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并合理运用问题串,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效益
2016-05-14杨燕军
杨燕军
摘要:教学中,设计并合理运用问题串,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培养思维能力,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关键词:初中数学;问题串设计;合理运用
一、用问题串,学习概念
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些难点知识比较抽象,学生的知识储备少,很难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但是如果给出相应的问题情境,提供相应的直观载体,将难点知识分解为许多小问题,引导学生从情境信息出发层层深入,步步逼近,则会另有一番课堂景象.
案例1“矩形的概念”的教学。如图,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问题1:它的边、角、对角线有什么性质?问题2:它有什么样的对称性?问题3:它具有稳定性吗?
设计意图:教师充分考虑所教内容的系统性及学生的已有知识及认知水平,设计四个问题,让矩形概念的形成水到渠成。
二、用问题串,探究规律
问题串的设计要根据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把教学内容编织成一组组、一个个彼此关联的问题,使前一个问题作为后一个问题的前提,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继续或结论,这样每一个问题都成为学生思维的阶梯,许多问题形成一个具有一定梯度和逻辑结构的问题链,使学生在明确知识内在联系的基础上获得知识、提高思维能力.
案例2“平方差公式”的教学。问题1:按已学过的多项式乘多项式方法,完成下面的计算:(x+y)(x-y)______.(m+n)(m-n)________.(2x+y)(2x-y)_______.问题2:你从上面的计算中发现什么规律?它与我们前面学过的多项式乘以多项式有何异同。
设计意图:通过问与问之间的层层推进,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层层深入,由易而难,由外而内,由现象到本质,由特殊到一般,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对平方差公式的掌握也基本系统化了.
三、用问题串解决问题
运用问题串进行教学,实质上是引导学生带着问题(任务)进行积极地自主学习,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自我建构知识的过程.因此,问题串的设计应体现梯度性和过渡性,备课时要在精细化上下工夫,使学生在问题串的引导下,通过自身积极主动的探索,实现由未知向已知的转变.
案例3实际问题与二次函数(图形面积的最值问题)”教学。问题:张大爷家准备用一段长为30米的篱笆围成一个一边靠墙的矩形菜园,张大爷量得墙的长度为18米。问题1:张大爷打算围一个面积为100平方米的菜园,张杰和张玲两名同学给出了如下表的两种方案,请问:谁的方案合理?为什么?问题2:这个矩形的长、宽各为多少米时菜园的面积最大,最大面积是多少?问题3:张大爷因年长眼花,量错墙的长度了,墙的长度只有13米。此时这个矩形的长、宽各为多少米时菜园的面积最大,最大面积是多少?问题4:在(3)的条件下,张大爷打算在菜园的一边上开一扇0.8米的门(不用篱笆)。这个矩形的长、宽各为多少米时菜园的面积最大?
设计意图:问题1,从学生熟悉的数人手,让学生理解墙的长度的作用。问题2,让学生建立矩形(菜园)的面积S与AB(x)的函数关系式并能根据题中的条件确定自变量AB(x)的取值范围,并求(菜园)的最大面积。问题3,改变墙的长度(由18米改成13米),引起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变了,矩形面积最值发生变化。意在渗透分段函数的意识和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问题4在原题的基础上加一道门,除了贴近实际生活外,提升了用含AB(x)的代数式表示BC边的难度和建立函数关系式的难度,又改变了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用意是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四、用问题串,反思总结
在课堂结束时,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的核心内容设计总结问题串,帮助学生整合所学到的知识,培养学生独立探究新知识、自我归纳和反馈的能力。
案例4“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教学。本节课你是如何探究的?回顾你的思路,说说你的方法.问题1.请结合图形,说出本节课得到的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其中哪些是基本事实?如何用符号表示?问题2.请利用基本作图作三角形:已知三边、两边及其夹角、两角及其夹边。
设计意图:设计问题由易到难,逐层递进,对学生数学素养的形成有着很好的巩固、促进的作用。
有效问题串的设计和运用决定着教学的方向,关系到学生思维活动开展的深度和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我们应加强对以问题串来梳理教学脉络的研究,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拓展教师和学生的发展空间,使我们的课堂充满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