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硬化患者中医证型与D—二聚体等相关指标
2016-05-14陈剑坤蔡倩宋婧
陈剑坤 蔡倩 宋婧
摘要:目的 通过回顾性研究,探讨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硬化患者中医证型与D-二聚体等相关指标的关系。方法 收集广东省中医医院综合二科的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硬化患者54例的临床资料,分析中医证型与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硬化相关指标的内在联系。结果 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硬化患者气虚痰瘀证组血浆中D-二聚体、尿酸、超敏C反应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均显著高于其余各组。结论 临床可以通过中医证型判断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硬化患者D-二聚体、血尿酸等相关指标的异常情况,对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脑梗死;颈动脉硬化;中医证型;D-二聚体;同型半胱氨酸
中图分类号:R25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6)06-0025-03
动脉粥样硬化(adherosclerosis,AS)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心脑血管疾病,由于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过程相对缓慢,起病隐匿,容易被人们忽视。研究显示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加及硬化斑块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1]。随着研究的深入,逐渐有研究表明动脉斑块不稳定性在脑血管疾病中有重要作用。D-二具体属于交联蛋白降解产物的一种,其极易引发脑梗死,并且参与梗死的病理过程[2]。本研究为了解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硬化患者中医证型与D-二聚体等的相关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1月—2015年12月在广东省中医医院综合二科收治的诊断为脑梗死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共54例。其中男性30例,年龄57~86岁,平均(77.25±12.31)岁;女性24例,年龄47~83岁,平均岁(70.32±13.17)岁。根据辨证诊断标准进行分组,共分为气虚痰瘀证、肝肾阴虚证、气虚血瘀证、风痰上扰证、肺脾肾虚证5个证型,具体见表1。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①患者年龄均在45~85岁之间;②所有患者均经头颅CT/MRI证实,并配出脑出血患者;③本研究通过广东省中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入组患者均知情同意,且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2 排除标准 ①排除半年内有出血性脑卒中病史的患者;②排除伴有严重心、肺、肾功能疾病的患者;④排除不愿参与本次研究的患者;
1.3 诊断标准
1.3.1 西医诊断标准 所有患者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3]方案,即患者均伴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症状,且持续时间超过24 h,患者意识清楚,但多伴有明显的失语、偏瘫等神经系统局灶体征,经头颅CT检查正常,24~48 h后消失并出现低密度灶。
1.3.2 中医辨证标准[4] 颈动脉粥样硬化诊断标准:根据《超声医学》第4版,中医征候及辩证标准:参考高等医药院校《中医诊断》第5版与由国家技术监督局制定的《中医病症治法术语—证候部分》中气虚证、阴虚证、痰热证、痰浊证、血瘀证等辨证标准,和《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
1.4 方法 检查患者身体指标参数,如颈动脉IMT、斑块大小及数量,D-二聚体(D-Dimer)、同型半胱氨酸(HCY)、尿酸(UA)、C反应蛋白(CRP)、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等生化指标。对病例进行数据分析,观察中医证型与各指标的关系。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所有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形式表示,所有计数资料数据采用百分比%为单位,若P<0.05,则视为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硬化患者中医证型与血D-二聚体和同型半胱氨酸的关系 结果显示,气虚痰瘀证患者血D-二聚体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各组间差异明显(P<0.5);各中医证型间在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2.2 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硬化患者中医证型与血尿酸和超敏C反应蛋白的关系 结果显示,气虚痰瘀证患者血尿酸和超敏C反应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经组间多重比较,各组间差异明显(P<0.01)。详见表3。
2.3 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硬化患者中医证型与血脂的关系 各中医证型间在TG、TC、HDL-C水平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LDL-C水平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气虚痰瘀证显著高于其余各证型(P<0.05)。详见表4。
3 讨论
脑梗死是现代医学病名,属中医“中风”的范畴。中医古代文献中无“脑AS”病名,属“眩晕”范畴,与“中风”、“痴呆”有因果关系。有关本病的认识,可以追溯到《内经》,类似脑AS的论述,《内经》以“虚”立论,“髓海不足”、“上气不足”是其两大病机。中医经典文献中虽无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名,但根据本病表现多以眩晕、头痛、失眠、健忘、肢体麻木等为特征,以及发展演变规律,将其归属于 “健忘”、“痴呆”、“眩晕”、“头痛”等范畴,与“痰”、“瘀”等因素有密切关系;痰瘀互结,沉积血脉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键病机。传统医学认为脑AS病位在脑,该病的发生和多个重要脏器均有关系,比如心、肝、脾、肾等。中医上认为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病机有虚实两端,其中正虚为本,邪实为标。陈旭东[5]等认为脑动脉粥样硬化主要是因老年患者身体虚弱,肺腑功能逐渐衰退,气血不足、阴阳失衡所致。
研究显示脑梗死主要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局部脑组织区域血液供应障碍,使得脑组织缺血缺氧性病变坏死,从而引发的临床上对应的神经功能确实性表现[6]。以发病机制的不同为依据可将脑梗死分为不同类型,主要以脑血栓形成、间隙性脑梗死、脑栓塞等几种为主,其中发病率最高的一种类型即脑血栓,其约占据了全部脑梗死的60%左右[7]。脑梗死多发生于年龄50~6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中,该病致残率、致死率及复发率较高,对患者健康及生活能力的影响极大[8]。颈动脉硬化也叫颈动脉粥样硬化,该病多发生在青少年时期,且患者病情往往会随着病情的加重而逐渐加重。目前临床上通常认为颈动脉硬化的发生和老年缺血性卒中有较为密切的关联。颈动脉硬化早期患者内膜-中膜厚度增加,并随着病情的发展逐渐形成粥样硬化斑块,从而逐渐发生斑块内出血、脱落等现象,是血流动力学发生相应的改变,进而可引发缺血性脑血管事件。
本组回顾性资料分析表明: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硬化患者中医证型在临床上分为气虚痰瘀证、肝肾阴虚证、气虚血瘀证、风痰上扰证、肺脾肾虚证,特别是以气虚痰瘀证、气虚血瘀证、肝肾阴虚证为常见证型,并且气虚痰瘀证组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尿酸、超敏C反应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其余各证型,而各中医证型间在同型半胱氨酸、甘油三酯、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水平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斑块动脉粥样硬化也属于炎症免疫疾病的一种,在动脉硬化发展过程中承担着较为重要的作用。随着研究的深入,临床上逐渐加强了对纤溶系统失衡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影响的重视。D-二聚体为交联纤维蛋白纤溶蛋白纤溶蛋白酶水解产生所形成的一种特异性降解物。是疾病高凝和纤溶亢进状态的敏感性指标之[9]。同型半胱氨酸是甲硫氨酸代谢过程中的重要中间产物,它既可以维持人体内甲硫氨酸的正常水平,同时也是一种反应性血管损伤氨基酸[10]。急性脑梗死患者多伴有高凝低溶现象,患者血脑屏障被破坏,其脑组织成分会进入血液循环内,导致纤溶功能增强,从而会导致D-二聚体含量明显上升。有研究报道血浆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11],与脑卒中的发病、预后和复发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
总而言之,临床可以通过中医证型判断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硬化患者D-二聚体、血尿酸等相关指标的异常情况,对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故而,为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临床上应合理的对西医与中医治疗方式进行结合,以促进药物发挥协同作用,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及早促进患者康复。
参考文献:
[1]曹裕民,张雄,龙隆,等.血小板活化因子乙酰水解酶基因多态性与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关联性研究[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4,40(3):138-142.
[2]陈文强,李宗信,黄小波,等.影响脑动脉硬化患者痰证的多因素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6,26(12):1618-1619.
[3]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国实用内科学杂志,1997,17(5):312.
[4]徐辉,顾耘.颈动脉粥样硬化中医证型与相关因素的研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10):122-124.
[5]陈旭东,宋爱红.中医辨证治疗脑动脉硬化症80例临床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07,34(6):756-757.
[6]邵宏敏,李志君,宋淑玲.祛风化瘀行血通络组方联合瑞舒伐他汀对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硬化斑块的影响[J].中国中医急症,2015,24(12):2208-2210.
[7]牟凤群,陈通.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硬化及颅内动脉狭窄与血清尿酸水平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5,34(11):1213-1217.
[8]赵继国.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硬化与糖化血红蛋白、血尿酸(UA)水平的相关性[J].中医临床研究,2015,7(32):127-128.
[9]吕先光,刘朝中,王俊华,等.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浓度变化的临床意义[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8,29(4):354-357.
[10]王雪茵,胡永华.同型半胱氨酸代谢与脑卒中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3,17(11):988-992.
[11]王军,史艳艳,周俊山,等.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不对称二甲基精氨酸与缺血性脑卒中研究进展[J].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2012,9(1):18-22.
(收稿日期:2016-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