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质量与盈利能力的相关性研究
2016-05-14单雪澍
单雪澍
摘 要:我国学术界围绕内部控制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关于企业内部控制质量与其盈利能力之间的关系研究较为少见。从政府发布实施内部控制规范的初衷来看,一方面是希望企业提升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控能力,另一方面则是为了确保企业财务报告的可靠性,进而提高资本市场的运作效率。前者理应会提高企业的长期盈利能力,但后者却会增大企业因进行内部控制咨询和审计等而发生的制度执行成本,短期内使企业利润下降。企业提高内部控制质量,究竟会对其盈利能力产生何种影响?文章以四川省上市公司2015年的公开数据为研究对象,利用实证研究方法回答上述问题。
关键词:内部控制质量 盈利能力 相关性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6-076-03
一、引言
自财政部等五部委陆续发布《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后,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已在政府层面得到了初步构建。之后,伴随着上述规范体系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及深圳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公司的强制实施,标志着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建设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与此同时,我国学术界围绕内部控制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相关文献呈现“井喷”状态。但在这些研究成果中,关于企业内部控制质量与其盈利能力之间的关系研究较为少见。从政府发布实施内部控制规范的初衷来看,一方面是希望企业提升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控能力,另一方面则是为了确保企业财务报告的可靠性,进而提高资本市场的运作效率。前者理应会提高企业的长期盈利能力,但后者却会增大企业因进行内部控制咨询和审计等而发生的制度执行成本,短期内使企业利润下降。企业提高内部控制质量,究竟会对其盈利能力产生何种影响?本文试图以四川省上市公司2015年的公开数据为研究对象,利用实证研究方法回答上述问题。
二、文献回顾
直接对公司内部控制质量与盈利能力的关联性进行研究的文献,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比较稀少。目前涉及该主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内部控制评价研究
针对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价方法,我国学者提出了多种思路。于海云(2011)以公司是否自愿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以及是否聘请审计机构对该报告进行审计并发布无保留审计意见作为判断企业内部控制质量高低的标准。张颖等(2010)根据ERM框架界定的内部控制四个目标进行问卷调查,采用李克特五级制量表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度量。更多的学者则是通过构建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来综合评定企业的内部控制质量。如,骆良彬等(2008)提出了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王海林(2009)建立了内部控制能力评价的IC-CMM模型等。在各种综合评价模型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夏大版企业内部控制指数以及迪博版企业内部控制指数。前者由厦门大学内部控制课题组发布,后者由中山大学和深圳迪博企业风险管理技术公司联合发布。
(二)盈利能力评价研究
国内外对盈利能力评价的研究均经历了相当长的时间。在研究早期,研究者主要提出了一些能够评价企业某方面盈利能力的财务指标,并通过计算和分析这些指标值来说明企业的盈利能力。亚历山大·沃尔(1928)在其《财务报表比率分析》中就提出了利润率、投入产出率等可以概括企业盈利能力的财务指标。之后,学者们将注意力转移到了对盈利能力的综合评价方面。丁玉芳等(2004)提出了基于模糊数学方法下的企业盈利能力评价模型,从而达到了对盈利能力定性与定量综合评价的目的。李治国(2008)选取了净资产收益率等7项反映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财务指标,利用因子分析法计算了反映盈利能力的综合评价指标。
(三)内部控制与盈利能力相关性研究
Hamersley(2008)的实证研究显示如果公司的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则该缺陷的披露会给企业带来诸如股价下跌、债权人缩短债务期限等负面影响。唐晓凤(2012)针对50家上市公司的研究显示公司管理水平与盈利能力之间存在相关性。内部控制较好的公司其管理水平也较高,资源利用率高,从而可以稳定推动公司的盈利水平。常峰源(2013)以100家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得出了制造业公司的内部控制有效性与盈利能力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的结论。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变量
1.被解释变量。代表企业盈利能力(被解释变量)的财务指标很多,体现了盈利能力度量的不同角度,且各指标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信息重叠问题,若简单选定一个现有指标来直接代表企业的盈利能力显然是不太合理的。因而本文首先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代表企业盈利能力的主成分,之后以主成分为基础计算盈利能力综合评价指标,并将该指标作为被解释变量,符号标记为PRO。在进行主成分分析时,选用了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投入资本回报率、销售净利率、销售毛利率、主营业务比率、营业利润率、基本每股收益、每股息税前利润等9项反映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财务指标。
2.解释变量。本文直接以上市公司披露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审计意见作为解释变量,符号标记为ICQ。如果内控审计报告中审计师出具的是标准无保留意见,代表被审计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较为完善合理,内部控制质量比较高,则ICQ=1。如果审计师出具的是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或否定意见,以及未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意见的均视为内部控制存在缺陷,则ICQ=0。
3.控制变量。由于影响企业盈利能力的因素较多,本文在多元回归模型中加入了如下四个控制变量:公司规模、行业、经营效率、财务风险。(1)公司规模(Size)。根据规模经济效益理论,一般而言,规模较大的公司,其成本控制优势和市场经营优势较明显,因而盈利能力较高。本文使用公司资产的对数反映公司规模。(2)行业(IND)。不同的行业往往具有不同的盈利水平。传统制造业通常有较低的利润率,而创新型及高科技企业则意味着更高的利润空间。若企业属于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和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取值为1,否则为0。(3)总资产周转率(ATR)。在正常经营状况下,资产周转速度会直接影响企业的获利能力。资产的运营效率高,说明企业可以利用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大的产出,盈利能力较强,反之代表资金占用过大,资金成本增加,利润相应减少。(4)资产负债率(L/A)。资产负债率大,意味着企业的财务风险较大,从而会提高企业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进而降低企业的盈利水平。
(二)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在沪、深证券交易所A股上市的注册地为四川的105家公司为研究样本。因为要对2014年的年报数据进行分析,因而剔除2015年及以后上市的公司15家,另剔除金融业公司1家,财务数据披露不完整的公司1家,最终样本数为88个。样本数据来源于沪、深交易所网站、巨潮资讯网、Wind数据库。行业分类按照证监会行业分类标准划分。全文数据运用SAS9.3和MATLAB R2013b软件进行处理和分析。
(三)模型建立
为检验内部控制质量与企业盈利能力之间的相关性,建立模型如下:
PRO=β0+β1ICQ+β2Size+β3IND+β4ATR+β5L/A+ε
其中,PRO为公司盈利能力综合指标,需要通过主成分分析模型计算确定。ICO为解释变量,其余指标为控制变量。β0为截距,β1至β5为回归系数,ε为残差项。
四、实证研究与结果分析
(一)盈利能力综合指标分析
本文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净资产收益率等9项盈利能力指标进行成分分析,提取特征值并加以计算,最后得到综合盈利能力评价指标。提取主成分的标准是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80%以上。
利用SAS9.3(中文(简体))对全部样本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如下相关系数矩阵特征值表(表1)。
从表1可知,选至第三成分时累积方差贡献率达到了81.41%,超过80%,故本文选取前三个成分作为代表企业盈利能力的主成分。
根据主成分得分系数矩阵表(表2),得出第一主成分Z1、第二主成分Z2、第三主成分Z3的表达式如下:
Z1=0.377727X1+0.403246X2+0.382403X3+0.329470X4+
0.139705X5+0.025522X6+0.317709X7+0.406353X8+0.392049X9
Z2=-0.263707X1-0.146396X2-0.155368X3+0.238382X4+
0.449200X5+0.686057X6+0.378293X7-0.057357X8-0.095978X9
Z3=0.239978X1+0.140759X2+0.193212X3-0.502068X4+
0.040512X5+0.608032X6-0.491672X7+0.086062X8+0.112701X9
其中,X1至X9分别代表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投入资本回报率、销售净利率、销售毛利率、主营业务比率、营业利润率、基本每股收益、每股息税前利润。
利用MATLAB对主成分Z1到Z3进行计算,能够得出可以代表各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综合评价指标PRO。
PRO=(58.83%Z1+11.89%Z2+10.69%Z3)/81.41%
(二)统计性描述分析
在本文试图建立的回归模型中,涉及到了综合盈利能力、内部控制质量、企业规模、资产周转率、资产负债率、行业分类等6个变量,其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1.综合盈利能力的均值为18.46,标准差50.44,说明四川省各上市公司之间的盈利能力差异较大,经营状况各异,这在正常的市场竞争情况下是一种合理的状态。
2.内部控制质量的均值为0.76,说明四川省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质量不太高,在88个样本中,4个样本的内控审计报告出具了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1个样本的内控审计报告出具了否定意见,还有17个样本没有披露内控审计报告,占到了总样本的19%。
3.企业规模由于采用了企业资产总额的对数,故而企业间的差异看起来并不是非常大,但其实际代表的资产规模各企业之间的差异还是非常明显的。
4.四川省上市公司的资产周转率普遍不高,均值为0.59,仅有11%的公司资产周转率超过了1。这与该省上市公司大多数为制造业、采矿业和电力供应等行业有关。这些行业的运营往往需要大量固定资产方面的投资,因而其资产周转率较低。
5.平均45%的资产负债率表明四川省上市公司的总体财务风险不太高,但是从标准差以及极值情况来看,各样本企业之间的差异还是非常大的。因而有必要将其作为控制变量纳入回归模型。
6.从行业分类的情况来看,四川省上市公司的行业集中度很高,83%的样本属于传统的制造业、采矿业、建筑业和水电热力供应行业,特别是制造业样本达到了66%。仅有5.7%的样本属于信息软件和文化体育行业。该情况导致了行业分类数据的标准差非常小。
(三)变量相关性分析
利用SAS软件对各变量进行Pearson相关性检验。检验结果见表4。
由变量相关系数矩阵可以看出,盈利能力综合指标(PRO)除与资产负债率(L/A)在5%显著性水平下负相关之外,与内部控制质量等其它4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绝对值不超过0.17,相关性均不显著,这与一些其它文献提出的结论并不完全吻合。
1.盈利能力综合指标与资产负债率显著正相关,表明企业的负债比率越高,面临的财务风险就越大,因而会降低企业的盈利能力。这一结论支持了李治国(2008)的研究结果。
2.内部控制质量(ICQ)与企业盈利能力综合指标的相关系数为正,与本文的预期方向相同,但是并未呈现显著的相关关系。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笔者认为可能有两点:(1)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质量值得商榷。由于我国要求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时间并不长,很多会计师事务所特别是国内所对内部控制审计业务的执业水平不高,再加上内控审计业务竞争激烈,可能导致内控审计报告的结果无法完全客观公正地代表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水平;(2)样本量不足。因为本文分析的对象是四川省2014年的上市公司,在作了必要的样本剔除后,仅余样本88个,对于统计分析而言,样本量可能不太充分。
3.盈利能力综合指标与资产周转率、企业规模、信息软件等行业性质之间的相关系数均为正,也与本文预期的方向相吻合,但相关系数绝对值很低,无法得到明确的结论。
4.企业规模(Size)与资产负债率(L/A)在5%水平下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在2014年四川省规模较大的上市公司往往具有较高的资产负债率,这一方面可以理解为规模大的公司其抗风险能力高,因而可以获得更多的债务资本,另一方面也可能意味着规模较大的公司承受了更大的财务风险。
由于在Pearson相关性检验中发现盈利能力综合指标与其它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并不十分显著,若对因变量与自变量进行线性回归,得到的回归模型效果不会很好,因而本文不再进行后续回归分析。
五、结论与研究展望
通过上述研究可以发现,四川省上市公司以内控审计报告结果为代表的内部控制质量与企业盈利能力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良好的内部控制除了可以提升企业财务信息的可靠性,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完整,避免不必要的资产损失外,更重要的是可以确保企业既定的管理政策能够得到有效执行,可以高效地识别和应对风险,从而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和经济效益。因此,建议四川省各上市公司切实提升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积极完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体系,避免内部控制建设、评价、审核流于形式。
由于资金、时间、专业的限制,本文的研究尚存在很多缺憾,包括:对内部控制质量的评价仅使用了内控审计报告的结论;没有对四川省上市公司的内控审计情况与我国全部上市公司进行比较研究;只分析了2014年的四川省上市公司的截面数据等。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从以下方面做进一步探索:一是直接使用迪博版内控指数及厦大版内控指数代表企业内控质量进行相关分析,并与本文分析结论进行比较,进一步验证内控质量与盈利能力的相关性,同时也可间接分析我国目前上市公司内控审计报告的可靠性。二是采用面板数据分析自2009年至今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的变化及与盈利能力的相关性,以更好地观察提升内部控制质量对企业盈利的短期及长期效应。三是直接对典型公司进行实地调查,深入分析企业内部控制现状,挖掘相关成本与收益数据,通过案例研究论证内部控制质量与企业收益之间的关系,并提出立足中国本土文化和环境的提高企业内部控制质量的可行性建议。
参考文献:
[1] 朱华建,张盛勇,高宏伟.21世纪以来我国内部控制研究主题及述评——基于2000年到2010年《会计研究》等国内主要七种期刊的分析[J].会计研究,2011(11)
[2] 周守华,胡为民,林斌,刘春丽.2012年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研究[J].会计研究,2013(7)
[3] 程慧芳.内部控制质量评价有点雾里看花——基于迪博版与厦大版指数比较[J].财会月刊,2014(1)
[4] 宋晓华,祁晨,祖丕娥.内部控制研究综述[J].财会通讯,2014(12)
[5] 张颖,郑洪涛.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与分析[J].审计研究,2010(1)
[6] 骆良彬,王河流.基于AHP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模糊评价[J].审计研究,2008(6)
[7] 王海林.内部控制能力评价的IC-CMM模型研究[J].会计研究,2009(10)
[8] 丁玉芳,单广荣.基于模糊数学方法下的企业盈利能力评价模型[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
[9] 李治国.公司盈利能力与资本结构相关性研究——基于对山东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08(5)
[10] 唐晓凤,王攀峰,袁建华.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与盈利能力的相关性分析[J].绿色财会,2012(3)
[11] 常峰源.内部控制有效性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J].中国商贸,2013(24)
[12] 于海云.内部控制质量、信用模式与企业价值——基于深市A股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1(3)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数学学院 四川成都 610065)
(责编: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