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拆迁安置社区新市民就业状况调查研究

2016-05-14张作俊

人间 2016年7期
关键词:就业

摘要:本文运用SPSS20.0软件,以对长沙市岳麓区拆迁安置社区R社区196名调查对象为样本,对新市民的就业现状、待业者就业意愿和期望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统计和分析。并根据新市民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对解决拆迁安置居民再就业,尽快适应城市生活有所裨益。

关键词:安置社区;新市民;就业

中图分类号:D66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000-03

一、引言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2011年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城市人口超过农村人口,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50%,城镇人口达到6.5亿。伴随着我国高速发展的城镇化而来的,就是各城市对建设因素用地需求的大量增加,从而使城市的发展不得不向周边地区扩展,进而造成城郊土地被大量征用。“随着城市国有土地供应的饱和,针对城郊集体土地的征地拆迁就成为国内各大城市推进城市化水平的首要途径。” ①而大规模地城郊集体土地的征地拆迁催生了“新市民”这一庞大的特殊社会群体。这些新市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后,虽得以住进楼房、获得了城市居民户口,但在生活方式、固有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等方面仍保持农民角色意识和行为,没能真正融入都市生活。新市民能否顺利就业,不仅关系到新市民自身能否安居乐业,而且对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重要影响。

二、R社区就业状况

(一)R社区新市民基本情况

就业者的基本信息

在梅溪湖196名调查者中,有42名已就业者,占总样本的21.5%,他们目前已经顺利实现了就业,且均从事非农工作,表1-1为就业者的基本信息。

从表1-1可以看出,42名待业者有以下特点:男性就业人数明显多于女性,这样有可能与样本中的男女比例相关;文化程度偏低,以小学和初中为主,有高中及其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47.6%,其中拥有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7.1%;100%的就业者身体健康;90.5%的已就业者有配偶,比例较高。

就业者的就业现状

(1)工作形式。76.2%的已就业新市民都是受人雇佣(打工),仅有23.8%的新市民从事自由职业。已就业的42名新市民全都从事非农工作,在第二产业就业的有10人,主要集中在装修和工程建筑方面;27名新市民从事第三产业,涉及的工作种类有保安、保洁、出纳、司机、导购、小学教师、公司职员、园林绿化等。

(2)月收入(缺省值为1)。在月收入方面,社区已就业者的月收入主要集中在1500-4000元之间,收入水平多处于中低层次。其中,有2人的月收入处于1000元以下,占4.8%;1人的月收入处于1001-1500元之间,占2.4%;10人的月收入处于1501-2500元之间,占23.8%;18人的月收入处于2501-4000元之间,占42.9%;6人的月收入处于4001-6000元之间,占14.3%,;4人的月收入为6001元以上,占9.5%。

(3)工作地点。在工作地点方面,大部分人在长沙市内工作,小部分人选择社区就业,极小部分人在长沙市外工作。其中,有7人在安置小区内就业,约占总就业人数的16.7%;2人在本社区内就业,占总就业人数的4.8%;15人在河西地区内工作,占总人数的35.7%;13人在长沙市内工作,占31%;有4人在湖南省内工作,占9.5%;1人在湖南省外工作,占2.4%。

(4)工作时间。在工作时间方面,大部分已就业居民的工作时间在8小时左右。其中,有9人的工作时间为8小时以上,占总就业人数的21.4%,有30人的工作时间约为8小时,占总就业人数的71.4%,有3人的工作时间为半天,约占总就业人数的7.1%。

(5)是否拥有经营执照。就业者或其雇主拥有相关的经营执照比例高达80.6%,但仍有19.4%没有相关经营执照,属于非正规灵活就业。

(6)工作的获取渠道。在获得工作的渠道方面,社区内已就业者获得工作的渠道基本是通过家人、亲友、邻居介绍,说明强关系对居民就业的工具性支持较大。其中,23人通过家人、朋友、邻居或亲友找到目前的工作,占总体的55%;4人通过劳动力市场获得工作,占9.5%;9人通过媒体获得工作,占14.3%;其余6人通过自己求职获得工作,占14.3%。

(二)R社区待业者的就业期望

从调查分析的情况看,许多拆迁农民多年来都处于无业状态,尽管多次寻找工作,却未能如愿,有少部分居民的生活因此竟然陷入了相当困难甚至危急的状态。很少有人没有工作是因为钱够用了或者觉得工作没意思,绝大多数没有工作的居民都愿意工作,尽管他们或者因为失去了农活觉得没有能力,或者就是因为没有条件、渠道和机会。

1.待业者就业意愿

在130名待业者中,有88名愿意找工作,42名不愿意再找工作(表2-1)。在对愿意找工作的88名待业者进行进一步访谈时,我们了解到他们愿意找工作的主要原因有:让自己过得更好(21.7%),让家人过得更好(31.8%),发家致富(16.2%)。

2.待业者就业期望

在130名待业者中,88名待业者愿意在找工作。他们在找工作时考虑的首要因素(缺省值为3)主要有:工作地点(36.0%),工资与福利(25.6%),劳动时间(12.8%),劳动强度(10.5%)。考虑的次要因素(缺省值为6)主要有:工资与福利(34.9%),工作地点(22.9%),劳动时间(14.5%),劳动强度(9.6%),工作环境(9.6%)。

由表2-2可以看出,工资与福利、工作地点、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是待业者找工作时考虑的主要因素,此外工作环境也是待业者找工作考虑的主要因素。

就业期望包含不同的内容,在此,重点对待业者就业地区、行业选择、薪酬要求进行统计分析,统计分析结果见表2-3:

首先,从就业地区的选择来看,本社区内(23.9%)、河西地区内(23.9%)、长沙市内(30.7%)最多,长沙市外(10.5%)的比较少。其次,从行业选择(缺省值为2)来看,待业者比较看好服务业(53.5%)和建筑业(14.0%)。最后,从最低薪酬(缺省值为3)要求来看,大部分待业者可以接受的最低薪资在1501元至4000元之间,约占78.1%。

三、R社区新市民就业中存在的问题

1.新市民就业率低

在196名调查对象中,仅有42人实现就业,就业率仅为21.4%。就业是民生之本,只有顺利实现就业,才能为新市民的新生活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为新市民的美好生活提供支持。

2.已就业的新市民就业质量堪忧

就业质量不高,可以从劳动合同签订率低、工资月收入少、工作职业声望低等三个方面看出来。签订劳动合同的比例低,反映出新市民的劳动维权意识还较为薄弱,当发生劳动纠纷时,其基本的劳动权益难以得到保障;也从一个侧面反映新市民就业存在不稳定的隐患,就业稳定性差。新市民由于自己文化程度偏低,缺乏就业技能,就业集中在职业声望较低的职业,工作层次不高。

3.新市民的就业观念有待转变

从调查了解的情况来看,新市民在择业的时候,就地域范围来看,大部分新市民倾向于选择离家近的企业,他们希望在长沙市内工作,不希望去市外工作;就工资来看,他们对工资的期望普遍高于长沙市相关职业平均水平。这些不切实际的就业观念也是阻碍新市民顺利就业的重要因素。

四、对策建议

1.着力增强就业能力 ,大力拓展就业渠道

首先,增加待业者的就业选择。政府或社区可以考虑适当增加社区就业岗位,如社区保安、便民商业、社区车辆看管、环境绿化美化、物业维修、专业服务等工作岗位。

其次,增加待业者的就业能力。对于有培训意愿的待业者,政府、社区或企业应该增加就业技能培训,增加就业的可能性和工作能力。在培训内容的选择上,应该尽可能因人而宜,充分考虑不同待业者的就业需求,提高针对性。

第三,激发待业者的就业意愿。不能完全否认存在高不成低不就的情况, 部分待业者自身技能、文化程度与过高的薪酬要求存在明显的距离。应促使这部分待业者转变就业观念,回归现实,脚踏实地,激发其就业积极性。

第四,政府或社区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拓宽待业者就业信息的获取渠道,政府或社区尽可能推荐或提供工作地点较近、技术要求较低、工作强度适中的工作,针对女性待业者,还要考虑工作时间和工作强度,尽可能推荐安排工作时间自由、工作强度较小的工作。

最后,激发待业者的就业动机。在待业者中,想找工作的待业者更多是出于经济方面的考虑,对于个人精神需求和价值体现考虑不多。所以,政府或社区为待业者推荐或安排工作时,首先应该考虑满足待业者的基本物质需求,之后在考虑精神需求。

2.大力创造创业条件,提供创业帮助

首先,要有针对性的开展创业引导帮助工作。在引导和促进新市民创业的工作中,应当将工作重点放在一些重点对象上,有针对性的着重培养那些创业意愿较强的居民,比如年纪相对年轻的居民。对于一些掌握一定技能,并有丰富的经验的新市民,可以采取先引导、先帮助的方法,让一部分的新市民先创业。这一部分居民的成功创业将在新市民中营造出良好的创业氛围,从而激发另一部分新市民创业热情。而在这个引导帮助的工作中,政府或相关部门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带动一个地区的新市民创业。

其次,提供合理有效的帮助和指导。在指导和帮助新市民创业过程中,要注意结合新市民自身的特点,包括其行业偏好、个人优势和困难等,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而在调查中反映的新市民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则开展普遍性的帮助与服务。

3.大力开展技能培训,强化信息服务

一是健全新市民就业培训机制。新市民的就业培训需求是和市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政府部门需要了解他们需要什么样的培训,什么类型的培训适合他们。根据市场的培训需求,通过招标方式,为新市民就近就业提供全面的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服务,不断提高职业素质、增强就业能力

二是多渠道提供就业培训信息。就业培训能否取得良好效果,一方面取决于培训机制是否完善,另一方面被培训者的认知程度。往往新市民们都比较看重眼前能够看到的利益,如果他们看不到培训能够带来的好处,那么就会导致他们对对培训兴趣不高,这就直接影响了新市民的就业创业状况。因此,政府部门需要加大就业信息和政策信息的宣传力度,争取让更多的新市民获取到信息。

注解:

①兰明涛.城郊征地拆迁中的新市民生计问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

参考文献:

[1] 兰明涛.城郊征地拆迁中的新市民生计问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

[2] 席东欣.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研究[D].佳木斯大学,2013.

[3] 何德海.中国失地农民就业问题—以哈尔滨市为例[D].吉林大学,2012.

[4] 毛芳.征地农转非人员就业研究——基于潼南县桂林街道的调查数据[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

[5] 朱冬梅、方纲.城郊失地农民就业意向、就业选择与社会支持网络研究——以成都市龙泉驿区、郫县、都江堰市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08(1).

[6] 张馨予.国家征地后失地农转非人员就业问题研究——郑州市三个城中村的调研报告[J].考试周刊,2010(5).

作者简介:张作俊(1989.05-),男,土家族,湖北利川人,硕士研究生,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方向:民政社会工作。

猜你喜欢

就业
阿勒泰市就业扶贫问题及对策研究
浅议民办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工作
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对策研究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浅谈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力
如何指导大学生提高面试技能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
浅析当下中职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对策
高职院校班级企业化创新管理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