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教学模式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2016-05-14韩俊
韩俊
摘 要:数学是高职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一门课程,对于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高职数学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得其教学结果逐渐呈现出两极分化,甚至是多极分化的现象。对于这一现象,就需要针对性地运用分层教学的模式,对学生展开数学教学,以确保所有学生都能够不断提高自身素养水平。基于此,本文针对高职数学教学中应用分层教学模式的原因和作用进行了简单分析,然后就分层教学模式的实现设计思路进行了阐述,最后针对其实际运用作了探讨,以期可以对相关教育工作者起到一定参考作用。
关键词:分层教学模式 高职数学 应用 设计思路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025-02
、 分层教学的思想古已有之,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思想就是分层教学的一个指导思想。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由于学生本身存在数学水平的差异,就导致其在接受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会表现出一定的不同,进而体现在数学成绩的高低上。所以,要实现高职数学教学的全面发展,就需要使每一个学生的数学水平都切实提高。因此,要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对应的数学教学,让低水平学生逐渐巩固基础提高水平,让高水平学生实现多样化的发展。
1 高职数学教学应用分层教学模式的原因和作用
1.1 原因
就当前的实际情况说来,高职数学教学应用分层教学模式已经成为一大趋势,深究其中原因可以发现,其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高职学生的数学学习成果逐渐表现出三层化发展。所谓三层化,即指高职学生在数学学习上逐渐分为了三个层次:优秀、中等和较差。优秀层次的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都比较好,不仅能够快速掌握课堂教学中教师所教学的全部内容,还能够利用课余时间对相关知识进行学习,进而构建起一个完整的数学知识网络,能够轻松应对数学学习。中等学生对于课堂教学内容能够实现80%的理解和掌握,在课外主要是对布置的作业进行完成。较差层次的学生则对课堂中的大部分知识都不能理解,在课外对作业也多是通过抄袭敷衍了事。第二个方面,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发展,要求教学活动必须在模式上实现创新和升级,通过更加科学有效的方法对学生展开教育,要实现学生差距的缩小,促进学生全面进步。基于上述两个方面的原因,使得高职数学教学必须加强对教学模式的改革,将分层教学法引入到教学活动之中。
1.2 作用
将分层教学模式引入到高职数学教学活动中,必须明确其能够发挥出的重要作用。首先,应用分层教学的模式进行高职数学教学,可以落实因材施教的基本思想,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接受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教育,避免以往统一教学造成的教与学不对应问题。其次,分层教学可以拉近学生与教师的关系,让教师在层次水平较低的学生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让这部分学生能够感受到教师的关心,从而逐渐扭转学习态度,积极参与到高职数学的学习中。最后,分层教学法可以弱化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通过优生带动差生实现全面进步,如此可以消除班级学习分化造成的不良后果,实现班级学习氛围的强化。
2 高职数学教学中应用分层教学模式的设计思路
2.1 学生群体分层
要实现分层教学模式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首先需要对学生进行分层。通常说来,对学生划分层次主要是按照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的,但是这样的方法放在现在来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学生的学力水平、学习态度等因素也是影响学习成绩的关键性因素。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分层时,应该在学习成绩的基础上,融入学力水平、学习态度等因素,将学生合理划分为三个层次。首先,A层次学生在学习成绩方面是最好的,排名班级前列,同时学习态度和学力水平也处在班级前列。B层次学生在学习成绩和学习态度方面都处在班级中间,学力水平也表现为中等。C层次学生在学习成绩、学力水平和学习态度等方面都处于班级后列。按照这样的标准进行层次划分之后,就可以开展后续的其他工作。
2.2 教学目标分层
教学目标就是指教师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希望能够达到的教学效果。在以往,教学目标是统一而且固定的,基本是按照教学大纲进行设置的。这样的教学目标对于学生而言表现出的较大的不适应性,即班级只有少部分学生能够符合教学大纲所设定的教学目标,大部分学生都难以符合这一教学目标。所以,为了将分层教学落实下去,就需要对教学目标重新进行分层设定。对于A类学生而言,教学目标的设定应该高出教学大纲的要求,即在教学大纲的要求上,适当提高教学要求,让这类学生能够达到更高的数学水平。对于B类学生而言,教学目标的设定就可以以教学大纲为主,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对B类学生进行教学目标的设定。对于C类学生而言,可以在教学大纲的要求下,适当降低教学目标,让这类学生能够更加容易达成教学目标,逐渐树立自信心,从而认真对高职数学学习。
2.3 教学内容分层
在教学群体和教学目标实现分层之后,教学内容也需要对应进行层次划分,如此才能满足实际教学的需求。就A类学生而言,教学内容不能仅仅局限于书本,由于这类学生基础好、学习快,因此,需要在书本知识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一些补充内容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而教师就可以利用A类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对B类和C类学生进行针对性教学。就B类学生而言,教学内容应该以书本为主,对书本上的重点知识应该进行构建,建立起一个完善的知识网络,供B类学生进行学习。就C类学生而言,教学内容应该以书本中的基础知识为主,让学生对书本中的基础概念、解题方法等形成掌握,再逐步上升到更高的知识层面。
2.4 教学评价分层
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而以往的教学模式对教学评价环节并不重视,使得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没有及时掌握,导致学生出现一些遗留学习问题,成为后期学习的绊脚石。所以,在教学活动完成之后,教师应该设置分层的教学评价,以此检验学生学习成果。对A类学生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题目,检
验学生的综合能力。对B类学生设置一些基于书本的题目,检验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对C类学生设置一些基础性、概念性的题目,检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3 高职数学教学中分层教学模式的应用实践
通过上文对分层教学模式应用思路的设计分析,基本上可以明确在高职数学教学中,分层教学模式的应用流程就是学生分层→目标分层→内容分层→评价分层。
比如,在进行高职数学函数图像专题的教学时,就可以根据学生函数基本知识的掌握,将学生划分为A、B、C三档。然后,根据对学生群体的划分,对教学目标进行分层。A类学生在掌握书中二次函数图像相关知识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掌握与之相关的圆锥曲线等,并且构建函数图像知识网络。B类学生需要对二次函数图像判定等知识全面掌握。C类学生需要掌握二次函数的基本知识概念。由此,需要将相关教学内容划分为A、B、C三档。A档内容立足书本二次函数图像,横向扩展至圆锥曲线等内容。B档内容就以二次函数曲线为主,加强其图像判定、最值等问题的讲解。而C档内容就以二次函数的基本概念知识为主。在教学完成之后,教学评价对应分层。A类学生可以设置难度较高的问题,如:lg(y-1),lgx和lg(y+1)构成等差数列,试画出点(x,y)的图像。对于B类学生,就可以设置一些稍微简单一些问题,如已知函数y=ax2+bx+c,其图像如下图所示,试判断a,b,c以及b2-4ac的符号。对于C类学生,则可以设置更加简单的问题,如分析函数y=-lg(x+1)的函数图像。
通过在目标、内容以及评价上的分层,就可以切实将分层教学渗透到高职数学教学之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4 结语
分层教学模式作用重大,对于高职数学教学而言,必须认识到分层教学的作用,并且设计好分层教学的应用思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将其落实下去,以便切实提升高职数学教学成效。
参考文献:
[1] 陈晓兵,仇益梅.高职数学课程分层教学的实践与探讨——以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高教论坛,2014,02:120-123.
[2] 吴雪莎.高等数学在高职院校中分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4,02:135-138.
[3] 邹成.高职数学的分层模块化教学研究[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01:137-140.
[4] 李秀琴,舒华.高职数学课程分层教学考试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2011,09:252-253.
[5]王凡刚.分层教学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
2011,29:175+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