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数学导学案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016-05-14尉迟国义
尉迟国义
[摘 要] 在素质教育发展的今天,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关注的课题.教师利用数学导学案,可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 导学案 有效 自主学习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 6058(2016)17 0046
导学案体现了“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育理念.教学体系主要有三个环节:课前、课上和课后.这三个环节也可以看做学习新知、实际运用、教学检测三个环节.
导学案的合理设计和使用将会极大地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了能够把以上几个主要环节落实到位,数学导学案的编写可以分成以下五大部分.
一、课前准备
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我们教学的方向和目的,起到导向性的作用.教师的教学目标即学生的学习目标.教师要让学生知道我们这一节课、这一章节或者这一套书,甚至是这一学科在中学阶段的学习目的.而教学目标不仅仅供教师参考,更应该让学生了解,让学生真正明确本节课的目的.因此,教学目标的设定要具体化、明确化和可检测化,不能用一些模糊的词语来描述它.
2.重点、难点.
点明即可,让学生知道.
3.知识梳理.
知识梳理这一块内容既要包括本节课的基础知识,又要包括上一节课的知识内容.因为数学知识的学习是连续的,这节课的知识大多需要上节课知识的支持.因为这节课的课前就是上一
节课的课后,而这一节课的课后就是下一节课的课前.
这样就把课前和课后这两个内容结合在一起了.
4.基础自测 .
通过学生的自学,设计一些比较简单的基础题,让学生来完成,用于检测学生的自学情况.此处的设计不可过多,亦不可过难.如果我们课堂探究的内容比较难,可以先设计本节课需要探究的问题中的一部分具有铺垫性质的题目.这对我们上课探究的问题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上课时,花5~10分钟对基础自测中的问题做一个点评或讲解(其中有一些问题是学生不能完成的),然后开始上新课.
课前准备的问题一定要提前发给学生.
二、师生探究
这一块内容是课堂上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由学习新知到实际运用的重要环节.对于简单的、有讨论价值的问题,可以由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即可,切不可大包大揽、包办代替.例如,对于“直线可以无限延伸”这一内容,学生没有讨论的必要,教师也没有讲解的必要,学生只要记住就行了.对于对学生思维能力要求较高的问题,教师可设计一连串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这时候,教师的主导地位切不可动摇.例如,对于复合函数的单调性问题,学生是很难独立完成的,即使有部分学生能探究出来,也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这时,教师要考虑时间成本,给予学生适当的点拨和指导.
三、当堂训练
这一块内容是用于检验这一节课中学生的学习情况或者可以说去检测我们的教学目标完成的情况.当堂训练的设计要切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符合我们的教学目标.这样才能真正起到检测作用.考虑到学生学习水平的不同,教师可以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问题切不可过难、过偏,一定要做到堂堂清理.
对于师生探究和当堂训练的题目,教师切不可提前发给学生,上课再发.
实际上,我们在课堂上只完成了师生探究、当堂训练和课前准备的一半工作.
四、节节训练
每一节内容包含了几个课时.在这一节内容结束后,教师应将这一节内容的重点、难点和易错点知识进行梳理,并开展系统训练.这次的训练强度不可过大,试卷的命制以一节课能做完为任务量.比如,可以命制5道选择题、3道填空题和2道大题.一是检测学生对这一节内容的学习情况;二是帮助学生巩固知识,防止学生学了新知识,忘了旧知识.最好不要选择一周一练,而是一小节一练.这样,只要对试卷稍加修改,以后还可以反复使用.如果是一周一练,由于进度的不同或其他原因耽搁,试卷还要重新命制.
五、章章检测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记忆曲线表明:人们在学习中是有遗忘规律的.如果学生不抓紧复习,能记住的知识就只剩下原来的25%.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减慢,遗忘的数量也就减少.有人做过一个实验,两组学生学习一段课文,甲组在学习后不复习,一天后,记住的知识为36%;一周后,只剩13%.乙组按艾宾浩斯的记忆规律复习,一天后,记住的知识为98%;一周后,保持86%.乙组记住的知识明显多于甲组.所以,当一章内容结束后,教师应再进行一次测试,这次的测试强度要大点,可以参照高考命题的模式.再配上我们的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促使学生反复练习,加深学生的记忆.
六、总结
导学案的使用对学习能力强、基础知识扎实的学生作用不大,甚至会阻碍他们创新精神的发展.但它对自学能力差、基础知识薄弱的学生是非常必要的.它提升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帮助学生打好基础,对学生以后的发展大有裨益.
(责任编辑 钟伟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