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引导”的应用研究
2016-05-14张建
张建
摘 要:随着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小学数学课堂发生了质的变化。教师要抓住这一重大的改革契机,充分显现数学学科的趣味性、逻辑性,借助“有效引导”,引导小学生更好地感受并探讨数学学科的奥秘,正确认识学生的“自主学习”,提高他们自主学习能力,并采用多样化的方法启发学生的数学兴趣和思维。以此改变小学数学现状,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有效引导;应用
一、巧设情境进行引导,激发学习兴趣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各种有效的措施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有效引导”的作用,根据教材内容、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增加师生互动,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但在创设教学情境的时候,一定不能脱离实际,所举例子不能过于现实、深刻。以“角的初步认识”为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过的三角形知识,创设关于“角”的教学情境,引导新的课题,促使学生迅速融入新课题的学习中,保持注意力集中,紧随教师思维,促使他们逐渐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产生浓厚的兴趣。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合理设置生活情境,让学生想象校园中存在哪些“角”,也可以向学生展示带有棱角的物体并让他们指出其中的“角”,使他们准确理解、感知“角”。还可以设置合理化的探究情境,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让学生利用相关的学具制作出活动的角,并引导他们仔细观察这些活动角,发现角的大小其实和张口的大小有着直接关系。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更好地理解“角”,还能顺利突破教学难点、重点,完成本堂课教学任务,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合理设置疑问,引导学生解答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巧设问题情境,多鼓励、多引导学生积极作答。借助合理化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更好地成长,促使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拥有健康的心态。以“克”为例,在教学“克”章节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带一些小型的物体,合理设置相关的问题情境。比如,一个西红柿会比一个鸡蛋重吗?学生都特别好奇,纷纷到讲台上“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这些东西的重量,并回答这些物体的重量,更好地感受物体的重量,能够在生活体验中获取更多的数学知识,也能促使学生意识到数学学科和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在此过程中,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克”这一概念,把所学的理论知识灵活应用到实际中,也不会在学习质量单位之后,闹出一些笑话,如,一个冬瓜重四克,一个鸡蛋重20千克。以“三角形三边关系”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课前准备一些小木棍,自己动手制作三角形,并利用适当的时机合理设置疑问。比如,为什么这些普通的小木棍可以组成三角形,但有些却不能?在提出该问题之后,学生也会对这些平时不在意的小木棍产生浓厚的兴趣,想要知道为什么。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讨该问题,进而得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而任意两边的差又小于第三边”这一数学规律。学生也能更加准确地理解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完善他们已有的知识结构体系。
三、学生出错时,要积极引导
就小学生而言,对新知识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并不强,反应速度也比较慢。而数学学科又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经常不能正确作答。面对这种情况,教师不能一味地指责、批评学生,并直接告诉他们正确答案。需要换位思考,以一种平和的态度进行有效的引导,使他们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能够从错误中逐渐学会反思,避免同样的错误再次发生,否则将会伤害学生的自尊,逐渐产生厌学的情绪。比如,学生在背诵“乘法口诀”的时候,经常死记硬背,不能渗透乘法规律,无法熟练背诵和运用,经常出错。教师需要根据班级学生特点,结合乘法教学内容,积极引导学生找寻其中的规律,掌握科学的记忆方法,并加以灵活运用。以“分数的初步学习”为例,在掌握基本知识后,教师向学生提出相关的问题:“在把一根绳子对折剪断后,再把其中的绳子对折剪断后,所得出的绳子是总长的几分之几?在解答该问题的时候,经常出错,教师必须对其错误进行积极引导,帮助他们正确理解“分数”这一概念。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引导”的运用是非常重要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结合班级学生已有水平,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进行有效的引导,逐渐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要多关心、多鼓励班级中的每位学生,促使他们都能有所进步。以此不断提高小学生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等,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为步入更高阶段的学习做好铺垫。
参考文献:
张艳,张玲云,范素花.浅议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引导”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5(8):151-152.