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帮助学生克服对作文的畏难情绪
2016-05-14陈玲玲
陈玲玲
【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最考验学生的语文功底,但写作也是学生最害怕的语文作业,尤其是农村中学生。怎样帮助学生克服对作文的畏难情绪?这是作文教学的当务之急,也是写作本文的目的。
【关键词】模仿;激发兴趣;不断积累
作文是语文学习的终极运用,也是语文思维能力的体现,提高学生作文能力是一个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不断积累、练习、提升的过程。帮助学生克服对作文的畏难情绪是老师提高学生作文能力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只有不害怕作文才能喜欢作文,才能提高作文能力,才能为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打好基础。本文就怎样帮助学生克服对作文的畏难情绪谈谈本人的看法。
一、降低要求,从模仿写作开始
恐惧是恐惧本身。学生害怕作文,有时只是害怕自己的恐惧。农村语文教学中,不妨降低写作要求,从模仿同学的习作开始,逐渐形成根深蒂固的“写作并不难”观念。例如:在练习细节描写时,一个学生习作中的打篮球动作细节描写十分到位:“他一只脚矫健地向前一迈,后脚跟踮起,跟上腿的惯力,向前奋力一跃,如鱼跃龙门,腰弯如弓,手拍向翻滚的篮球……”采用细化动作法,运用一系列动词延长过程,具体写出动作的过程。只要求其他学生模仿其采用一系列动词写篮球运动员即可,哪怕用了相同的个别动词也行。由于是同一题材,降低要求,又是身边的同龄人,学生很容易上手。当然,真正打动人的东西,应该是自己呕心沥血的创造。模仿,要让学生掌握的是一种写作方法,如细化动作法。以此再进行其他动作细节描写训练,让学生举一反三,学会迁移,自己创造,平时观察积累的细节也就能鲜活地刻画出来。
二、多管齐下,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毋庸置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写作感兴趣,并非易事。所以教师更应下大力气花大功夫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1)摒弃功利化的教学理念,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这个时代拼爹拼妈都不如拼教育,但最终拼的是什么?是教育的理念。理念错误,任何努力都将徒劳。国家级初中语文学科骨干教师陈金缺老师说:“为了获得高分,有些语文教师不仅不让学生写自己喜欢写的题材,而且想方设法教学生如何应付考试,如何投机取巧,课堂上公开指导学生编写故事,虚构情节,教师容忍学生在作文中说假话、写假事、抒假情、谈假感受。长期不良渗透熏陶之后,学生对作文写作失去了本能的兴趣和热情,失去了本真的学生动力。”当我手不能写我心时,学生的真情实感,就不能如山泉般流淌于字里行间,学生也就成了行尸走肉般的“代言人”,教师越苦口婆心地扭曲指导,学生越是南辕北辙,迷途忘返。当学生写作时,技巧不是问题,字数不是问题,能我手写我心,真情实感像滔滔不绝的长江水翻滚在日记本上、作文本上,这才是教师在教学理念上的最成功体现。
(2)善于发现,及时鼓励,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法国雕塑家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教师,教师在学生的每一次口头表达、练笔中,都要善于发现学生用得好的一句话、一个词,哪怕是一个字。八年级上册《小石潭记》教学过程中,潭中鱼“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我让学生展开合理想象,描绘出鱼儿“似与游者相乐”的情景。一个女生以独特的性别视角写出鱼儿开始的娇羞躲闪,后来的调皮溅了“游者”一身水,教师及时鼓励,放到多媒体展示台上作为范文,学生尝到片段练习的甜头,有成就感,后来提笔习作更积极了。同样是片段练习,另一男生写汗水,有“手心里攒满小水珠”,有“额头沁出豆大的汗珠”,还有“汗水湿秀了后背的衣服”。我在片区公开课上大加赞赏,男生斗志昂扬,立马又奋笔疾书。你想让学生是什么样,就告诉他——他是什么样,这是赏识教育的真谛,也是教师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法宝。
三、以不断积累制胜,丰富学生的材料库
积累习惯是语文学习之本,语言积累是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林格说“在行为心理中,人们把一个人的新习惯或理念的形成并得以巩固至少需要21天的现象,称之为21天效应。”而现实中农村学生普遍阅读量少,积累少,材料库匮乏,写文章像挤牙膏,惧怕作文,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认识“21天效应”,持之以恒积累。除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7-9年级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外,其他文章中也要挑选出精彩片段背诵,如鲁迅《风筝》第一段,训练学生的记忆能力。每日一言由学生轮流写在黑板右侧,全班学生当堂抄当堂背。授课中教师还要旁征博引,如教学刘大杰的《巴东三峡》,背熟郦道元的《三峡》,并找出二文的异同点,加深记忆。
农村初中学生的写作水平各不相同,广大教师孜孜不倦,各显神通,首先要面对的仍是怎样帮助学生克服对作文的畏难情绪问题。做好学生的心理建设,用切实可行的措施帮助他们,才能首战告捷,在作文成功路上越走越远。当然,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板块,它还有很多值得探索、研究的空间。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2]陈金缺.《怎样教好语文》.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
[3]林格.《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