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搭乘“互联网+”快车优化中职数学教学

2016-05-14万丽

理科考试研究·初中 2016年6期
关键词:互联网+中职数学

万丽

2015年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到“互联网+”的概念,一时间,成为社会热议的焦点.于是,笔者也开始思考起什么是“互联网+”的意思.在百度上进行搜索,探索的结果主要都集中在总理在两会提出,以及对“互联网+”的意义解读.那么,这些解释代表什么呢?思考过后,我试着对“互联网+”进行了理解:首先,“互联网+”毫无疑问的成为了一个国策;其次,“互联网+”是个方法论,是指导企业转型、升级的有效方法;最后,“互联网+”具有极强的使命感,是必须执行与推行的.因此,我对“互联网+”的理解就是“互联网+360行”.

从大家耳熟能详的电子商务、在线影视观看、在线金额等无一不是“互联网+”的杰作,大量的例证足以说明“互联网+”服务的可行性.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让传统的教育行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变革.运用到教学中,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不仅改变了宏观的教育形态,更变革了传统教学的组织形式,有效增大了教育的创新空间,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了有力平台.那么,“互联网+教育”=?笔者在中职数学教学中进行了如下有益的探索.

一、提供更多资源链接,更新教学模式

就目前的中职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而言,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仍然盛行,教师通过传统的口头讲述和板书罗列等手段呈现教学内容,千篇一律的陈旧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常常是无精打采,再加上中职阶段的数学较中小学阶段相比,内容更显深奥,这就使得数学基础本就不算扎实的中职生更是昏昏欲睡.在互联网日益盛行的今天,中职教师应及时更新教学理念,充分利用身边一切可利用的教学资源,这不仅能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能推进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

例如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智慧校园、智慧教室,在一体化的环境中给学生营造出一种无处不在的网络学习氛围,微课、慕课、视频等教学资源不仅有效活化了课堂,也让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积极主动.在课堂教学上,教师还可以应用时下较为流行的翻转课堂模式,引导学生在课前自行观看教学视频,以网络交流、课前讨论等多种形式促进师生、生生间的互动,造就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此外,远程教育平台进行的联网实况教学也能够让学生足不出户就能感受到不同名家的教学风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教学反馈中,教师也可以改变传统的作业提交方式,鼓励学生可以通过QQ群、微信平台、公共邮箱、作业网等多种形式提交,突破时空限制.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也可以采用网络平台,这样的交流方式能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消除尴尬心理,使得教师能够获得学生对知识吸收的一个真实反馈.这些新的教学模式,为师生提供了更多的资源链接,真正实现对思维的引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二、渗透数学文化,丰富学习体验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进行教学,充分考虑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认识,有利于学生联系身边实际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互联网+”下的中职数学教学,可以开发网络资源,为学生创设主动学习的情境,尤其是将数学史引入课堂中,让学生在了解数学文化的过程中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步进行,丰富学习时的情感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例如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的需要,在网络上搜索与其相关的数学发展史,使原本枯燥的数学课堂更具吸引力.比如中职数学中“对数”的概念,n=logax,晦涩难懂,学生很难提起兴趣.为此,我在教学前通过网络搜索,将对数的故事作为新课的导入,在向学生介绍如何发现“对数”这一概念的过程中,使学生认识到对数的重要意义,有效消除了学生学习的抵触情绪.当我们把这些数学史的知识与学生共同分享时,整个课堂一片寂静,数学家们探索科学的过程和精神不仅深深吸引了学生的眼球,也让这些枯燥乏味的数学概念变得鲜活生动,学生也会觉得数学原来是这么平易近人、易接受的.我们可以想象得出,在历史的解说中,我们的数学课堂也会更具吸引力,学生不仅能提高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也会受到数学文化的熏陶,这种熏陶对于人的影响将是深远的.

三、刷新教学评价,增强积极情感

在传统的教学评价中,我们习惯了“去粗取精”的方式,往往选择集中统计量对教育质量和学生进行评价,比如平均分、升学率等.从表面上看,似乎可以从这些表面的数据看到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但实际上,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情况得到老师的关注了吗?教学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即使是得分相同的学生,得分情况、失分情况也是不尽相同,他们所暴露出来的学习弱点也是不尽相同,而这些才是真正值得我们给予更多关注的学生发展的质量信息.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如何为教育质量评价助力?如何通过评价制度改革促进职业教育内涵的发展呢?笔者认为,学生是鲜活的个体,教师应该看到每个学生身上所特有的特性,关注他们的全面发展,这是大数据时代需要我们确立的质量信息选择方式与标准.例如各地涌现的以学生发展为导向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为开展大数据分析提供了丰富的过程性和表现型数据.如“三通两平台”的建设,尤其是“录播系统”和“学生学习系统”,这些过程信息中,存储了大量的教育过程信息,不仅有教师上课的录音与录像,又有教师的备课信息,还有学生的学习过程信息、家长的参与信息.对这些数据进行大数据分析,有利于促进从追求学业成绩到追求“核心素养”的科学教育质量观转变.

总之,“互联网+”时代为我们的课堂带来了活力和新鲜元素,为师生提供了更多的资源链接,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为中职数学课堂带来了伟大变革.然而,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也一样,可谓正负能量皆有.为此,我们中职数学教师不仅要有迎接“互联网+”的心理准备,也要准确把握好数学教育中的“互联网+”需求,才能真正打造“互联网+”时代下的丰富多彩的中职数学课堂.

猜你喜欢

互联网+中职数学
“课程思政”下中职《基础会计》的教学改革
新疆中小学和中职学校全面开学
多媒体技术助力中职美术教学
中职数学作业批改中的问题及对策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