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品德教学应重视思辨能力的培养

2016-05-14王福珍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2016年6期
关键词:思辨能力

王福珍

【摘 要】在品德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就是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知、分析各种问题和社会现象,学习思辨的方法;让学生在遇到道德冲突时,会思考会分析,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良好的思辨能力;让学生在遇到生活实际问题时,会运用道德标准来评价,拥有良好的行为习惯,提升思辨的内涵。

【关键词】思辨能力 道德冲突 社会现象

思辨,首先是哲学术语,指运用逻辑推导而进行纯理论、纯概念的思考;其次是指思考辨析。在品德教学中,它是指一个人对一个问题从多角度、多方位进行深入思考,反复比较与鉴别后得出不同的答案,最后形成自己的符合道德标准的思维方式。思辨能力是一种抽象的思维能力,可以理解为学生在认真的分析和辨别后,提炼出自己认为正确的重要的观点,最终做出合理的判断。思辨能力的形成对于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要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却并不容易,需要教师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逐步渗透。

一、在理性思辨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案例1“职业乞丐”。曾有媒体爆出:“80%流浪乞讨者都属于‘职业乞丐 。”更有一种说法,“职业乞丐普遍月入过万。北京乞丐城里磕头,回家盖楼”。在央视网记者调查过程中,职业乞丐月入过万的情况很普遍。而他们之所以不愿意走入救助站等机构,根本原因就是我们赠予乞丐的“可观收入”。

在品德教学中,我们会遇到很多道德难题,影响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在教学《让我们同行》一课时,引导学生要有爱心,愿意在别人危难时刻伸出援助之手。若此时,教师能利用以上乞讨乱象这样的道德冲突,使得学生在爱心捐助面前产生矛盾,然后采取适当的教学对策,就能有效提升学生的道德思辨能力。

面对乞讨乱象,面对是非观颠覆,学生的判断和行为很难取舍。面对这样的道德冲突,学生容易建立错误的观念,特别是孩子的价值观不稳定,这就需要教师从多种角度引导学生思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就案例1这个材料而言,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人们献爱心是没错的,善良是每个人的基本道德。其次,人们献爱心是献给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而非像职业乞丐这样的人;不然,反而助长这些人不劳而获的恶习,玷污人们的善心。最后,要认识到这是政府监管问题,慈善是需要制度保障的。这样多角度的思考让学生对这一问题有了清晰明了的认识。

当今社会传统道德中的某些积极因素被淡化,很多道德冲突被公诸于世,如“老人倒地,扶不扶?”“见义勇为,救不救?”等等。这些问题直接消极影响到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当学生的道德认知和社会事件发生冲突时,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和思辨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教师不仅要在课堂教学中重视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更要让学生在具体的道德冲突中理性思考,辨别、判断和洞察事物现象,培养学生思辨能力,让他们用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引领自己的行为。

二、在社会现象中学会思辨方法

案例2“中国创造”。大唐公司接国外订单生产一双成品羊毛袜,定价10元。它的成本是:羊毛线4.5元、加工生产费2元、定型1.1元、包装材料和工费0.8元,一双袜子净赚1.6元。该袜子贴上美国迪士尼标签之后,卖118元,一双净赚108元。图片显示(图略)年初六工人们正在抓紧赶制袜子的情景。而浙江永通针织袜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了确保完成外贸订单,今年春节除了大年初一放一天假外,从年初二起就留有2000余名工人加班加点生产出口袜子。因为公司认为如果不抓紧做外单业务,公司就有可能面临倒闭。

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品德学科教师,要敢于引入尖锐社会现象案例,进行有深度、有智慧、有意义的课堂教学。教学浙教版五年级下《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一课时,笔者就引用了“中国创造”这一案例,学生被这种社会现象所震惊,同样的货品被贴上知名的标签后,身价剧增,发人深思。在讨论利弊中,引导学生学习思辨方法。

(一)抓关键词,在概念理解中习得

培养思辨能力,需要正确理解概念和基本知识。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启发学生找到正确答案,还应培养他们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对每个具体问题都要尝试找到最好的解决方法。什么是中国制造?什么是中国创造?什么是微薄利润?什么是无奈?在品德教学中这些关键词和概念问题,很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认真分析,这样从概念入手,抓住关键词,由思考引发思辨,是我们教给学生思辨方法的首选。

(二)用心计算,在数据对比中思考

品德教学不能关起门来自己行事,有时候不妨也用一用其他学科的知识,比如数学上的“算一算”。一双袜子,1.6元和108元,两个数字无疑会让人惊讶。数据对比,利润差异,令人咋舌。学生肯定会思考为什么这样不公平?当他们不甘心时,价值引领无须多言,已震撼植入,这就易于达成思辨的教学目标了。

同样,在教学《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时,笔者让学生算一算,地球温度每上升1℃,海平面上升多少米?地球将在什么时候被淹没?在数据对比中,学生不仅学会了思辨方法,同时也懂得了人类的生存危机,意识到保护环境刻不容缓。

(三)回归现实,在社会现状中明理

学生在辨析上述案例后会发现,如果不接单子,工厂就会面临倒闭,工人就会失业。这些都是我们不想看到的现象,却又无可奈何,因为我们缺乏“中国创造”。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埋头生产袜子、制造袜子,而要创造自己的袜子品牌。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在残酷的社会现实中辨析明理,就是要教会他们这样的方法:凡事多思辨,感悟促进明理。

三、回归现实生活,在体验中升华思辨的内涵

案例3“故事深思”。有人在德国小镇上点菜吃饭,因为点了许多菜没有吃完,被一位德国老太太训斥。她说他们剩的菜太多,太浪费了。那人回敬说:“我们花钱吃饭买单,剩多少,关你老太太什么事?”老太太生气打电话。一会儿,一个穿制服称是社会保障机构的工作人员过来。问完情况后,该工作人员居然拿出罚单,开出50马克的罚款,并郑重地对那人说:“需要吃多少,就点多少!钱是你们自己的,但资源是全社会的,世界上有很多人还缺少资源,你们不能也没有理由浪费!”

这则材料看起来是一件生活中不算太大的事,背后的深意却发人深省。我们在品德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除了知识的呈现、思维的碰撞、价值观的引领,更需要把思辨内容回归至现实生活,进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长久指导行为,这才是我们品德教学的真谛。

“德国用餐”故事告诫人们不要因为钱多(自己的),而去肆意浪费(世界共享的)资源。故事中的情景,时时发生在我们身边,然而没有人去较真,大家似乎已经习以为常了。

再引申到生活中的其他事情,会发现类似的问题更多,如父母看孩子的日记、紧张的医患关系等。这些都是我们身边活生生的资源,教师需要善于选择生活资源,加以巧妙引导,从生活点滴入手,提升思辨内涵,形成思辨习惯,使学生过有道德的生活。

品德教学倡导活动课堂,教师可以挖掘这些学生生活中经常能够看到的问题,设置情境,开展讨论活动。如上述案例可以先做假设:老太太是错的,我们学生是对的。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最终由学生自己认识到其中的深切含义:

(1)是老太太错了,因为我们不知道这样是错的。

(2)不,是我们错,因为我们对老太太语气不好。

(3)不,是老太太错,因为她居然为这点小事打举报电话。

(4)不,是我们错,因为我们事先该确认一下,是否需要点那么多的菜。

(5) 不,是老太太错,尽管我们知道点那么多菜是不对的,但也不至于被罚得那么严重。

(6)不,是我们错,因为德国人讲究原则,我们是做错了……

翻阅《品德与社会》教材,可以发现教材大部分都是以“范例”“话题”呈现,但是从四年级开始,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思考性课题。这就告诉教师,同样作为独立的人,小学生应慢慢学着自己辨析道德难题,分析社会现象,解决生活问题,为最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由此可见,“思辨”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而品德教学也应引导学生学习科学的思辨方法,培养思辨能力,提升思辨内涵,把它们当作重要的教学任务。

(浙江省嘉善县第二实验小学 314100)

猜你喜欢

思辨能力
自主学习与英语专业本科生思辨能力的关系研究
商务英语教学中思辨能力培养的模式构建研究
基于培养思辨能力的大学外语教学策略探究
浅议加强英语专业实训课程实践的必要性
如何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学习中的思辨能力
“英语教学法”课程改革与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中职历史培育学生思辨能力的探究
英语专业写作测试与大学生思辨能力培养
转型期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如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