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2016-05-14廖运东

俪人·教师版 2016年7期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教育改革人文素养

廖运东

【摘要】知识时代到来、基础教育改革、高考改革都对高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提出要求。我们高中历史老师在教学中要大胆重组活化教材、发挥教师个人魅力、努力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调动学生参与各种学习活动、生成教学资源,在历史课外实践活动中去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关键词】 教育改革 高中历史教学 人文素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历史学科是人文社会学科的一门基础学科,通过历史教学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的过程,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德、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公民。可以说,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那么,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第一,利用教学的过程性和生成性的特点提高学生的人文知识和素养。

学习活动中的过程性成果,中间生成物和学生的收获,学生的认知差异、自感自悟的成果都是教材的再加工、提炼,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应及时捕捉信息,适时调控活动,恰当评价活动,重视思维碰撞和学生的体验感悟,既重过程,又重结果,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悟真、善、美。提高他们对历史、社会、人生的认识,从而提高他们的人文知识和素养。

如:教师问“西班牙、葡萄牙为什么是欧洲最先富起来的国家?”“西班牙殖民的重点为什么在美洲?葡萄牙却在非洲、亚洲?”学生思维异常兴奋并顺其自然会得出西班牙是当时的殖民大帝国、葡萄牙是当时的贸易霸主的结论。在复习荷兰、英国时,老师只是提出一个问题:“荷兰、英国崛起的优势分别有哪些?表现是什么?”学生各抒己见,讨论得异常热烈。与此同时学生在对比分析的过程中又生成了新观点:荷兰造船业和远洋航运业发达故是以商业贸易、金融立国;英国手工业发达、资源丰富故最终以工业立国。梳理殖民角逐时,老师仅仅问:“这几场战争分别是争夺什么霸权?”学生不仅从中知道了战争的性质也预见了战争的结果。针对课标要求:认识殖民扩张、殖民掠夺是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手段、途径这一难点时,老师反问学生“你对此是如何理解的?”学生作出回答后,老师要给予恰当评价,肯定了学生的智慧也指出了学生理解上的不足。总之教师应重视师生的思维碰撞、前后知识的联系和学生的情感体验,既重学习过程,又重学习结果,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悟真、善、美,提高他们对历史、社会、人生的认识,从而提高他们的人文知识和素养。

第二,可以运用历史教育中的艺术特色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历史教育中体现艺术特色,对于培养新世纪人才的意义不可小视。历史和艺术是新世纪人才不可或缺的两份养料,两者在历史教育中有机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以艺术情感为突破口,唤起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常言道:学习动力之一,是求知者的兴趣;而“求知兴趣的首要源泉和头一颗火星,包含在教师对课堂讲解的材料、对被分析的事实所采取的处理方法中。”在教学《鸦片战争》一节时,我利用电教媒体的图、文、声并茂及演示动画的功能,制作了一个画面:首先出现“虎门销烟”的背景图片,接着播出了一首紧张而又有窒息感的背景音乐,再由小到大出现燃烧着烈火的动画字:鸦片战争。这样,上课一开始就把学生置于战前紧张的历史情境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情趣。在教学中,特别是通过创设历史情境,把学生的学习活动融入历史情境之中,使学生由感觉深入到思维和情感领域,引起认知和情感的变化。进而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虎门销烟是一项正义的行动?鸦片战争的爆发是不是由禁烟而起?学生纷纷展开讨论,主动发言,气氛活跃。这样,把以前被动的学习变成了主动、愉快地参与。让学生很容易产生兴趣,形成反差,对课文知识掌握也更加深刻,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最后,我播放一段MTV《大中国》来创设情境,在银屏上演唱的同时,学生和老师一起跟着唱。由于通过前面的对比分析,学生已认识到清朝统治下中国的落后,和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大,因而学生特别能唱出自豪感,学生的思想情感得到升华,教学活动也由此达到高潮。这样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形象的内心图象,而且不需冗长的解说,学生就能很自然地燃起一股爱国之情。课文的难点也就自然而解了。

以艺术氛围营造历史氛围。活跃学生思维,如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掌握知识、获得能力是一门高超的艺术,也是历史教师追求的理想目标。艺术的氛围给人以休闲式的放松,比如音乐,教育学家认为,播放一些音乐,“能让人头脑开始作新的组合”。为此,我在上《新时期的理论探索》这节课时,就通过播放《春天的故事》这首歌中引入伟大的历史人物——邓小平,从而进入了本节课的学习。

第三,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历史研究性学习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研究性学习是近年来提倡的崭新的学习方式,是实施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在教学领域的体现。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是核心。学生可以改变原来被动接受式的学习状况,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和确定研究学习的内容,采用学生个体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拥有高度的自主性,对学习过程能自我设计和自我控制,了解教学目标和内容,对课程目标的实现负有主要责任。当学生感到肩负一种责任时,他的主观能动性便得到极大的调动,自主学习、积极探究就有了不懈的动力。为此在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个单元时,为让学生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我组织学生进行一次以“改革开放后的变化”的研究性学习,学生从服饰、饮食、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对不同年龄、工作岗位的人认真进行了一次调查研究后,形成各具特色的调查报告或小论文,进而产生了对“邓小平——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崇高的敬意。

总之,人文素养的培养,既是当前教育改革的核心,也是其指导思想,这需要我们教师转变我们的教育理念、发掘课程资源所蕴含的人文精神、积极引导学生主动积极提高自身人文素养,从而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出合格的新时代公民。

猜你喜欢

高中历史教学教育改革人文素养
活用思维导图,突破历史教学重难点
学有所悟,学有所乐
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实验探索
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历史图片的开发及实际应用
高校人文素养教育势在必行
任务型教学在初中英语听说课教学的应用研究
基于自我意识唤醒下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途径研究
教材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教师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中的影响
浅谈大学教改中创新型的物理试验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