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妙笔收官,让数学课堂回味无穷

2016-05-14张宏梅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16年6期
关键词:案例创设情境

张宏梅

众所周知,一节课行将结束之时,往往是学生情绪低落、思维疲劳、注意力极易分散之时。此时,教师应该精心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以此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正如明代文学家谢榛所说:“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如撞钟,清音如余。”本文拟结合具体案例,谈谈课堂结尾情境创设的几点做法。

一、巧用趣味性情境

1.巧用游戏情境,还给学生最爱

儿童是天生的游戏者,游戏是儿童与生俱来的天性,它满足了儿童好玩、好奇、好胜的心理,可谓是学习的兴奋剂。课尾,学生难免有些疲劳之感,此时用游戏情境收尾,既能检验学生理解、掌握新知的情况,又能使学生在动静交替中调整心态,重振精神,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案例】《倍数和因数》课尾

师:现在老师说一句话,符合条件的同学迅速到讲台前集合,不符合条件的可在小组内轻声说说哪些学号的同学符合条件。

师:学号是16的因数的请到讲台左边集合,学号是16的倍数的请到讲台右边集合。(符合条件的学生纷纷到指定地点集合,只有16号学生犹豫不决,不知所措)

师:16号到底该站哪边?你能用一句话来形容你的位置吗?

师:哦,你真幸运,你既是16的倍数,又是16的因数。

课尾,教师利用学生的学号创设直观、简朴、高效的游戏情境,学生在“动”中思,“玩”中学,随着游戏的步步开展,学生的思维层层深入,枯燥呆板的练习变得神秘而有趣,学生在快乐的游戏活动中对新知有了更为全面而深刻的认知。

2.巧用故事情境,让学生自由表达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中要创设与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同时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课尾,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结合所教内容,创设一些耳熟能详的故事情境,让学生在动人的情节和熟悉的情境中感受故事中浓浓的数学味。

【案例】《复式折线统计图》课尾

师:看到这幅图,你想到了什么童话故事?你能结合图中的“数”和“形”讲一讲这个故事吗?

生:(边指图边讲解)一天,热闹非凡的大森林里,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比赛,比赛是在乌龟和兔子之间展开的,项目是赛跑。发令枪一响,兔子“哧溜”一声窜了出去,短短5分钟,跑了500米,这时乌龟才爬了不到200米。兔子回头一看,乌龟已经被远远地甩在后面,心里不禁骄傲起来。心想,乌龟跑得那么慢,我在这儿睡上一觉再跑也不迟。当它睡到第25分钟醒来时发现乌龟已经快到终点了,兔子急忙追赶,可是为时已晚,乌龟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师:是啊,一幅简洁的复式折线统计图能表达出如此生动的故事,这就是数学语言的魅力!

上述案例中,教师找准了知识与故事情境间的内在联系,将《龟兔赛跑》的故事用本节课学习的复式折线统计图表示出来,给足时间让学生去想象,用数学语言来描述故事内容。这样的设计不仅让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还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语言的魅力。

二、借用生活化情境

1.借用生活资源,领略自然之美

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联系,教师可以利用收集到的一些生活资料,开发成教学资源,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

【案例】《轴对称图形》课尾

资源欣赏:让我们一起在优美的音乐中欣赏这些对称的美吧!瞧,(课件出示画面)翱翔天空的大雁、白鸽,翩翩起舞的蝴蝶、蜜蜂,桂林山水的互相倒映,人体的对称,著名建筑中的对称,自然中的对称,剪纸中的对称。多么神奇,多么美丽,我们的服装也因为有了对称才显得大方、典雅。轴对称图形因其特有的对称美,给人们带来了一种和谐的美感。

多么精彩的画面呀!它让学生们去思考、去遐想,留给他们无限美好的回味,无痕地让轴对称图形所具有的文化特性浸润于学生心间,让数学变得真正美丽起来。

2.借用现实情境,渗透思想教育

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的永恒主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除教给学生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需要结合生活实际,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做到课已终而思未尽。

【案例】《百分数的认识——折扣》课尾

某名品家电城以每台进价为2000元的洗衣机按如下广告销售:“原价3200元,七折优惠,亏本大甩卖。”该电器商城是否真的亏本,若没有亏本,每台利润是多少?

学生们算出每台的利润后教师出示顺口溜:“消费打折活动多,物美价廉心头乐;折扣促销都说好,其中陷阱也不少;虚折扣、假甩卖,积分赠券难实在;劝您消费擦亮眼,诚信价实比比看。”

上述案例中,以现实的素材——商场促销活动,促进学生积极地去思考、探究和解决问题。运用一个顺口溜,让学生明白诚信的重要性,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消费理念,使学生在理解折扣的实际意义的同时,学会多角度地分析问题。

三、活用“语文”式情境

1.活用“承前启后”式情境,实现新旧知识的对接

承前启后,即承接前面的,引出后面的,一般用于文章方面。教师在数学课课尾也可根据教材安排和单元目标,巧妙借用承前启后的形式,合理创设情境,把教学终点放在与后继知识的连接点上,适度渗透,无缝对接。

【案例】《认识公顷》课尾

天安门广场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广场,面积大约400000平方米,是( )公顷。北京故宫是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占地面积大约是72公顷,是( )平方米。中国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建成的“鸟巢”的建筑面积约为26公顷,是( )平方米。

师:看了这些数据,你有什么感想?

师:是啊,中国人真了不起,用公顷表示土地面积比平方米更方便。我国地大物博,国土面积约是960000000公顷,先读一读,说一说有什么感受?

师:祖国太大了,看来用公顷这个面积单位来描述我国的国土面积还太小了,有比公顷更大的面积单位吗?同学们不妨课后查阅一下资料,下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

上述教学活动中,教师先带领学生练习巩固“公顷”的相关知识,接着承前启后创设问题情境:“用‘公顷去描述我国的国土面积”,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进而在比较、反思中感受到“要想简洁地表示我国的国土面积,还需要学习更大的面积单位”,很自然地引出下节课的学习内容,体会学习新知的必要,实现新旧知识的有效链接。

2.活用“首尾呼应”式情境,感受新知的学习价值

首尾呼应,一般是指文章的开头与结尾之间存在着的相互接应的关系。它也是写作时常用的一种手法,这种前有伏笔、后有呼应的写法可以使内容更为完整,结构更为紧凑,情感更为强烈。数学课堂中,巧妙地设计“首尾呼应”式情境,既能使整堂课的教学浑然一体,又让学生在后续的“呼应”中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案例】《按比例分配》课尾

课始:(屏幕出示画面)小军和小红两家合租了一辆车出去游玩,来回共用去车费600元,每家应交车费多少元?

生:600÷2=300(元)。

师:你是用平均分的方法。可是小军觉得不合适,因为他家有3个人,而小红家只有2个人。你们觉得怎么分配合理呢?其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这样的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这些问题的解决办法。

……

课尾:现在你觉得小军和小红家各应交多少车费比较合理呢?

(生纷纷表示用按人数的比计算比较合理,并尝试解决问题)

课始,教师创设“如何交车费”这一鲜活的生活情境,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激起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课尾,学生自主探究“按比例分配”的特点以及解法,回归到课始的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灵活解决问题。一前一后,一问一解,前后呼应,恰到好处,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了数学知识的价值和魅力。

3.活用阅读赏析式情境,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是人类了解和认识优秀文化的一种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手段。数学教学中,教师巧用数学书上的“你知道吗”板块,带领学生通过阅读去感受数学的博大精深,领略人类的智慧与文明,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数学文化的浸染,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案例】《圆的周长》课尾

出示:人类对圆周率的研究历史非常久远。在古代,人们大都认为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我国古代的数学著作《周髀算经》中就有“周三径一”的记载。

我国魏晋时期数学家刘徽采用“割圆术”来求圆的周长的近似值,求得圆周率的近似值是3.14。大约1500年前,我国南北朝时期的科学家祖冲之使用刘徽的方法算出圆周率大约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精确到小数点后7位的人。这一个研究成果比国外早了1000多年。

师:读了这段文字,你有什么感想?

通过认真阅读,学生了解了圆周率的精确程度是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进步的,感受到数学家们的艰辛与执着,感悟到数学的神奇,体味到数学文化的魅力,民族的自豪感一定会在学生们的心中播种发芽、拔节生长。

总之,教师应认真研读教材,了解学生的生活,精选素材,在课堂的结尾精心创设有深度、有广度又不乏趣味性、教育性的学习情境,让数学课堂的结尾如美酒越品越香,如佳曲余音绕梁,以此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提高学生的数学思辨能力,促进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全面提升。

猜你喜欢

案例创设情境
不同情境中的水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