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是谁

2016-05-14高静

俪人·教师版 2016年7期
关键词:儿童观儿童

高静

【摘要】“儿童是谁”涉及到人们对儿童的认识及基本态度,关系到教育观和教师观的构建。笔者通过对中西方教育家儿童观的追溯和梳理,指出“儿童就是儿童”,儿童有自己区别于成人的特点,有其独特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和精神世界,我们要践行“儿童就是儿童”的儿童观。

【关键词】儿童 儿童是谁 儿童观

近年来,作为教育对象的儿童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当人们探讨并描述“儿童是谁”的时候,既是对儿童这一实体的事实描述,也包含了个人对儿童价值的理解和判断。笔者借鉴了儿童医学、儿童社会学、儿童心理学、儿科学等学科领域对儿童的定义,在本文中将0至14岁的未成年男女定义为儿童。

一、中西方对“儿童是谁”的探索历程

中西方对于“儿童是谁”这一问题的探讨经历了由浅入深、从感性到理性的变化过程。西方经历了古典时期的儿童是小大人,到中世纪的儿童是有罪的,到洛克提出儿童是白板,到儿童是私有财产,再到近现代卢梭、杜威、蒙台梭利、皮亚杰等教育家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在中国,也经历了传统的“子子”儿童观到认为儿童是传宗接代的工具,到“五四”运动期间鲁迅先生提出的“儿童本位论”,再到后来陶行知、陈鹤琴提出的尊重儿童、热爱儿童、解放儿童。由于传统文化和历史背景的差异,中西方的儿童观有显著差异。

二、儿童是谁——儿童观的追溯

在西方,对“儿童是谁”这一问题的科学探索和实践始于文艺复兴,在中国则始于“五四”运动,并借鉴了国外许多教育家的优秀思想成果,因此本文着重对西方的儿童观进行追溯。

1.卢梭——把儿童看做儿童

启蒙运动时期,提倡人的个性解放,批判对儿童天性的摧残,儿童开始受到关注。卢梭明确提出:“应当把成人看做成人,把儿童看做儿童,儿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怀着这样的儿童观,卢梭提出了自然教育,强调教育要以发展儿童的天性为中心,尊重儿童的自由,让儿童的现在和将来都获得快乐和幸福。

2.杜威——儿童是个主动的学习者

杜威认为儿童是个主动的学习者,具有自己的本能和倾向,这些本能与生俱来并潜藏于儿童身体内部,但是却经常被成人所忽视。他反对从外部灌输,重视儿童主动性的培养,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促进儿童天性和个性的发展。因此他建立了从儿童出发,以儿童的兴趣和动机为中心的“儿童中心”课程。

3. 蒙台梭利——儿童是成人之父

蒙台梭利在其著作《童年的秘密》《有吸收力的心灵》中分别提出了“儿童是成人之父和“儿童创造了成人”。这一思想是对成人本位论的批判,是儿童观的一次历史性变革,她还提出在教育过程中要重视儿童的心理发展,要成为热爱儿童的关注者、优异环境的创造者、和儿童自我发展的援助者。

4.皮亚杰——儿童是天生的主动的有机体

皮亚杰指出儿童是天生的主动的有机体。儿童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演变的建构过程,儿童主体的活动是第一性的,是发展的根本原因。所以对儿童的教育应该遵循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创造一定的情景,让儿童自己主动自发地学习。

三、儿童就是儿童——儿童观的重塑

教育家们对儿童的角色定位虽然有所差别,但都承认了儿童的特殊性,这一特殊性是儿童区别于成人等其他人群的特征。我认为儿童就是儿童,他们在不断地建构自己的内心世界,正如乔斯坦.贾德所说,“婴儿床的栏杆后面——世界正被创造。”儿童在创造着世界,作为世界创造者的儿童是独立的、自由的、主动的。

1.儿童有其独特的身心发展规律。儿童在生理上和心理上是区别于成人的。生理上儿童处在生长发育初期,身体生长发育的水平和速度都不成熟,需要受到科学合理的呵护和照顾。心理上,和成人相比儿童感觉灵敏、记忆力强、想像力丰富、思维活跃。我们要认识到儿童成长是一个拥有自己内在节奏的过程,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

2.儿童有其独特的认知特点。刘晓东在《儿童精神哲学》中围绕儿童独特的认知特点论述了儿童的认识、道德、审美、哲学等。儿童通常以整体的方式感知周围世界的一切,他们在各项活动中会将自己所有的感官全身心地投入。皮亚杰对儿童泛灵论、目的论、实在论和人为论的考察和研究,也进一步体现了儿童认知特点的独特性。

3.儿童有其特有的精神世界。儿童出生后通过与外界相互作用,不断建构着自己的精神世界。儿童的精神世界天真烂漫、自由自在,充满美好。马拉古奇用《不,一百种就在那里》描绘了儿童的世界,儿童世界充满爱、惊奇和梦想,教育中泯灭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事件却屡屡发生。很多儿童作品如《皇帝的新衣》、《儿童天使》、《龙猫》等也都反映了儿童不同于成人的独特的精神世界。

四、践行“儿童就是儿童”的儿童观

当今社会大众对儿童仍缺乏科学的认识。他们认为儿童幼稚、无知,不能正确理解儿童的行为,在他们看来儿童的提问是愚蠢可笑的,儿童的实践探索是拙劣无知的,儿童的游戏、涂鸦是荒唐无用、浪费时间,所以他们压制儿童的天性,限制儿童的活动,规训教育、超前教育等现象屡见不鲜,使得很多孩子的童年流落、天性湮没、自由缺席、快乐缺失。所以我们必须践行“儿童就是儿童”的儿童观,回到原点,重塑儿童教育。

1.重视儿童期的价值,理解儿童,尊重儿童。要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和需要,尊重儿童的生活以及他们特有的看待世界的方式和行为,顺应儿童自然成长之美,促进儿童身心的和谐自由发展。

2.肯定和尊重儿童期的价值,把握儿童成长的关键期。要在儿童期为儿童的发展提供丰富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让儿童过儿童的生活,不走过分干预和放羊式教育两个极端。

3.摒除成人的评价标准,打破知识教育的片面性。安特斯曾以儿童的口吻写道:“请让我生长得像我,不是妈妈所认识的我,亦非爸爸所希望的我,或是老师认为应该如此的我。”1我们要重视儿童的自我选择和自我评价,让儿童回归到本真的生活,享受自己的幸福。

【参考文献】

[1]刘晓东.《儿童精神哲学》[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12

[2]张春珍. 儿童不是“小大人”[D].南京师范大学.2012

[3]陆克检.发现与解放——中国近代儿童观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

[4]李恒. 简述儿童发展观的历史演变[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1

[5]侯莉敏.给孩子快乐健康的生活——谈儿童早期生活教育[J].家庭教育(幼儿家长). 2007

猜你喜欢

儿童观儿童
儿童美术教育琐谈201
儿童美术教育琐谈198
比较电影《看上去很美》《小人国》中幼儿教师的行为
鲁迅儿童教育思想背景研究
留守儿童
现象学教育学视野下的教师角色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