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听课:有根有骨有魂

2016-05-14姜有荣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16年6期
关键词:听课内化内存

【关键词】听课;内驱;内存;内化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28-0058-01

【作者简介】姜有荣,江苏省阜宁中学(江苏盐城,224400)副校长,江苏省特级教师。

听课是校本教研的一种常规方式,但要使它切实地发挥起应有的作用,就必须在原发动力、技术路线和转化接口等根本问题上求得实质性突破。根据随堂听课和督查听课的切身感受,我对“实化”听课教研做了一些思考:

一、“根”在“内驱”

一名无志于把课上好的教师,根本不可能去“真听课”。这种被动式听课实质上是一种“假听课”。只有那些想把课上得高效、赢得学生认可的教师,才会真心实意地听课。这种主动式听课,才有教学研究的价值和可能。“假听课”和“真听课”的教师区别何在?前者把脑筋用在应付检查上,后者则把脑筋用在学习取经上。

如果教师没有想把课上好的内驱力怎么办?练毛笔字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如果是在废报纸上练习,那么,练一年也不会有多大长进;但如果是在10元一张的宣纸上练习,练一周就可能会看出长进。教师听课的这张“宣纸”在哪呢?在学校的“课堂教学过关”。学校可以组织学科领军教师,分批或分学科对本校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逐一过关考核,分出高下,并与绩效考核中的“能”直接挂钩。撬动“课堂教学过关”这根杠杆,倒逼教师把课上好,他们才会有“真听课”的内驱力。有了“真听课”的内驱力,教师听课才能因势而利导。

二、“骨”在“内存”

教师听课应该走什么样的技术路线呢?“一课一得”应为上策。“高手”的课堂,可圈可点之处固然很多,但试问你听了之后对其精妙之处还能说出多少?“满堂彩”的好课,听课时已“应接不暇”,但真正能“入脑”的并不多,融进自己课堂里的就更少了。

“满堂彩”的好课,教师不可能一下子就学得会。那是一种岁月的积淀,一种“内功”的积淀。不妨听一节课,学“一点”,但一定要把这“一点”听懂、听透,听出门道来,最后融入自己的血液,融入自己的课堂教学之中。如果每听一节课,都能有那么“一得”,也就离“高手”不远了。“一课一得”的可取之处不在于“得”的数量,而在“得”的入骨程度。吸收才是衡量教师听课效果的唯一标准!与其“面面俱到”,不如“一点独到”。面面俱到,但“到”而不“化”,“多”也是零;一点独到,但“到”而能“化”,“一”就是“多”。

三、“魂”在“内化”

听课最终的落脚点是教师自己的课堂教学。只有这样,才能使听课的收获“生根”。所谓“内化”,就是结合校情、生情和教师的教学风格,将听课收获融入自己的课堂教学之中。最睿智的教师,往往听的课并不多,但“所得”都悉数用在自己的课堂上;而最“苦命”的教师,听的课很多,但一点也没能用到自己的课堂上。衡量一名教师的听课效果,听课节数仅是其中的一个指标,更重要的是他是否把听课“所得”用在自己的课堂上,用上了多少。如此考量,才是真正的“务实”。

一名教师,只有把听课“所得”内化到自身的课堂教学上,才是“听以致用”,才能“落地生根”。学校在对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过关考核时,不妨安排一个“教者答辩”环节,可向教师提出三个问题:你这节课最得意的地方是向谁学来的?别人当时是怎么上课的?你是如何内化到自己的课堂中来的?能说出“来处”,又能说出“内化”的道道,听课也就真正“入门”了!

听课,有“根”才有原动力,有“骨”才有支撑力,有“魂”才有再生力。“三力”生成之时,便是听课效果显著之日。

猜你喜欢

听课内化内存
隐超DDR5 5600AOFRUS DDFR55200 16GBx2内存套装实战
读悟化展:小古文浪漫教学四重奏
笔记本内存已经在涨价了,但幅度不大,升级扩容无须等待
思辨:儿童哲学促学生道德内化的教学实践
浅析小学高年级数学学习
根据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特点进行有效评课
如何提高学生高中语文课堂听课的能力
移动版教学督导听课评价系统建设初探
内存搭配DDR4、DDR3L还是DDR3?
内化与外化:鉴赏之二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