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6-05-14余远鸿

经济师 2016年6期
关键词:碳金融对策研究商业银行

摘 要: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发展是当前金融领域的热点话题,我国商业银行介入碳金融业务的时间不久,在发展过程中会受到宏观经济、对碳金融认识不到位、技术风险以及人才缺失等因素的制约,文章就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并进一步研究发现:通过搭建碳交易体系,完善碳金融平台和制度、进行碳金融业务创新、引进碳金融人才和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等方法能有效解决中国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发展中的不足,并促进了中国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的发展。

关键词:商业银行 碳金融 影响因素 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6-154-02

一、引言与文献回顾

19世纪后期以来,由经济增长带来的环境危机使得“碳金融”概念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碳排放量也成为衡量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标识。一些学者开始对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发展问题进行了探讨。Markus Pietikainen(2010)认为金融中介服务公司通过金融服务创新,不仅能帮助投资者建立和投资碳基金,并且改善了投资者的流动性,催生新的商业机遇。王元龙(2009)认为我国碳金融业务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利润空间,但还存在诸多制约因素,需要从金融机构自身和外部政策环境两个方面进行努力,解决碳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张安宁、唐在富(2009)通过研究国外发达国家的碳金融成果,结合我国目前发展状况,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已有的文献结论认为碳金融业务的发展符合政策和经济导向,有利于增加商业银行利润、提升其国际竞争力。但就现实而言,中国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发展步伐缓慢,与国外差距巨大,因此,对国内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发展的问题进行探讨并且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也成为本文的研究意义所在。

二、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供给侧改革的制约

宏观经济周期波动显著影响企业的生产规模,从而导致碳排放量的相应变化。一般来说,当一国经济越繁荣,企业生产规模会扩大,碳排放量就高,碳金融业务交易也就越频繁,商业银行开展碳金融业务的获利空间就会越大,反之则相反。目前我国是世界上最具潜力、最大的CDM(清洁发展机制)项目供给国,CDM项目占据全球近50%的份额,据统计,截止2015年5月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的全部CDM项目共5073项。而目前我国处于供给侧改革时期,其核心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这意味着“高碳”如煤炭、钢铁、有色、火力发电等行业面临着去产能、去库存的压力和挑战,这将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碳金融交易市场的活跃程度,并进一步限制了中国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的发展。

(二)对碳金融自上而下地缺乏认识

国外发达国家商业银行早在20世纪就如火如荼地制定碳金融交易制度、碳定价及碳金融衍生产品的创新等,而我国商业银行真正介入碳金融领域是在21世纪初,这使得我国发展碳金融业务的局面显得相对被动和落后。

当前还存在着自上而下的对碳金融缺乏认识:首先是碳金融组织服务体系、碳金融平台和制度尚未搭建起来,商业银行孤掌难鸣,预计2017年才会正式启动全国碳交易市场。

其次是中国商业银行的信贷政策虽然对低碳企业有所倾斜,但实际中绝大多数商业银行未有成立专门部门开展碳金融业务,真正能与国际接轨,采用赤道原则发展碳金融业务的商业银行仅有兴业银行一家,这种被动的局面也导致了碳金融业务发展步伐较缓慢。

最后是金融消费者对碳金融认识不足,公众对低碳环保的理念是熟知的,这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但对大部分来说,碳金融就鲜为人知,因碳金融的市场相对封闭,基于这种市场需求现状,商业银行碳金融产品的更新和创新速度就会较为缓慢,市场需求动力不足,商业银行在产品的创新方面也会举步维艰。

(三)碳金融的技术风险与专业人才缺失

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业务面临着政策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技术风险等。而我国碳减排技术尚处于初期,具有高风险、高投入并伴随着很大的不确定性,而碳金融必须依存于碳减排技术,因此技术风险是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业务最不可控的风险,这也是商业银行考虑的重要风险因素。国外商业银行可以遵循并依据赤道原则的规定实施自身的信贷支持业务,在信贷项目的评估以及CDM(清洁发展机制)和JI(联合履约机制)机制下对碳减排量的核算技术是比较成熟的。

而相比之下,当前我国只有兴业银行加入了赤道原则,其它绝大多数商业银行还只是停留在绿色信贷阶段,与国际碳市场的接轨以及碳减排量核算方面的技术掌握方面比较落后,再加上我国没有统一的政府标准,环保部门也没有专门的碳金融数据库,导致了各银行之间信息共享不充分,使商业银行在支持信贷的信息上具有明显的滞后性。

碳金融的技术风险需要商业银行配备专业型人才才能更好地从源头上进行风险防范,促进碳金融业务的顺利开展,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环保项目的评估缺乏技术人员,另一方面,懂金融的人未必懂碳技术,懂碳技术的人未必了解金融,这层壁垒导致国内商业银行从事碳金融事业的专业人才寥寥无几,因此商业银行对碳金融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就显得紧急而迫切了。

三、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业务的对策建议

(一)政府搭建碳交易体系,完善碳金融平台和制度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碳信用供应国,却处在碳交易产业链的最低端,这或许是一个初级市场发展的必经阶段,从这个角度看,我国的金融体系发达程度和金融产业成熟程度与发达国家与地区特别是美国、欧盟相去甚远,这就需要我们采取措施缩小这种差距。

首先,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业务需要一套完整的、可遵守的法律法规和业务流程来保障,而目前我国关于碳金融的法律法规、业务操作流程都较为零散,商业银行可参与的CDM项目数量也相对有限,这就需要政府积极搭建和完善碳交易体系,为商业银行参与碳金融业务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其次,高效的交易平台能够为碳金融业务的健康发展提供市场支撑。当前应加强对国际碳交易制度、交易规则和定价规律的研究,在碳交易设计、平台设计等方面吸纳发达国家的经验,积极发展分层级、有特色、高效率的交易市场。

最后,必须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碳金融制度。碳金融制度的缺失往往会导致商业银行无所适从。这里碳金融制度包含两层含义:一是由政策出台的碳金融制度,这些规定可为商业银行的碳金融业务发展提供法律依据;二是由商业银行内部制定的操作流程制度,例如设立专门的碳金融部门、成立碳金融发展小组等对碳金融项目进行跟踪和服务。

(二)健全我国碳金融组织综合服务体系

当前碳金融业务尤其是CDM机制下的碳减排额具有很严格的交易机制,其开发程序复杂、周期较长、涉及境外交易人员,需要专业的中介机构如碳信用评级机构来辅佐完成。而我国的国内中介机构尚处于起步阶段,暂时不能通过为碳金融交易提供专业的咨询服务,这就使得商业银行不能有效规避项目风险和交易风险,以降低交易成本。因此,商业银行在碳金融业务发展应从内部重视做起,争取发展好碳金融业务,为市场的碳交易发展提供专业的咨询服务和相关配套服务。

此外,除商业银行之外,还必须培育和发展碳交易所、碳信用评级机构、投资银行、对冲基金、私募基金及证券公司等一批优质碳金融中介机构的参与,为市场提供一个良好的竞争环境和氛围,并通过专业的分工来降低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业务的成本。

(三)商业银行进行碳金融业务创新

商业银行在碳金融业务方面应增强自身的内生增长动力,才能改变传统的发展模式,拓宽利润渠道来源,这其中的关键便在于进行碳金融业务创新。例如授信业务创新。我国商业银行可以向项目企业方提供基于清洁发展机制(CDM)的项目贷款,包括传统的项目资产抵押和创新的收益权质押,以及流动资金贷款向交易所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再如中间业务创新。一是作为项目财务顾问,商业银行凭借天然的信息和渠道优势,协调各方关系、撮合交易成功;二是作为基金托管人,为国内外碳基金提供资金监控和交易结算的托管服务。

商业银行还应努力进行与碳排放权挂钩的理财产品创新,以开展碳掉期交易、碳证券、碳期货、碳基金等碳金融衍生品金融创新和以碳交易通常涉及资金在参与主体之间的跨境转移的结算业务创新等。

(四)培养和引进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专业型人才

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业务亟需熟悉环境与金融的复合型专业人才。由于碳金融发展历史较短,碳金融在我国的发展时间更短,国内商业银行该领域人才储备不足,也没有成立专门的碳金融部门,对碳金融业务的操作模式、利润空间、项目开发、交易规则、技术风险等缺乏应有的专业知识,在评估项目的环境风险时,过度依赖外部环境专家对项目提供的评估意见,不能独立自主地做出科学合理的判断,使国内很多商业银行不敢贸然介入其中。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事业的核心还在于拥有专业的碳金融从业人员,碳金融甚至被称为第四次工业革命,其发展符合政策导向,潜力巨大,因此培养一批专业的人员就非常必要了。专业的人员从事碳金融事业能减小我国与国外商业银行碳金融发展之间存在的差距,生产出适合我国市场、满足我国消费者需求的碳金融产品,带领我国碳金融事业向着另一个高度迈进。

(五)积极借鉴国外商业银行先进经验,提升竞争力

国外商业银行丰富的碳金融理论与实践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例如荷兰银行设计了气候指数和水资源指数,推出收益与气候指数挂钩的气候理财产品、与水资源指数挂钩的水资源环保产品,推出后深受市场欢迎,大大增强了该行表外收入;美国花旗银行则建立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体系,通用于全球交易,通过信贷风险控制环境及社会管理系统;日本瑞穗实业银行编制完成《瑞穗实业银行赤道原则实施手册》,并将其应用于其遍布全球的项目融资和财务顾问活动并于2006年建立了可持续发展部门,成为第一家使用“可持续发展”这个词的日本银行。

因此,我国要积极借鉴国外商业银行先进经验,参与国外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的交流活动,积累实践经验,另一方面,相关企业应积极引进和吸收国外先进碳减排技术,以更加主动的姿态参与到低碳经济发展的时代,这反过来也能促进商业银行碳金融事业的发展。

四、结束语

已有的文献资料表明我国商业银行碳金融发展具有广阔的空间和潜力,因此对中国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发展的问题和对策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中国碳金融业务发展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需要从自身和外部环境两个方面着手努力,并借鉴国外商业银行的先进经验提升国际竞争力。研究分析表明,针对我国宏观因素制约、自上而下地对碳金融业务缺乏认识及存在的技术风险和人才缺失等问题,外部因素方面需要政策搭建碳交易平台、完善碳金融制度和健全碳金融组织服务体系,而更重要的是中国商业银行通过持续地进行碳金融业务创新、人才引进和借鉴国外经验等增强内生动力的方式才能更好地促进碳金融业务在商业银行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Markus Pietikainen.Innovation financial services give a competitive edge. Finance&Business world,2010

[2] 徐承红.低碳经济与中国发展之路.管理世界,2010(7)

[3] 王元龙.把碳金融培养成中国金融业新增长点[N].中国经济时报,2009(12)

[4] 张安宁,唐在富.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实践与启示.中国财政,2009(8)

[5] 王遥,刘倩.碳金融市场:全球形势、发展前景及中国战略.国际金融研究,2010(9)

[6] 翁清云.国内外商业银行碳金融实践的经验借鉴.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1(2)

[7] 王留之,宋阳.略论我国碳交易的金融创新及其风险防范[J].现代财经,2009(6)

[8] 鲍健强,苗阳,陈锋.低碳经济: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中国工业经济,2008(4)

[9] 张晓艳,张斌.碳金融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研究.财经分析,2013(6)

[10] 陈游.碳金融:我国商业银行的机遇和挑战.财经科学,2009(11)

[11] 张志娟.我国碳金融发展现状及策略研究.林业经济,2015(12)

[12] 蔡宁伟.碳金融发展及其对商业银行的启示.金融论坛,2010(11)

[13] 范亚欣.碳金融与商业银行发展研究.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2)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岭南学院金融系 广东广州 510275)

(作者简介:余远鸿,中山大学岭南学院金融专业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工商银行广东省分行营业部广州西华路支行经济师。)

(责编:贾伟)

猜你喜欢

碳金融对策研究商业银行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中国碳金融市场风险度量
中国碳金融市场发展与特色分析
切入学生生活构筑地理生活化课堂研究
我国碳金融发展问题探讨
低碳经济发展思路及路径
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