形成高校、社会互动的创业教育生态系统。邀请具有代表性的区域文化品牌企业成为教学实践合作单位,如本溪桥头石雕、铁岭王千石雕、通化松花砚雕、满族剪纸、大连庄河剪纸、满族刺绣等企业,这些企业深知非遗创意开发的实际症结,能够为课程训练指出明确的攻坚课题,并提供实践基地,使学生有的放矢地发挥创意潜力。

最后,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增加人力资本投入,聘请民间艺人为兼职教师。鼓励教师带领学生团队进行美术类非遗创意研发等科研活动,建设担当创业实践导师的师资队伍。为实现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目标,教师应具有高度的工作热情、积极探索的精神,应充当创业实践导师的角色。应对当前东北地区美术类非遗现状及发展趋势有全新的认识、重新组织课堂教学、重新编写教案。就设计课程而言,教师必须具备将东北地区美术类非遗品牌企业的真实项目融入课程的综合能力。如服装设计课程中“民族文化节特色服饰设计”,教师应寻找适合的企业项目与课程融合,之后带领学生团队与企业进行项目沟通和衔接,学生参与整个项目实施。从前期少数民族服饰历史、与小型服装作坊联络、市场调研、拟定特卖方案、多途径宣传、现场铺货,到销售、盘存、结算等各个环节,[3]教师应精心筹划,通过多次实践,学生才能变理论知识为实践经验,创新创业能力才能快速提升。项目组织之初,教师应与少数民族服装加工企业各部门沟通,请企业专家全程参与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标准的编写。

东北地区艺术院校应该利用本土非遗资源优势,实现艺术设计创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这些院校学生是美术类非遗的文化传承的后备军,以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为目标的非遗高校传承,必然从根本上推动东北地区美术类非遗生产性保护与创意开发的广度和深度,并在美术类非遗传承方面形成东北地区高校整体的办学特色。

参考文献:

[1]曹治,郭林森:《基于大学生创新创业园的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J].《商业现代化》,2010,12(632):228.

[2]袁媛,藤依舒:《文化资源的创意转化与产业激活——第三届文化创新国际论坛会议综述》 [J].《现代传播》,2015(8):154.

[3]杨龙女:《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课程的研究与实践——以时装零售与管理专业为例》[J].《职业教育》,2015 (15):148.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模式艺术设计
《自然生活》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书封与现代艺术
河北师范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环境艺术设计辩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